丘東平(1910—1941年),出生於海豐縣梅隴鎮馬福蘭村一個農民兼小販的家庭。1924年秋,丘東平考進海豐縣陸安師範。第二年春,周恩來率領革命軍東征到達海豐,丘東平投筆從戎,投身於彭湃領導的抗租分田革命運動中。以後又參加了海豐三次武裝暴動,並在鬥爭中加入了中國共產黨。

1933年,丘東平到上海,與“左聯”作家歐陽山、草明等一起從事文學創作,以海陸豐農民革命運動和淞滬“一二八”抗戰為背景,創作短篇小說《通訊員》等。《通訊員》一書受到文藝界讚揚,並被魯迅、茅盾選進中國作家短篇小說集《草鞋腳》中。1934年丘東平東渡日本,成為東京“左聯”領導人,當時住在千葉縣的郭沫若會見了登門拜訪的丘東平,為他寫了一篇《東平的眉目》,高度評價其文學造詣:“我在他的作品中發現了一個新的世紀的先影,我覺得中國的作家中似乎還不曾有過這樣的人,他的技巧到了純熟的地步。”

1937年“七七”事變發生,接著“八一三”抗戰全麵爆發。丘東平在中華民族存亡的危急關頭投進拯救民族的偉大戰鬥行列中,參加了葉挺將軍領導的新四軍戰地服務團。不久調任陳毅率領的支隊政治部敵工科科長,兼任陳毅對外秘書和戰地服務團記者。他利用戰鬥間隙寫了一些“戰地急就章”,如《截擊》《王陵崗的小戰鬥》等。作品有很強的新聞性、紀實性,集報告文學的典型化和小說的報告文學化之長融為一體,成為戰地文學開拓者。尤其《第七連》發表後,引起當時文壇的震動。很多作家由於受了《第七連》的啟迪而矯正了初期以“事件為中心”的偏向,開始以人物作為作品的主體,把報告文學推向新階段。1941年初,魯迅藝術學院華中分院成立,劉少奇兼任院長,丘東平任教導主任。同年7月23日,日寇瘋狂掃蕩蘇北鹽埠區,丘東平因指揮魯藝師生突圍不幸犧牲於蘇北鹽城建湖縣,年僅31歲。

東平殉國後,友人作家把其作品輯錄成集。胡風編輯出版《東平短篇小說集》和《第七連》;周而複編輯出版《茅山下》。解放後,彭柏山編輯出版《東平選集》;於逢編輯出版《沉鬱的梅冷城》。東平的作品風格質樸、凝重。他刻劃的各種人物,充分體現了人民的鬥爭和追求,無情鞭撻了舊世界的醜惡。同時也記錄著作者上下求索、勇往直前的革命足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