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卻成了環境的奴隸。
有些人,往往害怕自己與眾不同……無論是穿著、行動、言談或思考模式,都盡量與自己所屬的圈子相同。小孩喜歡與同年齡的人做相同的事,他們很在乎朋友或玩伴對自己的看法。他們需要被自己的同伴接受——這是他存在的最重要證據。當我們身處不熟悉的環境,又沒有過往的經驗可以參考時,最好的方法便是順應一般人的標準——直到我們自己的經驗和信心足以給我們力量,然後才能照著自己的信念和標準去做。
但是,就算是基本原則也有受到考驗的時候。特別是一些堅持自我意見的人會提出改革——這便是文明進步的動力。
要想堅持自我意見並不容易,有時,甚至是危險的。大部分的人寧願順應環境,躲在人群當中接受保護,對各種統治者的領導毫不質疑或提出反對——我們不敢做與眾不同的事。但是,我們並沒有體會到,這種安全其實是虛偽的。大眾心理其實最脆弱,最容易被牽著鼻子走。像追求安全感一樣,人們順應環境,往往最後變成了環境的奴隸。
事實上,生活中很多人到了十六七歲時,也還不曾自己獨立自主思考過。自那以後,雖然也變得稍微懂得一點思考,但是所想的卻都是一些雞毛蒜皮的事。隻是在一個勁兒囫圇吞棗地洗手著所讀的書的內容,對於朋友們所說的話,也不斟酌是否正確,就一味地接受。與其費勁周折地去追究有真實意義的東西,倒不如順氣大流來的省事,這就是許多人懶得思考的原因。由於那樣,當發現自己擁有判斷力時,已被偏見誤導了。雖然自己並未察覺,但是卻養成了錯誤的想法,它已取代了對於真理的追求。
“要是我早點開始用自己的判斷就好了!”這是很多人到了一定年齡後的感歎。為了避免將來後悔,最好及早開始。當然,人的判斷力不可能永遠正確,偶爾也有失誤。不過,以食物最少者為指針,則是不變的方法。能夠彌補這種失誤的,就是看書和與人交往。可是,也不能過於相信這兩者而囫圇吞棗。因為,這兩者終究隻是上天賦予人的判斷力之補助。而良好的判斷力來自獨立、深入的思考能力。
當一個人一旦立誌自我思考,並開始嚐試時,對事物的看法就會有驚人的改變。與過去用別人教的想法去看事情,以及把抽象的幻覺誤當作真是的事務比起來,此時我們對任何事務的看法都顯得井然有序。
對於頭腦裏冒出來的想法,首先要重新評估一下,它是否真的是自己的意見。雖然需要花費較長的時間按,養成用自己的頭腦,仔細思考事情的習慣是值得的。首先,你要把現在的想法——加以檢討,想想看,是自己真的那麼想,還是照別人告訴你的去想的?會不會是偏見或錯誤的信念?就從這些問題開始思考吧。假如沒有偏見,希望你能用自己的頭腦,聽聽各種人的意見,想想看是對或錯,或者有哪個地方不對,然後再綜合各種意見,歸納出自己的看法。
也有人認為:那些堅持己見的人,通常是一些性格古怪、喜歡嘩眾取寵或喜歡標榜“與眾不同”的人。在這方麵,愛默生所采取的堅定立場一向贏得人們的敬重。他在世的時候,有很多從事反對奴隸製或其他種種改革運動的人希望得到他的支持,但都遭到拒絕。愛默生當然同情這些運動,也都希望他們做得好。但他卻不認為應該把自己的精神與能力放在這些運動上麵,因為那並不是他的專長。他非常堅持這個原則,雖然因此遭人誤解,也在所不惜。
堅持一項並不獲人支持的原則,或不隨便遷就一項普遍為人支持的原則,都不是件容易的事。當一個獨立思考的人,並願意在受攻擊時堅持信念到底,確實需要極大的勇氣。
如今,我們生活在一個充滿專家的時代。由於我們已十分習慣於依賴這些專家權威性的看法,因此便逐漸喪失對自己的信心,以致不能對許多事情提出意見或堅持信念。這些專家之所以會這麼輕易取代我們的地位,是因為我們讓他們這麼做。
我們現今的教育趨勢,是針對一種既定的性格模式來設計,因此這種教育方式很難訓練出什麼領導人才。由於大部分的人都是跟從者,不是領導者,所以我們雖然很需要領袖人才的訓練,但同時也很需要訓練一般人如何有意識、有智慧地去遵從領導。如此,才不會像被送上屠宰場的牛群一樣,盲目地跟著走。
大部分人都沒有想到自己其實才是世界上最偉大的專家——在他們自己本身、家庭或事業的世界裏,他們做某些事,隻不過是因為某些“專家”這麼說,或因為那是一種流行,跟著做也可以湊個熱鬧。
愛德加·莫爾常常用所謂的“群體狀況”來警告我們——他認為這種東西“扼殺人類個體的珍貴價值”。莫爾曾說:“由於人類不無法達到天使的境界,但這也並不是他們必須變成螞蟻的理由。”
保持自己的真麵目,人們隻有在找到自我的時候,才會明白自己為什麼會到這個世界上來、要做些什麼事、以後又要到什麼地方去等這類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