魯彥(1901—1944年),現代著名作家,文學翻譯家。原名王衡,又名返我、忘我、王魯彥。生於浙江省鎮海縣一個商人家庭,他從6歲起入私塾讀書,16歲時終止了在家鄉附近的高小學業。童年時代的農村生活和少年時代的讀書求學,使他對故鄉的鄉土生活和現代知識保持著鮮明的印象。

1918年,18歲的魯彥離家到上海當學徒,後到北京參加了蔡元培、李大釗等創辦的工讀互助團,課餘在北京大學旁聽,並開始學習世界語。正是在此時,他受“五四”新文學運動的影響,走上了文學之路。1922年工讀互助團解散後,魯彥和朋友們成立文學團體“明天社”,開始發表由世界語轉譯的作品,也曾是文學研究會成員之一。

1923年夏,魯彥先後在湖南長沙平民大學、周南女學和第一師範教書。在這裏,他創作了第一篇小說《秋夜》,並發表於同年11月的《東方雜誌》。這篇小說揭示軍閥混戰中人民的苦難,表達了作家強烈的救世願望和人道主義情懷,引起了文壇的注意。之後他又發表了《柚子》《狗》《許是不至於罷》《菊英的出嫁》等作品,成為當時以描寫鄉土生活見長的作家。結集於《柚子》(1926年)和《黃金》(1928年)中的小說,多以鄉村小有產者和農民的生活為描寫對象,深刻地刻劃了受近代資本主義文明侵襲的東南沿海傳統社會的世態炎涼,魯迅在《中國新文學大係·小說二集·導言》中稱之為“鄉土文學”。

大革命時期,魯彥在武漢任《民國日報》副刊編輯,後輾轉於上海、福建、陝西等地從事教育和文化工作,從世界語轉譯了大量被壓迫弱小國家的作品。整個30年代,魯彥在動蕩的生活中創作穩步達到了一個新的高度,他共寫有五個短篇小說集,兩本散文集,一部中篇和長篇。1933年在《關於我的創作》中他總結了自己的創作:“《柚子》時期,我的熱情使我詛咒一切,攻擊一切,不願意接近一切壞的惡的生活;在《黃金》時期,這種傾向漸漸淡了,開始對我所厭惡的放鬆了,而去求另一方麵的善的好的;在《童年的悲哀》時期,又漸漸改變了,而傾向於體驗一切壞的惡的一麵。”魯彥本時期還把視線轉向農村的階級壓迫和階級鬥爭,創作了中篇小說《鄉下》(1936年)和長篇小說《野火》(1937年,計劃創作的三部曲之一),反映了30年代農民反抗力量的增長,受到了進步文藝界的好評。

1937年全麵抗戰爆發後,魯彥曾在武漢的軍委會政治部任職,寫有《炮火下的孩子》《傷兵旅館》等短篇小說,並結集出版。

1939年他去廣西桂林行營政治部工作,以極大的熱情主編大型文學刊物《文藝雜誌》、參加中華全國文藝界抗敵協會的組織工作和從事創作活動,其三部曲之二的《春草》從1939年底開始在《廣西日報》副刊《漓水》上連載(隻發表到第七章);1942年創作的短篇小說《陳老奶》和《千家村》也受到讀者的好評。1942年4月出版的小說集《我們的喇叭》是他的最後一個集子。由於他經濟窘迫,多年來積勞成疾,於1944年8月20日因病去世,終年44歲。魯彥的一生,堅持“文藝為人生”、“文藝為社會”的主張,為中國新文學的發展做出了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