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八拳能保證在自身訓練時間較短,而又麵對大批平庸對手時,有相對較高的命中率。而殺傷力問題則用武器來彌補。
《殺破狼》裏吳京手持一把短刀來使用長拳。動作設計者是個明白人。但最適合長拳的武器不是短刀,而是峨嵋刺,T字短拐等。一個王八拳擺過去,對方低頭閃過了後,還能回手再擺一下或者順勢舉起往下紮砸。一個回合能攻擊好幾次。如果配合馬步移動還能造成一次出拳橫掃幾個目標。回步又橫掃或者突捶其他目標等。
也許你這種橫掃幾個目標的拳法殺傷力不夠大,但卻能起到“蕩開陣腳”的地步。在橫掃的過程中,對手誰是最弱的,馬上就能分辨出來。
用三國演義中三英戰呂布的局麵來比喻一下,三英戰呂布描述的不是軍陣,而是小群毆,呂布單對單未必能絕對搞定關羽張飛,但是依靠赤兔馬的移動和力量,卻能和他們兩個打得不落下風。等到劉備上陣,形成合圍,呂布移動就有了困難,但劉備三人組中最弱的劉備還是成了呂布逃跑的突圍點。
這個突圍法,是義士之拳的第三寶
衝撞
義士之拳中有很多衝捶類的拳法,衝捶之後還有靠撞的小動作。
衝捶的原理和訓練方法很簡單,就是上半身硬梆梆的,把手和身體化為剛體,利用下身的快速移動把這個剛體向對手捅去。這東西沒什麼技術含量,就是簡單速成,無需悟性。
琉球人的空手道也是義士之拳的傳承,他們最喜歡召集一大堆學生把這樣硬梆梆的一個正拳練上N久,隻有入室弟子花錢買了黑帶才教身追手的破甲打。
這個故事告訴我們,功夫有時不需要精深,隻需要夠用就好。一名義士如果能用這樣沒有技術含量的技巧在人群中衝撞出一個缺口跑掉。就是撿回了自己的命,撿回了組織的命。撿回了紅花會千千萬萬弟兄的命。
這類不精深但是好用的拳還有很多精髓,例如“唯快不破”。
人的反應神經最快的時間一般在0.2秒左右。很多拳擊手出拳都比0.2秒快,那麼對手怎麼辦呢?還是可以破,因為可以觀察對手的身體變化,尤其是肩部或者腳步,可以判斷出提前量。
而大部分普通人出一拳至少要1秒,那些沒時間進行職業訓練的義士估計不會比普通人好到哪裏。但是他們卻能做到超越對手的神經反應能力,避開對手對自己的身體預估來對對手進行打擊。
待續,看看有沒有兄弟猜到義士之拳中的“唯快不破”是如何解釋和應用的。
唯快不破
在說這個技巧之前,我先埋下伏筆。說一下別的東西。
1。李小龍的截拳道創立時期,李小龍主要的交手對象為中國南方的武師而非外國拳法,而李小龍的拳法架勢非常特別。在這裏估計沒人不了解截拳道的架勢,就不重複了。
2.清末,埋藏數百年的戰場之拳太極形意等紛紛重出江湖。和八卦掌一起橫掃北方武林。
3.王薌齋認為形意拳有不適合環境的地方,於是對形意拳進行了一定的改革,其獨特架勢為前手遠遠撐抱的矛盾樁。
上述拳法在當時雖不能說中國無敵,但是卻都是一方豪強。至少都是公開接受挑戰的。而且挑戰者眾。證明其是有實戰作用的。
但這幾種拳法到今天則再也不能橫掃一方,為什麼呢?
繼續扯
義士之拳故老相傳中常說“某招可破某招,某招可克製某招”。這些話,練現代搏擊的人自然都不屑一顧,但是在一兩百年前,這些話是誰都不懷疑的真理。
原因就在唯快不破,唯硬不破這八個字上。
上文說到人體反應一般最快就是0.2秒,義士們在社會穩定的情況下,紛紛退出江湖,成為“技擊家”,作為技擊家,一般對手就是單體攻擊為主,雖然還有群戰套路傳下來,但是較技時一般不用群戰套路,而是用門內秘傳的“獨門絕招”
需的說,這個世界上沒有什麼絕招,隻有對方破不了的攻擊。要對方破不了,隻有更快。
在肌肉能力有其極限的情況下,最快頻率攻擊對方的守則如下
1.動作盡可能小,避免對手預讀後躲避,小動作也有兩條出路,一條出路是純靠手法襲擊對方麵部脆弱器官,身體不參與出力。另一條是手先動,身體到最後一刻才參與作功。
2.發力距離盡可能短,距離2米出手,就算再快也要0.7秒才打的到對手,距離10厘米出手就算不快也隻要0.1秒。
3.減少自己出拳時花費的思考和計劃時間。
南方之拳術家相角,則一二手,多亦不過五六手,勢均力敵者,不互中要害,即相揪相扭,同時力竭罷角,或重整旗鼓,相與複角,曾未有角至若幹手,尚不分勝負者,此其分別之點,在北拳尚氣勁,南拳則不然,純以技巧勝,功夫不到者無論已,有工夫者,其氣勁不必驚人,然出手必能創敵,角時多不施展門戶,臨時落馬,意到手隨,每有勝負之分,非特旁觀者,不知所以致勝之道,即被創之人,亦多不明敵手來去之路。
巴西有這樣的技術,中國也有。而且種類更多。
形意拳是以槍化拳,太極拳則是刀盾兵留下來的拳法,一刀一盾,就是那陰陽魚(當然,還有別的比喻)
所謂的借力打力,在徒手打鬥中沒那麼管用,或者說,使用難度太高,但是配上了盾牌+刀,就是最恐怖的技術。
當一個盾牌兵頂著四米長的長矛,衝到敵人跟前,他的任務就是把敵人的長矛陣破開,讓自己的兄弟們能衝上來。
在敵人的槍陣還沒衝破的時候,太極拳奧義“切地龍”“海底針”“跌叉”等技術的方法都是持盾矮身潛進,避開上身的矛頭,用刀猛捅對方下身。而當近身以後,則使用攬雀尾等技巧抱住對方的多枝長矛,用刀猛砍。
攬雀尾的雀尾,指的是孔雀的尾巴,用來比喻許多長矛。當一個刀盾兵奮不顧身地抱住了對手好幾根長矛的時候,他的戰友們就可以乘虛猛衝進去亂砍。
這也是攬雀尾被稱為太極拳母拳的原因之一。當然,攬雀尾也可以用來接腿摔,用來反關節。但效果便打有折扣。
而當兄弟們都衝到身後,把你擠得和敵人已經臉貼臉,心連心的時候,你已經沒有距離舉刀,這種情況下,你有幾個選擇
1.用發力距離極短,可以借背後力的發勁透甲打來打對方,把對手打暈或者打退,有了揮刀距離後補上一刀。
2.用盾牌猛擊對手。(太極拳凡是用小臂發勁的技術大致都出於此)
3.用刀柄自上而下猛砸對方的臉。
4.丟了武器抱住對方脖子擰(看著練太極拳的兄弟在那裏玩太極石球,不要奇怪,等你的腦袋像石球一樣在對方手裏的時候就明白了)
5.用盾牌擠對手,趁對手用力對抗的時候盾牌上玩點虛實,讓對方失勢跌倒(牽動四兩撥千斤),成功的話,是讓對手一大堆人一起跌倒(踩死)
6.用BT的柔韌性,突然矮身用盾牌和肩膀撞擊對方小腿(七寸靠),讓出上盤的空間給自己兄弟在背後砍/捅對方。
7.用長勁將對方撞退,然後突進砍殺。
除了刀拳合一的拳擊術外,太極拳有種種匪夷所思的小臂勁法,例如堋、履、擠、按,這些都是用盾牌打擊或者擠壓對手的訓練法。還有采、挒這兩種針對長矛或者對方手臂的控製技,肘、靠兩種近身打擊技。
上述都是實用至極的標準軍人技術。但軍人和軍人之間總有區別,其中一些軍人將自己的軍體拳和道家的“返先天”奧義結合,潛心體己,發現了一些進階的鍛煉技巧。
注意,是鍛煉技巧。不是實戰技,我知道肯定有些回帖不看帖的人會在那裏大喊:“這些東西戰場上有用嗎?”我現在就提前回答:“這些就像長跑跳繩一樣,不是實戰用的,都是鍛煉用的,鍛煉鍛煉鍛煉鍛煉……”
和真正練太極拳的人搭手,會有奇怪的發現,就是無法從對方的手上感覺到對方的重心,但對方卻能抵抗住你的力量不後退。這個情況在某些練日本劍道的人身上也能找到。
答案其實在李仲軒前輩的門下另一條走狗徐浩峰的書中已經披露,那就是無名指鍛煉法。(全身及其他手指放鬆,隻有無名指緊張),無名指在日常生活中是廢指,很難動用到相關的力量,但是它緊張的時候卻能讓力量傳到手上。而且你感覺不到自己無名指的相關力量,對方也感覺不到從你無名指上傳出來的暗勁。
正確用刀揮砍的時候,主要就是無名指帶動刀的運行,其他手指隻是在砍中目標的時候緊張以保持刀的平穩,所以很多練劍道的人無意中能練出這個效果,專練柔道的兄弟反而練不出來。
而太極拳最重要的攻擊力量雖然來源於無名指,但是其核心卻在大拇指上,在持刀揮刀的時候,身體因刀而失重,全靠大拇指來維係刀的重量和平衡。內家拳的“人刀合一”秘法,也在大拇指上。
我們平時坐公共汽車,汽車一顛簸,我們就要找個地方扶一下來維持平衡,實際上扶一下那個力相對是很輕的,為何就能讓我們一百多兩百斤的體重保持平衡了呢?因為我們隻是要找一下平衡感。找到了來源於兩個大拇指的平衡感,就進入了“不動之動”的境界。,真正的“四兩”撥千斤,用的是四兩重的大拇指,撥自己的體重千斤。
養生自己發明了一個方法,平時把大拇指握在其他四個手指裏。行走時假裝失重,有時拇指從其他四個手指裏尋找借力來平衡,有時其他四個手指也從拇指上找借力來尋找平衡。
我年輕的時候,遇到個練八卦掌的朋友,這位朋友練了好幾年的八卦掌,但是還是打不過拳擊手,他十分苦惱。
認為是他內力未到的原因,實際上按他那種練法,就
算練十年,也打不過練了十年的拳擊手,因為八卦掌這東西最早出現在商業社會的時候,雖然是在一次職業擂台賽上,但是八卦掌最早的誕生用途卻絕非打擂台,而
是反清複明。
八卦掌的手法和身法讓人眼花繚亂,打擊力卻不盡如人意。有很多八卦掌的朋友因此苦惱,都兼練鐵砂掌之類的重手法,但是鐵砂掌配合到這樣靈活的身手上卻又沒了威力。所以當世很多八卦掌名家都遇到兩難的境地。
實際上八卦掌的可怕之處還是在兵器上,空手的掌法也是掩人耳目罷了,甚至連八卦掌這個名字也是掩人耳目。八卦掌的精華在其獨門武器子午鴛鴦鉞,這東西可以鎖勾,可以劃,可以摳,可以割。但這東西也隻是和平年代用來表演的。子午鴛鴦鉞的真正平民身份是——鐮刀。
在夕陽下的小樹林裏,一個雙手持鐮刀的農民,突然用極其詭異的身法,向著你的頸動脈,股動脈,腳筋,腕動
脈等地方連續不斷地襲擊,你出一刀的時間他已經對
你攻了五六刀。而當你反擊的時候,他又躲到了樹後,用匪夷所思的角度不斷襲擊你。八卦掌的“九宮步”,說穿了就是在人群中,樹林裏逃走或者躲閃反擊的技
術。在樹林/無辜群眾裏的話,什麼形意拳,什麼太極拳,都不是八卦掌的對手。
八卦掌其實是介乎暗殺拳和義士拳之間,真正招牌的義士之拳就是“洪拳”(前身為太祖長拳,後來者為國標武術長拳套路)。太祖長拳,即托名宋太祖的黑社會拳法,在蒙元就有出現。
其特征如下
1.注重王八拳(最符合人體本能的拳法,但此王八拳非彼王八拳,下麵會詳述)
2.注重橋手(小臂運用技巧)
3.注重移動,上一招向東打,下一招可能就向南跑了
思維模式的差異,最終使東西方拳法開始走向不同的領域。如果按西方的思維看唯快不破,那麼就是猛練速度,比對手更快到達目的地。按東方的思維就是減少距離,比對方更快到達目的地。
因為義士之拳普遍使用小兵器作戰,所以在這個情況下,你隻要手上拿一支小鐵筆,用鼓掌的速度對對方眼睛,咽喉連續**,一般沒練過的對手就鐵定得死。
而如果手上沒有小鐵筆怎麼辦呢?也有辦法,就是將自己的手練得堅硬如鐵。這也是現代內家拳的人往往不齒的
“局部力、局部硬度。”以一對堅硬如鐵的手,用練
成了本能的鶴啄,虎爪,手刀,拍掌等手法,每秒7~12下地對對手臉部發動多角度攻擊,如果配合馬步突進,實際攻擊速度還能翻倍。而人體反應速度的上限是
每秒反應5次(做到這點的也是神人了)。外加眼睛受到威脅時的本能躲閃反應時間,理論上幾乎是1秒內必分勝負。
當雙方都完全依靠“拳招”來形成鼓掌式攻擊本能時,誰的招數(攻擊角度次序)最能克製對方的攻擊角度次序,誰就能先擊中對手,一旦擊中,則綿綿不絕。(如果手持武器,則一擊必殺),在這種情況下,傳說中的“拳招時代”就到來了。
當然,每秒7~12下隻是理論速度。實際上影響攻擊有效性的因素很多。為了對抗這種“閃電手”,我國拳法家也發明了很多訓練方法,例如“聽勁”“粘手”“擒拿”“拔根”“控距”“地堂”等。
而除此以外,還有擅長距離控製的流派。例如大成拳和截拳道。
大成拳王薌齋公然聲稱“一切局部硬度的手法打法,全不足取”,他在當時也未嚐一敗,主要原因還是他的對手
主要是古拳法,他所發明的矛盾樁也是一種專門破解
唯快不破拳法的架勢,重心後傾,前手遠撐不讓對方近身,後手和腳等待機會給與打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卻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李小龍的截拳架勢則是側身對敵,用低端截踢控製距離。等待機會給與重擊。這樣的架勢適合對抗古拳法,但也不適合對抗現代拳法。
所謂的“拳本無法,有法也空”“以無法為有法”其中透露出來的信息,就是“用最適合環境的打法去在這個環境裏打”,在散打擂台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散打,在泰拳擂台上,最實用的拳法就是泰拳。
在這個和平年代,最實用的拳法就是養生。如果以泡妞為目的,最實用的拳法就是跆拳道(不帶I),如果想要保命,則最實用的是消除自己的一切心理盲點,讓自己迅速進入環境,進入角色。(題外話,RUN叔說他能在0.3秒內前撲5米並在敵人身上連擊5拳,什麼程度自行想象)。
這是大明朝萬曆年間,這時候戚繼光編寫了《紀效新書》《武備新書》誇二十年梨花槍天下無敵手,少林寺的和尚們在征戰倭寇的過程中終於找回了實戰棍法,[內家拳]這個詞還沒有在任何紙麵上出現過,內家拳開祖王征南的老爹因為被主角的老爹從戰場上背下來而心甘情願在主角家做家奴,也就是說,內家拳的祖師爺是主角的家生子。
而日本的上泉伊勢守信綱被室町幕府十三代將軍封為劍聖,宮本武藏的老爹新免無二西雖然參加過正親町天皇的天皇預覽,可實際上天皇自己都要靠賣字畫維持皇室開銷,新免老爹日後雖然跟兒子吹噓過自己拜見天皇的輝煌,但當時卻是整日混跡鯨屋,職業是用心棒。
歐洲,劍術大師們用詩歌書寫劍術秘籍,你看見[粘劍][聽勁]這類名詞千萬別奇怪,翻譯過來就這個意思,如果看見[奪劍],好罷,這個技巧明朝叫[空手入白刃],日本叫[無刀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