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解放戰爭期間,報告文學首先也是注重反映戰爭的進程。反映東北戰場上的英勇鬥爭的,有華山的幾篇報告文學,其中《英雄的十月》是寫遼沈戰役的。華山的作品具有濃厚的時代色彩,寫出了在全國勝利前夕部隊的高昂士氣、強烈而急切的求戰心情、高度的革命英雄主義氣概。他的許多篇章雖然隻是大筆勾畫,卻保留了許多可歌可泣的英雄事跡,是一曲曲響徹雲霄的戰鬥凱歌。劉白羽也寫了不少報道東北戰場情況的作品,出過《環行東北》和《曆史的暴風雨》兩個集子。
《紅旗》是寫遼沈戰役中解放錦州一役的,同樣記錄了許多戰鬥英雄的事跡。劉白羽的作品有自己獨特之處,與當時一般注重事件完整和人物描寫的報告文學比較起來,他的作品更接近新聞報道。文中常加入作者的議論,夾敘夾議,或帶有政論性,或抒情意味很濃。如《紅旗》開頭是這樣的:“在火線上,發動總攻那天崩地裂的一刹那,我看見一個戰士高舉著紅旗向前奔跑。紅旗迎風飄展,鮮明耀目。紅旗是我們無數英雄的鮮血所創造出來的!它象征著奔騰的熱血,無上的榮譽,以及新中國的光明,紅旗到哪裏,勝利就到哪裏。”劉白羽常能從所報道的事件中發掘其蘊含的政治意義,把自己的政治激情與之糅合在一起,形成了他的作品所特有的政治抒情色彩。
《光明照耀著沈陽》寫沈陽初解放的頭幾天,人民歡欣鼓舞地迎接解放,反映黨以高效率的工作迅速建立城市的正常秩序並恢複生產,“在一陣狂風暴雨似的軍事勝利之後,這是一陣舒適的春風化雨”,表現了無產階級管理國家的高度才幹。這篇報告文學在解放大軍接連解放中心城市的時候,曾發生廣泛的影響。
其他較重要的作品還有:描寫王震率領359旅南下北返、艱苦戰鬥的《四十八天》(李立)、《八麵山中》(陳祖武)和報告文學集《南下記》(周立波),描寫劉鄧大軍的《挺進大別山》(曾克);記述華東部隊於孟良崮戰役殲敵王牌74師的《飛兵在沂蒙山上》(韓希梁)和記述淮海戰役的《六十八天》(韓希梁)等。由於戰爭的特點,許多報告文學既表現了農民在戰爭中的重要作用,又寫了農民在戰爭中接受無產階級教育、經受鍛煉的情況。同樣寫孟良崮戰役的《一支運輸隊》(洪林),是表現一支民工隊伍為前方運糧的過程。這些農民離開家鄉,遠途跋涉,曆盡艱辛,為解放戰爭的勝利做出了重大貢獻。但他們身上不免帶有某些弱點,如散漫無紀律、不願遠離鄉土,有的還半途開了小差。但整個運輸過程也就是他們不斷自我教育的過程。綿延不斷的進軍隊伍大開了他們的眼界,使他們看到了人民力量的偉大;從被蔣軍蹂躪過的村莊,認識了反動派的本質,激發了階級仇恨;而艱難的運糧過程,使他們經受了戰爭的嚴格鍛煉。等到任務完成時,這支隊伍的思想麵貌也大為改觀了。這些普普通通的群眾,沒有豪言壯語,甚至不大會用政治詞彙,然而,正是他們把中國農民的淳厚樸實、刻苦耐勞、忠實誠懇的美德,發揚到了新的高度。苗康的《老子英雄兒好漢》,則通過農民出身的父子在部隊中的巧遇,寫出了農民與軍隊的關係。父子不相認是因為階級壓迫使骨肉分離。而在祝捷會上一家的團圓,則說明隻有跟隨黨拿起槍杆子,才是求解放的唯一道路。這篇報告文學隻要稍事加工便是很好的小說,它與建國之初完成的話劇《在戰鬥中成長》(胡可),在題材、主題、情節上有某些相近之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