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 與記憶重疊的家(1 / 2)

明候縣第一中學在縣城東邊,學校麵積不是很寬廣,但教學實力強大,不但是縣裏的重點中學,放在省城各區縣的中學裏,排名也是靠前的學校。

李山山學習一般,不是城關鎮的戶口,能進入一中讀書,也是因為他老爸老媽是縣供銷社的老職工,靠麵子托關係找門路才辦好的,不像王小寶,硬生生以高分數考入一中。

李山山和王小寶推著自行車在學校大門口分開,王小寶為了抄近路,往左走,直下江濱路,不進入縣城中心區,能省去不少時間。

李山山往右行,一路騎車,拐了個半圓,轉個角不遠,就可以回到家了。

一九九五年的明候縣市還不是很繁華,不時有綠色的東風汽車經過,老式的公共汽車也是不多,以自行車和摩托居多。

李山山踩得很慢,一邊觀看路上的風景,一邊回憶著夢裏的記憶,一棟棟建築,一條條道路在記憶中融合,記憶也慢慢清晰地回憶起來。

這裏,就是在夢裏自己以後十幾年生活的地方啊。

在夢中,高三畢業之後,李山山也進了供銷社做合同職工,可能是因為爸爸媽媽的原因,供銷社的人都沒怎麼欺負這個李山山這個新人,工作也很清閑。

經曆了裁員、改製,他竟然是穩穩地成了單位正式職工。

在單位上班後,越來越火的經濟建設和李山山已經沒有關係,如火如荼的城市建設也和他沒有什麼關係,白天上班,晚上下班,放假就休息,單位叔叔阿姨都開始介紹對象了,不過給推了,理由是還年輕,不急。

到了二○○○年,已經是管理人員老爸老媽為了那套二房二廳的福利房,提前內退了,一邊拿著三分一的崗位工資,一邊以下崗職工的身份開了專賣糖煙酒的小賣店。

李山山也沒那麼吃香了,調到後勤看守倉庫去了。

二十多歲年輕人,過著一杯茶,一張報紙一天的生活。

相應的工資也不高,吃吃喝喝就沒了,沒有吃過苦的李山山,有事還要朝家裏伸手。

老爸看他無所事事,花錢讓他上了附近的一個藝術學院的‘函授’,嚴令他空閑的時候去聽課、、、

太陽還在西邊掛著,李山山已經回到家了,才建了幾年的單位福利房,前後三棟,間距好,有五層高,一層有兩套房,樓外麵貼有彩色的小磁片,當時算是漂亮的了。

樓周圍築起有圍牆,形成一個小小的小區,很是整潔,圍牆邊上是搭著鐵皮,做成簡易停車棚。

由於時間還早,單位的人都還沒下班,就住在這裏的幾位老太太在空地上帶孫子孫女玩。

鎖好車,拿起後座的帆布書包,轉頭和老太太們打招呼:“錢奶奶好”、“郭奶奶好”、“孫奶奶好”。

幾個老太太笑眯眯地誇獎李山山:“好好好,建國家的大娃子真有禮貌啊。”

大姓子是大男孩的意思,當地方言。

建國就是李山山的爸爸李-建國,媽媽叫林愛群,很有時代特色的名字。

笑著和老太太告別,上到三樓,樓梯把一棟樓分隔成兩邊,左邊,三○一是他家。

右邊三○二,是單位團支部書汪阿姨家,汪阿姨有一個女兒趙芸芸,年齡比李山山還大上一年,在一中不遠的實驗中學讀高中。

男主人趙紅社也是供銷社職工,下海潮正熱的時候辦了停薪留職,搞副業去了,經常到外地出差跑生意。

兩家之所以分在同一層,是因為林愛群是單位團支部的副書記,和汪阿姨同一間辦公室,關係很是要好。

兩家的小孩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倒沒什麼話講,見了麵都是禮貌性的打招呼。

在自己家門口微微怔了下,拿出書包裏的鑰匙,有點緊張地打開房門。

客廳裏的是21寸的索尼電視機,四四方方老款式,才買二年多,和吊扇、錄音機等眾多家俱家私一樣,都還很新。

木沙發、木茶幾、靠近廚房的餐桌在夢裏的十幾年後都還在用。

習慣性地把書包放在沙發上,李山山坐下,拍拍桌麵,輕輕地說了一聲:“我回來了。”

在縣城三年來,他一回家就會看打開電視來看,等爸爸媽媽下班回來,煮好飯菜,吃完晚飯,洗完澡才會做作業或者複習功課,十一點準時睡覺,完全是乖寶寶的的典型。

直到中考來臨才打亂了這樣的生活。

李山山在沙發上默默地坐了一下,起身走進廚房,地下菜藍裏裝有早上老媽到市場買來的青菜,雞蛋鹹魚包好了放在灶台的格子上,幾塊豆腐在大瓦盤裏用清水浸著在灶台上。

拉了張小凳子坐下,把青菜翻出來揀好放在一邊,一開始不習慣,慢慢地快了來起來,在夢中,爸媽開了小賣店後,要看店沒時間回家做飯給他吃,隻能自己動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