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一次,李時珍在路上看到四個人抬著一口棺材往前走,鮮紅的血從棺材縫裏滴出來,後麵跟著一個哭得死去活來的老婆婆。李時珍急忙趕上去詢問是怎麼回事兒。

老婆婆回答說:死的是我的獨生女兒,有幾個時辰了。難產折騰了兩天兩夜,孩子沒生下來,倒把命送掉了。

李時珍說:打開棺材,讓我看一看。他從流出來的血推斷,可能還有希望。

於是,大家動手,把棺蓋打開。李時珍一看,那婦人臉沒有一點兒血色,仔細摸了摸脈,有一點微弱的脈息,於是他選好穴位,給病人紮針。在紮針時還使用了特殊的撚針手法。不一會兒,一個胖娃娃“哇”地一聲生了下來,產婦也睜開了雙眼。李時珍把身邊帶的藥拿出來,在附近的人家要了點水,給產婦灌了下去。不一會兒,產婦蘇醒過來。大家見李時珍救活了兩條命,都稱讚他是神醫。

這個孩子的父親叫胡應龍,是個有名的富商,他請李時珍到他家中。胡應龍看過李時珍《本草綱目》的手抄本,便問李時珍此書刊刻出來沒有。李時珍便將幾年中遇到的酸甜苦辣向他傾吐了。胡應龍立即許諾,全部刊刻費用由他讚助。李時珍大喜。

公元1590年(明萬曆十八年),《本草綱目》在胡應龍的支持下開始刻版。190萬言的巨著,1000多幅插圖,在當時的條件下,是要花不少時間的。刻版工作一直進行了3年。公元1593年(明萬曆二十一年),就在《本草綱目》即將出版的時候,李時珍與世長辭了,終年76歲。臨終前,李時珍囑咐次子建元來年將刊刻出的《本草綱目》進獻朝廷。

第二年,李時珍的兒子建中、建元、建方將父親與母親吳氏合葬於蘄州東門外雨湖之濱,靠近李時珍父親李言聞、母親張氏的合葬墓。

李時珍去世了三年後,建元將《本草綱目》進獻給明神宗。直到公元1603年,才有江西聶良心、張鼎思等以金陵刻本為藍本,將此書第一次進行了翻刻。由於這部事關民生的巨著在醫藥界的聲譽日漸增高,購者越來越多,以後輾轉翻刻了30多次。公元1885年,安徽合肥張紹掌等再版此書,並進行了適當的加工和校正,這是曆代刻本中較好的一種。

李時珍是一位十分重視實踐的科學家。他不為古人舊說所束縛,並且同當時社會上存在的封建迷信進行了鬥爭。他對醫藥學的研究明顯地體現了唯物主義的傾向。

李時珍一向主張通過了解事物的實際情況,來“窮究物理”,反對牽強附會地去亂猜。他認為學習前人的經驗雖然重要,但這僅僅是事情的一個方麵,對藥物隻有親采、親試才能“頗得其真”。

芸薹是當時常用的一種藥。李時珍查閱了許多本草,發現各家本草互相抄錄,都解釋得十分含糊,隻說它是一種菜。李時珍一時也搞不清楚,於是就向菜農請教,才知道原來書上講的芸薹,就是我們常吃的油菜。李時珍為了具體了解油菜的形態特點、播種和生長情況,就親自到菜園進行觀察,並在仔細觀察的基礎上對芸薹重新進行了描述。他寫道:這種菜頭年秋天下種,第二年春天才開花,由於容易而且分枝很多,所以稱芸薹。它的葉子“似白菜”,“開小黃花”,花有“四瓣”,和芥菜花十分相像。它的種子可以榨油,這種油“燃燈甚明”,但“食之不及麻油”。有了這些細致的記敘,芸薹到底是什麼菜,後人讀到也就容易搞清了。

李時珍青年時曾對蘄蛇進行過實地考察,還把自己的研究結果寫成了《蘄蛇傳》。蘄蛇是李時珍故鄉蘄州的一種特產。這種蛇毒性很強,是一種重要的藥材,能祛風濕,治半身不遂、關節疼痛。起初李時珍對蘄蛇並不十分了解,由於蘄蛇又叫白花蛇,所以他以為市場上出售的白花蛇就是蘄蛇。白花蛇雖然兩湖和四川一帶都有,但隻有蘄州產的獨負盛名,是正品,產量也不多。市場藥店裏賣的都是從興國州(今湖北陽新縣)山中捕來的。要了解真正的蘄蛇,就要到它的產地龍峰山上去。為了觀察蘄蛇的生活習性,李時珍冒著被蘄蛇咬傷的危險,幾次爬上了龍峰山。

在捕蛇人的幫助下,李時珍仔細觀察了蘄蛇的生活習性,他發現蘄蛇常在石南藤上活動。石南藤葉子橢圓帶尖,嫩葉是紅色的,開白色小花,嫩葉和花都是蘄蛇喜歡吃的東西。每當捕蛇人發現蘄蛇,就先在它身上撒一把沙土,蛇就會盤曲而伏,這時捕蛇人就用叉子叉住它,南繩懸起,破腹去腸,用清水洗淨,再用竹架支起來,最後把蛇盤成一團,綁好,用火炕幹。

李時珍在實地觀察的基礎上記述了蘄蛇的形態特點。蘄蛇身上的顏色是黑的,有白色花斑,脅下有24個斜方格的花紋,腹部還有佛珠似的塊斑,嘴裏有四個長牙。蘄州產的白花蛇即蘄蛇與其它地方所產的白花蛇不同:蘄地產的炕幹後眼睛睜著,藥用效果高;而別處所產者幹後則閉著眼,藥用效果不及蘄蛇。

李時珍長期生活在人民之中,經常進行實地調查和訪問,所以他的一些記述都比較細致、確實,對當時一些流行的迷信傳說和沒有根據的猜測都不輕易地相信。

李時珍在科學上是個老老實實的人,如有什麼問題自己還沒有搞清楚,他就直截了當地說不了解,沒見過,決不掩飾。例如《舊唐書》上曾載有一種食蛇的鼠,李時珍既沒有見到過,也未能查到更多的有關資料。他就老老實實地承認自己難以斷定《舊唐書》所載是否可靠,隻好留待後人去研究。這種食蛇鼠,很可能就是今天我國雲南和印度、緬甸一帶所產。蛇獴又名蟒,四肢短小,很像鼬鼠,善捕毒蛇,對蛇毒有一種特殊的抵抗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