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5章 翠巒清潭畔的石床(1 / 2)

黃昏時候汽車停到萬壽山,揆已雇好驢在那裏等著。

梅隱許久不騎驢了,很迅速的跨上鞍去,一揚鞭驢子的四蹄已飛跑起來,幾乎把她翻下來,我的驢腿上有點傷不能跑,連走快都不能,幸而好是遊山不是趕路,走快走慢莫關係。

這條路的景致非常好,在平坦的馬路上,兩傍的垂柳常係拂著我的鬢角,迎麵吹著五月的和風,夾著野花的清香。翠綠的遠山望去像幾個青螺,淙淙的水音在橋下流過,似琴弦在月下彈出的淒音,碧清的池塘,水底平鋪著翠色的水藻,波上被風吹起一弧一弧的皺紋,裏邊倒影著玉泉山的塔影;最好看是垂楊蔭裏,黃牆碧瓦的官房,點綴著這一條芳草萋萋的古道。

經過頤和園圍牆時,靜悄悄除了風濤聲外,便是那啼盡興亡恨事的暮鴉,在蒼鬆古柏的枝頭悲啼著。

他們的驢兒都走的很快,轉過了粉牆,看見梅隱和揆並騎賽跑;一轉彎掩映在一帶鬆林裏,連鈴聲衣影都聽不見看不見了。我在後邊慢慢讓驢兒一拐一拐的走著,我想這電光石火的一刹那能在塵沙飛落之間,錯錯落落遺留下這幾點蹄痕,已是煙水因緣,又哪可讓他迅速的輕易度過,而不仔細咀嚼呢!人間的駐停,隻是一凝眸,無論如何繁縟綺麗的事境,隻是曇花片刻,一卷一卷的像他們轉入鬆林一樣渺茫,一樣虛無。

在一片鬆林裏,我看見兩頭驢兒在地上吃草,驢夫靠在一顆樹上蹲著吸潮煙,梅隱和揆坐在草地上吃葡萄幹;見我來了他們跑過來替我寵住驢,讓我下來。這是一個墓地,中間芳草離離,放著一個大石桌幾個小石凳,被風雨腐蝕已經是久曆風塵的樣子。墳頭共有三個,青草長了有一尺多高;四圍遍植鬆柏,前邊有一個石碑牌坊,字跡已模糊不辨,不知是否獎勵節孝的?如今我見了墳墓,常起一種非喜非哀的感覺;愈見的墳墓多,我煩滯的心境愈開曠;雖然我和他們無一麵之緣,但我遠遠望見這黑色的最後一幕時,我總默默替死者祝福!

梅隱見我立在這不相識的墓頭發呆,她輕輕拍著我肩說:“回來!”揆立在我麵前微笑了。那時驢夫已將驢鞍理好,我回頭望了望這不相識的墓,騎上驢走了。他們大概也疲倦了,不是他們疲倦是驢們疲倦了,因之我這拐驢有和他們並駕齊馳的機會。這時暮色已很蒼茫,四麵迷蒙的山嵐,不知前有多少路?後有多少路;那煙霧中輕籠的不知是山峰還是樹林?涼風吹去我積年的沙塵,尤其是吹去我近來的愁恨,使我投入這大自然的母懷中沉醉。

惟自然可美化一切,可淨化一切,這時驢背上的我,心裏充滿了靜妙神微的顫動;一鞭斜陽,得得蹄聲中,我是個無憂無慮的驕兒。

大概是七點多鍾,我們的驢兒停在臥佛寺門前,兩行古柏蕭森一道石坡欹斜,莊嚴黃紅色的穹門,恰恰籠罩在那素錦千林,紅霞一幕之中。我踱過一道蜂腰橋,底下有碧綠的水,潛遊著龍眼紅魚,像燕掠般在水藻間穿插。過了一個小門,望見一大塊岩石,猙獰像一個臥著的獅子,岩石旁有一個小亭,小亭四周,遍環著白楊,暮雲裏蟬聲風聲噪成一片。

走過幾個院落,依稀還經過一個方形的水池,就到了我們住的地方,我們住的地方是龍王堂。龍王堂前邊是一眼望不透的森林,森林中漏著一個小圓洞,白天射著太陽,晚上照著月亮;後邊是山,是不能測量的高山,那山上可以望見景山和北京城。

剛洗完臉,辛院的諸友都來看我,帶來的糖果,便成了招待他們的茶點;在這裏逢到,特別感著樸實的滋味,似乎我們都有幾分鄉村真誠的遺風。吃完飯,我回來時,許多人伏在石欄上拿麵包喂魚,這個魚池比門前那個澄清,魚兒也長的美麗。看了一回魚,我們許多人出了臥佛寺,由小路抄到寺後上山去,揆叫了一個賣汽水點心的跟著,想尋著一個風景好的地方時,在月亮底下開野餐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