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地,隻有你的一座城。此城,隻為你所建。
聽花開聽花敗,看物是看人非,聆聽一季雨聆聽一季風。永遠記得你的到來,如同那個季節一樣美。盡管注定是一個悲色調的春季,卻隻因你,而改了變了。於是,從此,有了以後……
讀你詩讀你人。詩是你所愛,不敢妄言是最愛,因為,在小說那片土地上,也是異常放彩。或許,沒有之最,詩歌和小說都是你書寫著的生活,二者缺了一也不可。初識,不曾知道,你愛詩,亦愛寫詩。《想你了…》是讀到的你的第一首詩,當時?此刻,已記不得初讀時的感受了,隻知道,你在想一個人,“思念不斷從心底溢出”,想到淚都流了,此情怎奈何人…也或許,如你後來所說,它隻是詩,你不是詩中人。隻是,請原諒思維模式就那樣的人,總會固執地到詩中尋找有關你的影子,總會把你當作詩中人…你的詩,時而夾雜著憂愁,時而酌上喜悅;時而表達些常事(少數時候),像《一些事》《回到你身邊》,時而是些意境深長,耐人久賞的詩(居多),如《沉睡的河流》《密封的院落》《五月的船》《我想》《夜?》…又尤其想說,你和蘭馨幽幽的對詩,真的讀起來感覺很好很好,無論是你的還是她的,舉筆抒懷間,都有一種不可名狀的默契。語言是美的,美了意境,醉了人,從《慢慢走近你》到《最後的話別》。一路走來,你的詩,越寫越漸好。也很少偏離主題了。
看小說看你。讀罷,心中是不停的驚歎,驚歎你在小說中的文筆,驚歎你小說中的情節。隻覺得你在用不同的語言寫下一篇篇小說,語言有著詩意的美。或許,這就是覺得你的小說特別的地方吧。每一篇,無論是雜記還是小說,裏麵的語句,一句不多一句不少。少了那些無所謂有的爛調陳詞。喜歡看《半城煙沙》《良辰好景》。你在《惜春記》最後寫道:謹以此文獻給我母親-小春!一點兒也不懷疑,其中的小女孩確實像足了你,抑或你像足了其中的小女孩。或許是在獨斷,但認識的你,就感覺是那個小女孩。(獨斷若錯就錯吧)
你的孝你的不笑。百善孝為先,你很愛你的奶奶,你很想你的奶奶。“這一年,桃花開了,人卻枯萎。”經曆一場死別,你的心在決絕。詩歌是你的擅長,?一首,遙寄你對奶奶的愛和思念。相信,在天堂裏的奶奶,定能聽聞。更為你的懂事而慰心,也為你的不舍而不舍。彼此,都希望會很好很好的。你看天空最大最亮的那顆星星,是奶奶在朝你微笑報好……你不曾微笑,不知道。隻知道,消息上,看到你發的笑臉,就會跟著笑,即使當時心情壓抑不樂,也因為你的一笑而釋然。原來,你的笑太珍貴。但終究笑沒笑,隻有你知曉。作為“旁觀者”,隻是感覺到你在笑。但,有些時候,能明顯感覺你不好,卻還是發個笑臉想敷衍人。傻瓜,為什麼不肯說?說出來總會好受些的。要知道,你不開心卻盡量想不讓她因為你而影響她的心情,她其實也不會開心的。真正的相愛,就是要彼此共擔風雨,同享彩虹。誰為誰痛不再痛,誰為誰樂都在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