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宋(8)(2 / 2)

印刷術發明之前,文化的傳播主要靠手抄的書籍。隋唐時期發明了雕版印刷術,一版就能印幾百部甚至幾千部書,極大地促進了文化的普及與提高。至宋代,雕版印刷術已趨於鼎盛,但雕版印刷的缺陷也越發顯露出來,刻板費時費工,版片太大不好存放,而且如有錯別字,想修改就需整塊版重新雕刻。就在此時,一個叫畢升的人使印刷技術出現了重大的突破。畢升是宋仁宗時期的一個平民,他創造了活字印刷術。所謂活字印刷術,其實很像現代的鉛字排版方法,就是把整塊版變成了一個個字。畢升用一種細膠泥刻成單個繁體字,每一塊泥上刻一個字,然後把泥放入火中燒硬。接下來取一塊鐵板,在上麵塗一層鬆脂、黃蠟和紙灰等混合製成的膠,再將一個鐵框放在鐵板上,按照要印的文字把膠泥活字排列在鐵框中,製成一版,放到火上烘烤,等膠稍稍熔化,就用另一塊很平的鐵板把字麵壓平,冷卻後,泥活字就粘在一起成為活字版了,然後就可以上墨印刷了。印完之後,再經烘烤,活字還能夠取下來,以備再用。活字製版正好彌補了雕版的不足,隻要預備好足夠的單個活字,便可隨時拚版,大大地加快了製版時間,提高了印刷的效率。而且活字版印完後,還可以拆版,因此儲存也十分方便。活字印刷術的發明不僅是我國印刷技術上的一次飛躍,而且也是對於世界文明的發展所作出的又一偉大貢獻。

馬克思曾把印刷術、火藥、指南針的發明稱為“是資產階級發展的必要前提”。毋庸置疑,我國古代的四大發明為現代社會的建立提供了必要前提。

宋代是一個科技大發展的時代,中醫學、數學、天文學、農學、地學、紡織等領域都湧現了一批卓有成就的科學家,特別值得一提的是以博學著稱的科學家沈括和他那本包羅萬象的《夢溪筆談》。

北宋仁宗天聖九年(1031),沈括出生在錢塘(今浙江杭州)一個官宦家庭中。幼年的他便受到了良好的家庭教育,在母親的指導下,14歲時便讀完了家中的藏書。此後他又跟隨父親遊曆福建、江蘇、四川等地,使其眼界大開。24歲的沈括,開始踏上仕途,做了近十年的縣令後,他考中了進士,一步步接近了京師。他負責過研究天文曆算、觀測天象、推算曆書,還有機會讀到了更多的皇家藏書。他還曾是王安石變法的積極參與者,又曾出使遼國去談判。他的官宦生涯幾起幾落,晚年定居潤州(今江蘇省鎮江東郊)夢溪園,寫出了聞名中外的科學巨著《夢溪筆談》。沈括精通天文、數學、物理學、化學、生物學、地理學、農學和醫學,《夢溪筆談》便是他一生社會和科學活動的總結,內容極為豐富,包括天文、曆法、數學、物理、化學、生物、地理、地質、醫學、文學、史學、考古、音樂、藝術等17個門類共600餘條。記載了他一生的所見所聞以及諸多發明、發現和真知灼見。比如,《夢溪筆談》中真實地記錄了當時的一些重大科技成就,如指南針、活字印刷術、煉銅、煉鋼、石油等。特別是沈括在《夢溪筆談》中留下了世界上關於地磁偏角的最早記載。歐洲直到1492年哥倫布第一次航行美洲的時候才發現了地磁偏角,比沈括的發現晚了四百年。《夢溪筆談》是一部百科全書式的著作,英國著名科學史專家李約瑟稱《夢溪筆談》是“中國科學史上的坐標”。《夢溪筆談》不僅是我國科學技術史上的重要文獻,而且在世界文化史上也有著重要的地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