第11章 中國現代文學(5)(1 / 3)

1930年3月田漢參加了“左聯”,4月發表了著名的長文《我們的自己批判》,對“南國運動”做了總結,也對自身的小資產階級感傷傾向做了自我批評。從此,田漢在思想上、藝術上都發生了轉變,創作了《午夜飯》、《梅雨》、《顧正紅之死》(以上1931年作)、《1932年的月光曲》、《亂鍾》、《掃射》、《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戰友》(以上1932年作)、《回春之曲》、《晚會》、《阿比西尼亞的母親》、《洪水》(以上1933至1936年作)等20部以上劇作。這些劇作題材上大致可以分成兩類。一類是描寫工人與資本家、反動當局作鬥爭的;一類是表現民族救亡運動的。《午夜飯》通過一個廣告畫師的覺悟,從側麵反映上海工人的鬥爭。這是田漢轉變後第一個劇本,雖然寫得生動的還是畫師的小職員生活,但較之前一時期同樣表現工人年關鬥爭的《午飯之前》,對資本家的揭露要深一些。《梅雨》描寫被開除的工人潘順華一家三種人的不同結局。潘失業後在梅雨天做不成小生意,被迫自殺。潘的未來的女婿阿毛被工廠開除後,竟采用恐怖手段對付資本家,事發被捕。潘的妻子和女兒則在地下黨員張先生的帶領下,走依靠集體、團結鬥爭之路,終於得到勝利。劇情緊張生動、結構謹嚴、感人力量強,是描寫工人鬥爭的劇中寫得最好的一部。

總的來說,這一類作品表現出作者飽滿的政治激情,和努力表現無產階級鬥爭的企圖,但因缺少對工人生活的體驗,難以寫出性格鮮明的人物,不同程度地存在概念化的缺點。

“九一八”事變後,田漢劇作題材轉以表現抗日救亡為主,其中包括以“一二八”事變為題材的歌劇《揚子江的暴風雨》。最早的《亂鍾》,寫“九一八”之夜東北大學生聽到日軍進攻皇姑屯和北大營時表現出來的愛國激情。《掃射》、《暴風雨中的七個女性》、《戰友》等,有的歌頌人民群眾英勇抗敵精神,有的描寫救亡運動中各階層的不同態度,有的也揭露反動派的失敗主義、投降主義。這類題材中最有代表性的是三幕劇《回春之曲》。此劇寫愛國青年高維漢從南洋歸來參加“一二八”戰役,被震暈後失去記憶。愛他的梅娘拒絕了資本家之子陳三水的求愛,回來守護照料高。3年之後,高恢複了知覺,高呼:“不願意做亡國奴的,不願意做順民的起來,殺啊,前進!”劇本表現高維漢受傷後忘掉一切,唯獨記住“殺啊,前進!”通過這情節來歌頌他的高度愛國主義。同時就在他不忘殺敵的3年中,大片國土淪於敵手。人們越為高維漢的精神所感動,便越對反動派的不抵抗主義感到憤恨。《回春之曲》具有濃厚的抒情風味,劇中插入一些優美的歌曲,更增強了它的藝術感染力。

從1930年以後,題材變化是作者思想進步的重要表現,但由於生活局限,新題材的劇作在現實主義方麵未能達到《名優之死》那樣的成就。而田漢劇作原有的浪漫主義氣質,尤其在表現民族救亡情緒時,倒更能得到發揚。高度的愛國精神使他寫出了《義勇軍進行曲》的歌詞,一句“起來,不願做奴隸的人們”的呼聲,振奮了億萬人的心,成為時代的強音。這種精神同樣貫串在他的劇作中。所以他的劇作很富抒情性與鼓動力,一出戲猶如一首歌,在當時演出的效果是很好的。

洪深參加“左聯”後的劇作主要有《農村》三部曲:《五奎橋》、《香稻米》和《青龍潭》。這是20世紀30年代戲劇中反映農村生活最有代表性的作品。

《五奎橋》是獨幕劇,但其分量相當於《名優之死》、《回春之曲》那樣的三幕劇。內容是表現農民與封建勢力的衝突。農民為抗旱借來“洋水龍”,卻因五奎橋過於矮小無法通過。周鄉紳以該橋關係到他家的風水,不準拆而複建、農民衝破他的阻撓,終於拆了橋。

《香稻米》(三幕劇)寫當年農作物大豐收,但結果是“豐收成災”。《青龍潭》(四幕劇)表現官吏、鄉紳等“口惠而實不至”,導致農民大反抗。

如果說《子夜》是社會分析小說,那麼這《農村》三部曲就是典型舊社會分析劇。洪深根據“先進的社會科學”,意欲表現地主鄉紳、放高利貸的資本家和代表帝國主義深入農村進行經濟侵略的買辦們,加緊對農民的剝削,造成農村經濟破產。這種認識貫串了整個三部曲,劇中人物也都代表著不同的社會力量。但洪深寫農民也與田漢寫工人一樣,因為並沒有充分的生活體驗,便難以達到成功。《五奎橋》因係獨幕,矛盾集中,結構緊湊,人物中至少周鄉紳寫得較有活氣,因而是三部曲中最好的一出。兩部多幕劇藝術上稍遜一籌,而通過劇中人之口宣講“經濟侵略的方法”和批評農民中的種種錯誤,並不是好方法。

左翼劇壇曾經很正確指出:“洪先生是以科學實驗那樣求真精神出發的,而劇作完成的時候,他和觀眾雙方所得到的已經不是現實,而是抽象的、人造的了。”論者並認為“引起一個現實主義的作者的興趣的,不是一個理論上的問題,而是事件的本身和活的人物。”這種評論表現左翼劇壇為爭取戲劇創作的現實主義所做的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