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8章 九十年代文學(9)(2 / 3)

繼第五代導演之後,出現了被稱為“新生代導演”的第六代導演,他們一般是指出生於60年代、80年代以後在藝術院校畢業、90年代中後期以來為影壇注目的創作群體。他們的作品重點關注當下平民生活的生存狀態和生存體驗,注重表現人性美、人情美,顯示出影壇新生代的創作活力和藝術個性。

第六代導演張元繼改編王小波的小說《東宮西宮》之後,先後編導了《母親》、《過年回家》。《過年回家》中的女民警陳潔,在陪同服刑女犯人陶蘭過年回家途中,始終以平等態度對待陶蘭,尊重陶蘭的人格獨立,給以她真切的關愛。影片描寫了普通民眾之間的感情糾葛,呼喚人與人之間的理解、關愛與寬容。張揚的《愛情麻辣燙》表現了不同年齡層次的男女在愛情曆程上的酸甜苦辣,充滿人間真情。他的《洗澡》演繹了一位澡堂經營者老劉與兒子大明、二明、澡客之間的故事,表現了現代意識與傳統觀念的激烈碰撞,流露出普通百姓對傳統生活方式的依戀。安戰軍的《美麗的家》延續了貧嘴張大民的故事,描繪出普通市民的生活艱辛與達觀態度。施潤玖的《美麗新世界》講述從鄉下進城的農民張寶根,靠自己的誠實與勤勞,在都市中找到自己的位置。寶根在城裏的生活體驗,給那些正在尋找生活出路的人以有益的啟示。霍建起的《藍色愛情》則通過年輕刑警邰林和女演員劉雲的感情糾葛,以及他們前輩的複雜關係,表現了當代都市人對心靈自由和完美個性的追求。其他還有如薑文的《陽光燦爛的日子》、管虎的《再見,我們的1948》、路學長的《長大成人》、胡雪楊的《留守女士》、賈樟柯的《小武》、婁燁的《蘇州河》、霍建起的《那山那人那狗》等。

90年代,許多作家因其文學作品被改編為影視精品而名聲大噪;不少無名作家亦因此一舉成名,如《紅高粱》、《菊豆》、《大紅燈籠高高掛》、《秋菊打官司》和《活著》等。黃建新導演的改編自陝西作家賈平凹的同名小說《五魁》;第五代導演夏剛拍攝改編自先鋒小說家格非的同名小說《迷舟》;女導演李少紅拍攝改編自蘇童小說的《紅粉》;何平推出馮驥才同名小說改編的《炮打雙燈》;電視劇如《貧嘴張大民的幸福生活》改編自劉恒的同名小說;其它還有四大古典、現代小說如《水滸傳》、《三國演義》、《圍城》等改編的影視劇。編導們在忠於原著的基礎上進行藝術加工與創新,借以表達自身的某種觀念。

90年代的戲劇

90年代戲劇的日趨世俗化、通俗化,催生了商業式運轉的製作模式,並由此產生了眾多的“創作室”、“工作室”,這些“創作室”大多由作家、藝術家牽頭,他們熱愛舞台藝術,希望通過舞台來實現自身對於藝術的追求和抱負。如鄭錚的“火狐狸劇社”、孟京輝的“穿幫”劇社、林兆華的“戲劇工作室”、牟森的“戲劇工作車間”和“蛙”劇社等,這些以製作人牽頭的劇社粉墨登場,勾勒出動人的戲劇風景線。如火狐狸劇社創演的《情感操練》、星期六劇社推出的《靈魂出竅》、《瘋狂過年車》等,這些作品觸及觀眾熟悉關心的問題,大多受歡迎。由譚路璐任獨立製作人、中央實驗話劇院演出的《離婚了,就別再來找我》一劇,不僅劇作的標題和內容特別招徠人,十分切合市民觀眾的欣賞趣味,而且在藝術手法上也采用了很能引人入勝的“破案戲”的包裝來串聯情節。戲劇導演牟森的“戲劇車間”工作室1994年在北京演出改編自於堅長詩《0檔案》小劇場實驗劇,引起很大轟動。小劇場實驗劇追求“動作”和“身體解放”,抵製了傳統的表演、抒情等藝術形式,完整地呈現了戲劇本身。90年代小劇場戲劇尤其是93小劇場劇目展演獲得較大成功。小劇場改變了傳統的觀演關係,喚起了接受者的親近意識和參與創造意識,挖掘貼近觀眾生活、引發他們共鳴的情感內容,如《留守女士》、《熱線電話》、《同船過渡》、《與艾滋有關》、《愛在伊甸園》、《瘋狂過年車》等,使觀眾近距離地體驗戲劇真切感人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