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1章 九十年代文學(2)(3 / 3)

海外新移民題材

自從80年代以來,到海外去留學、打工的中國人數量越來越大,出現了大量反映他們國外生活的紀實性和通俗性小說作品,其中不乏令人感到耳目一新的佳作。如查建英的《叢林下的冰河》和嚴歌苓的《少女小漁》、《女房東》等等。這些作品的優秀之處,就在於它們比較深刻地寫出了中外文化在個體經曆中的衝撞,以及這種衝撞積澱在人物性格及精神層麵上的影響。查建英的《叢林下的冰河》是這類創作中先驅性的作品。它寫一個留學美國的青年女子在認同西方文化過程中所體驗到的巨大傷痛,表現了“錯過人生珍愛”的主題,即“找到的就已不是你所要找的”。在小說中,中國式理想主義因為主人公初戀男友的死而最後終結,充實自由的西方物質生活下麵一直存在著的輕與虛,又使她感到了這種理想喪失所帶來的不幸。小說情節的設置表現出了人處於不同文化衝擊下的失落與悲哀,以及這種失落與悲哀在當代文化格局中不容改變的必然所在,所以查建英沒有讓她的主人公徹底認同於西方文化,而是把心中最寶貴的角落留給那已被她錯過的理想精神。

90年代以後,嚴歌苓的一係列海外題材作品在海外華人文壇上獲得了巨大成功,她的作品通過描寫中西文化的對話與衝突,生動展示了海外中國人的生活傳奇,如長篇小說《扶桑》描寫了早期華人妓女和勞工的苦難曆史與白人對黃種人的種族歧視與文化上的誤解,批判了西方文化中的野蠻因素與東方文化中的愚昧落後,頌揚了東方民族承受苦難的堅韌精神。

長篇小說《人寰》以一個留美的中國女性在就診心理治療時的口述,敘述了當代中國幾十年政治鬥爭中男人間的友誼、道德等所經受的考驗,敘述者試圖用西方人的眼光來審視東方人的倫理問題,使敘述與被敘述之間充滿了解釋的張力。這兩部作品立意新穎,視角獨特,展示出海外題材創作的新空間。除了查建英和嚴歌苓之外,描述海外華人生活的作家還包括虹影、友友、嚴力、劉西鴻、劉索拉、高行健等。

軍旅題材的新傾向

這一時期的軍旅題材作品主要體現為對和平時期軍人精神世界的反映與審思。這方麵最為突出的代表是朱蘇進的小說創作。和平年代已不存在戰爭中兩極對立的敵我形態,因而作者著力於強調人物本身的個人欲望,體現不斷膨脹壯大的個體精神世界,以及對於個人生命價值的追求。

在朱蘇進的長篇小說《醉太平》和中篇小說《絕望中誕生》、《金色葉片》、《接近於無限透明》中改變了軍旅題材創作的舊有麵貌,使得原來的敵對意識的藝術表達被模糊淡化,轉而揭示出了新時代軍人個性化的深層心理空間。朱蘇進的作品中還往往帶有強烈的主觀力量,這使得他的作品能夠穿透平庸陰暗的現實生活,展現新時期軍人的嶄新精神麵貌。

民間理想的文學創作

民間理想主義指90年代出現的一批歌頌民間理想的作家的創作現象。這裏的“民間”是指中國文學創作中的一種文化形態和價值取向。在實際的文學創作中,“民間”不是專指傳統農村自然經濟為基礎的宗法社會,其意義也不在具體的創作題材和創作方法,是指滲透在作家的寫作立場、價值取向、審美風格等方麵的一種區別於權力形態與精英文化形態的文化空間。

知識分子把自己隱藏在民間,用“講述老百姓的故事”作為認知世界的出發點,借以表達自身對時代的認識。而90年代以來,作家們從“共名”的宏大敘事模式中遊離出來以後,一部分在80年代就有相當成就的作家都紛紛轉向民間的敘事立場,他們深深地立足於民間社會生活,並從中確認理想的存在方式和價值取向。

在五六十年代,所謂的理想主義都是國家意誌的派生物,尤其在“文化大革命”時期,理想主義被“四人幫”統治集團強調到壓製人性摧殘人性的地步。所以,隨著“文革”結束後市場經濟的興起,人們普遍地對虛偽的理想主義感到厭倦。進入90年代以後,滋生了驅逐理想與信仰的庸俗唯物主義。經濟利益刺激了一般社會情緒,追逐經濟利益的社會潮流似乎淹沒了過去處處製約社會的強大政治意識形態。知識分子在市場經濟的衝擊下,不得不重新確認自己的社會地位和勞動價值,但現實生活中的巨大反差,使知識分子陷入迷茫和困惑,一時無所適從。

90年代有一部分知識分子自動發起“人文精神尋思”的討論,重新呼喚人的精神理想,不少作家與學者都轉向民間立場,在民間尋找和確立人生理想,在創作中歌頌人的理想性,呈現出多元化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