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七章 除夕前的一些雜事(1 / 3)

昨晚,張博從醫院回家很晚,是因為了穩定苗兒的思想。張博長長舒了一口氣,這一頁暫翻過去。回家來後,朱榮並不多問,他喝了一點甜粥便休息。

朱榮雖沒明媒正娶,她實際上名副其實就是家庭主婦。師燕也是家中的一分子,裏裏外外打掃衛生。

李易的一雙女兒,大的叫花藍,小的叫花香,一個十五歲,一個十七歲,都在縣一中就讀,自從二十六放假後,姐妹倆都按媽媽的吩咐在張博家中寄住。張博和朱榮師燕三人開兩輛車在縣城菜市場一上午就把年貨辦齊。

中午,朱榮師燕清理所有的年貨,該保鮮的保鮮,該做熟食的做熟食,比如雞鴨肉火腿之類。

花籃花香負責做餡和麵包水餃,張博什麼也插不上手,一家三姓,臉上都掛著春節的喜慶之色。

張博在書房裏,整理著那篇宏大巨作。這是一部長篇小說,正統文學的那類,該文很快就要收尾,其中針砭時勢,笑喜怒罵,盡躍然紙上,《臥佛謠》一首長長的歌,如泣如訴,象手術刀一樣,剖著有礙於社會進步的瘡瘍,毫不留情,同時,讚美著家鄉,歌唱著時代。

張博想:還有個結尾春節後再寫,寫完後,委托於畫家姐姐,因為在發表和出版程序方麵,自己是個大外行,不能打腫臉充胖子,做出雞蛋能暖出大牛的笑話來。

張博將稿卷分開卷放好,又從寫字台的抽屜裏,拿出一萬五千人民幣,分三份,用紅紙包了,放進抽屜,掏出手機撥了個電話。

“喂,張哥,孩子聽話嗎?″李易妻崔平的聲音。

“聽話,都是學生,由朱榮老師管理她們。李易這幾天怎麼樣?”張博問候。

“他好象好一點,想回家。”崔平的聲音有點沙啞。

“要不給院裏說一下,回家過年,過完年再說。”張博其實就是這樣打算的。

“我去跟大夫說一下,掛了吧!”崔平說,她也歸心似箭,思念花籃花香。

“伯伯,吃飯。”花香站在書房門口,明亮的眼睛有點怯意,或者羞意,或者是寄居別人家不好意思,筆者也說不準。等張博打完電話才喊道。

“花香,走,吃飯去,看一看朱老師做的什麼飯。”張博隨著花香朝外走,他習慣性的看了表,才十二點。飯不晚。

“水餃,還有炒菜,水餃是朱老師教我包的。”花香一五一十的說。

“熱愛勞動是好事。”張博和花香走出書房,從走廊來到客廳,一桌子的飯菜噴香撲鼻,花籃正在桌前放筷子。祖宗傳下來的規矩,吃飯必須用筷子。

師燕說:“張叔啊,來我家別客氣,你老歲數大,請上座。”她十分頑皮。

“是伯伯家,不是你家,有沒有搞錯。”花香很認真,噘著小嘴說。

“開玩笑的,你懂什麼,這麼多飯菜,一會就堵住你的嘴。”花籃大兩歲,通曉事理。她很清純,也象師燕一樣紮著馬尾辮。笑花香笨腦。

“誰知道你們是搞笑,請原諒嘍。”花香也很乖,腦子蠻靈的,她紮著兩根長辮兒。

“說的都對,入席開飯。”張博被孩子們的天真所感染,有了笑意,沒有了深沉的表情。

朱榮走進來,解掉圍裙,打開海爾電視,坐到張博的下邊。

“今天桌上好象缺點什麼?”張博問朱榮。

“別喝了,晚上準有人來。”朱榮拋了一個笑眼,她知張博心意。

“管那麼嚴以後怎麼過。”師燕故意拖音帶腔地說。

“死丫頭,要當叛徒王連舉。”朱榮故作慍色。

“別生氣,您老坐下,我先給你盛水餃。”師燕開始盛飯。每人碗裏放了水餃,大家開始吃飯。

“伯伯,你吃菜。”花籃見張博吃水餃不夾菜吃。

“老師,你也吃。”花香很聰明,朱榮和張博相對一笑,十分會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