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6章 九十年代文學(7)(2 / 3)

這裏,詩人把落日比做:“帶血的牛肉”。在《新的一日》:

進行中的黎明

一口紅漆棺材

盛殯著黑夜的屍體。

這裏,詩人用“棺材”“屍體”渲染了黎明的恐怖。對於古馬這類詩人,其詩歌語言的庸常化代表的是90年代以來詩歌語言的一個重要特征。

事實上,隻要語言庸常化是對生活狀態的深度表現,那麼庸常化的審美趨向是積極的。不過,像這種近乎隱私暴露的語言方式很難把握,沒有較高的語言駕馭能力,是操作不了的。

因此,有很多詩人在嚐試這種風格時都沒有取得預期的審美效果,反而使詩歌流於庸俗,得不償失。因此,其結果也就是遭到淘汰。例如尹麗川的詩。這個把“下半身”引入詩歌創作的詩人曾經名動一時,其原因就是在詩歌的意象選擇中開發女性下半身。她在《為什麼不再舒服一些》中明確地講:“再溫柔一點再潑辣一點再知識分子一點再民間一點”。這句詩歌表現了她的創作傾向和語言傾向,那就是“再知識分子一點再民間點”。用語不避俚俗。在她的《公平》中,甚至連“精液”這樣的詞都用上了:

當我看見一對璧人

手挽手走過,眼裏有著

器皿的哀愁。

就像這世間,那些公平的事

合情合理的主張

青梅竹馬的愛情

白白地流在地上

像那些營養豐富的精液

90年代以後,詩歌在文學中的地位逐漸被邊緣化。詩歌暫時睡去,但不是死去,它正在尋找一種更合適的生存方式。正如前麵所討論到的,詩歌在語言風格方麵趨向了多元化。形成了不同的語言特色,或大氣磅礴,或柳絮輕風,或在玄奧和晦澀中探討人生的真諦,或在近乎口語式的語言顯示生活的狀態。因此,詩歌正是在尋找更加合適的方式,更加健康的審美取向,以期得到另一次高峰。

綜上所述,90年代的詩歌雖然存在著一些問題,但在總體上是瑕不掩瑜,取得了巨大的成就。進入21世紀,詩歌正朝著多樣化、深層次的方向發展,它必將像其他的藝術形式一樣,更加美化及潤滋著人們的生活。

90年代散文

散文到了90年代,呈現出一派爭妍鬥奇、欣欣向榮的景象,這個時代的散文真正體現了其廣博胸懷及多層次美學價值。90年代的散文繁榮導致了多種散文雜誌的創刊,如《散文〈海外版〉》、《中華散文》、《當代散文》、《美文》、《散文天地》等等。

另有不少大型刊物也開始注重發表散文,如《十月》、《收獲》等,《鍾山》還搞了同題散文大賽,各省作協刊物也都擴大了散文版麵,有不少還開辟了散文專號或專輯;而各家報紙的改版,增加副刊版麵,則給發表散文提供了更多的場所。尤其是晚報熱、周末版熱的掀起,更使散文有了用武之地。書籍出版部門也不甘落後,陸續推出眾多的散文集,從五四時期的名家名作專集,到當代知名作家的作品集等等,不一而足。而更熱火的是一大批選本的問世。如《九十年代散文年選》、《當代藝術散文精選》、《百家散文名作鑒賞》、《當代最佳千字散文選》、《新時期青年散文家作品集》、《新時期抒情散文大係》、《新時期散文名家自選》、《女作家散文選》、《中國散文精品分類鑒賞辭典》、《藝術散文選》、《人生散文叢書》、《中國散文大辭典》、《中國當代散文大係》、《20世紀散文精品全編》等等。

除此之外,還有許多並非著名散文家的青年作者,自費出版了數量浩繁的散文集,這類作品集雖然較少發生全國影響,但在作者當地卻能引起巨大反響。

引發90年代的散文熱現象,有其多方麵的原因。報紙的副刊大戰引發出散文的熱俏。發表的場所愈多,當然對散文的需求量也愈多,這是成正比例關係的。而報紙為何愈來愈多,主要是經濟大潮引發的。報紙主要靠廣告收入為經濟來源,廣告既可以維持其出版,又可為辦報者創利,而經濟大潮頻頻掀起巨浪,報紙的廣告大戰也逐浪而高,這就引發了副刊大戰。因為報紙不能光登廣告,它還得有吸引讀者的新聞和文學內容,於是大特寫、大通訊之外,又有了副刊上各色各樣的散文隨筆。

二是隨著經濟的高度發展,人們的生活節奏愈來愈快,無暇細讀長篇作品,而以讀短篇的散文比較適合其心理調節的需求,而許多切近人們生活的寫家庭、寫親情、寫人生日常細事和感情生活的散文,又給眾多的讀者引來會心的微笑和溫馨的回憶,讀這種散文是一種休息和調節。於是散文又多了一批讀者和作者。如文彙報的《生活》副刊,以及各省大報幾乎都開設的家庭生活副刊及青年副刊等等。

三是麵對著越來越複雜的、瞬息萬變的社會,有不少人感到迷惘,感到困惑需要尋求安定感,於是從文化的深層尋找依托,某些散文正好適合些種追尋。經過金錢戰場上的拚搏,有不少人成功,也有不少人失敗,他們的人生追求從急功近利、浮狂險躁漸向平穩寧靜過渡,要重新思索人生,於是向許多富有睿智哲思的散文中去尋找答案。這也可視作是一種向深層文化的回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