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光慈(1901—1931年),原名蔣宣恒,又名蔣光赤。蔣光慈出生於固始陳淋子的一個鹽商家庭。“五四”運動爆發時,在蕪湖省立中學讀書的蔣光慈與同學成立了學聯,並任副會長,成為蕪湖學生運動的風雲人物。次年加入上海社會主義青年團,後在中國共產黨上海發起組創辦的“外國語學社”學習俄語。1921年與劉少奇、任弼時等赴蘇聯,入莫斯科東方共產主義勞動大學中國班,1922年轉為中國共產黨黨員。在此後的文學創作中,他熱情謳歌並旗幟鮮明地表達了對列寧領導下的十月革命的擁護。
1924年初夏,蔣光慈回國在上海大學等處任教和做革命實際工作,同時堅持創作。出有詩集《哀中國》《鄉情集》。前者寫成於返國的兩年間,對“黑暗萃聚”的中國給予揭示和抨擊,格調憂憤沉鬱;後者作於1927年至1929年的黑暗歲月,表達了詩人在大革命失敗後的悲憤心情和繼續戰鬥的願望。平直的、傾瀉式的告白,則是他抒情的主要方式。
自1925年起,蔣光慈主要從事小說創作。先後出有短篇小說集《鴨綠江上》,中篇《少年漂泊者》《野祭》《短褲黨》《菊芬》《最後的微笑》《麗莎的哀怨》,長篇《衝出雲圍的月亮》《田野的風》。此外還有與愛人宋若瑜的通信集《紀念碑》,旅日日記《異邦與故國》。
1929年底,蔣光慈以病弱之軀離日返國,參加“左聯”發起的文化活動。在當時革命形勢高漲的影響下,他的創作思想有了新的發展。取材於南方農民運動的長篇《田野的風》,是蔣光慈最後也是最為成熟的一部小說。反映了當時農村革命根據地的建立,預示著革命風暴之後的勝利前景。這種對於新事物的及時反映與熱烈謳歌,正是蔣光慈創作《新夢》《短褲黨》一類作品的先驅精神的繼續發揚,顯示了蔣光慈文學創作時代性與思想性方麵的鮮明特征。在藝術上,也去除了《短褲黨》的速寫式的描畫和宣泄式的叫喊,而轉向對於人物形象的刻劃,較此前的作品細膩而真切,表現出新的風采,是蔣光慈創作道路上一次成功的自我超越。
1930年蔣光慈被選為“左聯”常務委員會候補委員。1931年8月5日病逝於上海虹口同仁醫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