蕭紅(1911—1942年),中國現代著名女作家。原名張乃瑩,筆名蕭紅、悄吟等。幼年喪母,父親性格暴戾,她隻有從年邁的祖父那裏享受到些許人間溫暖,寂寞的童年形成了蕭紅性格中孤獨、敏感、矜持而又倔強的一麵。

1927年到哈爾濱讀中學,接觸了五四以來的進步思想和中外文學,對繪畫和文學產生了濃厚興趣。由於對封建家庭和包辦婚姻不滿,1930年秋離家出走,幾經顛沛流離。1932年秋與蕭軍同居,結識了一些進步文化人,1933年開始文學創作,同年10月與蕭軍自費出版了第一本作品合集《跋涉》。蕭紅的早期創作多取材於城市失業者或貧苦農民生活,被認為帶有鮮明的現實主義的進步傾向。1934年春“兩蕭”取道大連流亡至青島,蕭紅在很短的時間內完成了中篇小說《生死場》。同年11月“兩蕭”到達上海。在魯迅的支持和幫助下,1935年12月《生死場》出版,魯迅為之作序,稱讚其所描寫的:“北方人民的對於生的堅強,對於死的掙紮,卻往往已經力透紙背,女性作者的細致的觀察和越軌的筆致,又增加了不少明麗和新鮮。”它以淪陷前後的東北農村為背景,真實地反映了農民尤其是農村底層婦女的艱難生存狀況,描述了他們的覺醒與抗爭。《生死場》使蕭紅在30年代文壇上嶄露頭角。這一時期蕭紅還寫作了大量的短篇小說與散文,並結集出版了《商市街》《橋》等作品集。

1936年7月,為擺脫精神上的苦悶,蕭紅隻身東渡日本,同年年末返回上海。抗戰爆發後即輾轉漢口、臨汾、西安、重慶等地。1938年8月與蕭軍離異,與端木蕻良結合。此年被視為蕭紅創作前後兩期的分界。1940年春與端木同抵香港。此時的中篇小說《馬伯樂》以犀利的筆鋒表現了幽默和諷刺才能,具有獨特藝術風格的長篇小說《呼蘭河傳》則被茅盾稱為是“一篇敘事詩,一幅多彩的風土畫,一串淒婉的歌謠”。同時,它又表達了對國民團體盲目、愚昧、麻木、殘忍等等劣根性的憂憤和悲憫,被越來越多的後人認為是繼魯迅之後對國民心態的開掘和批判的力作。這一時期蕭紅的創作在藝術上日趨成熟和輝煌,然而她的病體卻日漸不支,太平洋戰爭爆發後在戰火紛飛中被病魔奪去了生命,年僅31歲。

在短短的8年創作生涯中,蕭紅留下了60萬字的文學財富,她的作品鄉土氣息濃烈,敘事風格細膩深刻、委婉動人,尤其是在小說文體上作出了很大的創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