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章 翻譯事業與清華學生(2 / 2)

他們一麵查字典,一麵看,一麵寫;有些人字典也不用查,隻憑著他們的天才去猜,隻要上下文可以過去就得了,管他別的!無怪乎一些真內行看了吃驚,詫為創造的翻譯!至於他們辛辛苦苦翻譯出來的東西,所加惠於一般讀者的如何呢?我在上麵也已約略說起;他們捧著譯本猜完了一遍或兩遍之後,那真實的受用,隻有天知道罷了!這不獨有愧從前翻譯佛經的諸大師,就連“做漢魏六朝的八股”的嚴又陵先生那種“一名之立,旬月踟躕”的精神,也還差得遠呢!這真令人興“世風不古”之歎了!

現在該說清華學生了。我的題目要說得嚴密一些,應該說“舊製清華學生與英漢翻譯事業”。所謂“舊製清華學生”包括歸國的,留學的,及在校的高年級諸君而言。他們因為預備留美的關係,受過充分的英文訓練;除教會學校外,別的學校在這一點上,是不如他們的。就一般情形論,他們看的英文書自然比較地多,他們寫作英文的力量自然也比較地強。憑著這兩個條件,我說他們比較地是最適於英漢翻譯事業的人,即使不是僅有的適於英漢翻譯事業的人(因為教會學校的學生,也有相似的情勢)。他們自然有許多事業,有許多使命,但振興中國的翻譯事業,大規模地介紹西方文化,他們也得負一大部分的責任。在所謂“第二度之翻譯時期”中,他們也得扮演幾個重要的角色。況且現在又有了“翻譯”(英譯漢)的功課,他們將更能自覺他們在這方麵的責任了。

他們所能做的,第一自然是翻譯文書。必須有好好的幾百部名著的名譯本,中國的翻譯界才可望有生氣;一般人對於西方文化,才可望有正確的了解。但做這種工夫的費時較多,一時未必有多少名譯出現;較簡便的方法是“節要”,將若幹種名著,節譯或編述其要旨,彙為一書,以便一般人瀏覽。這種東西自不足語於高深,但也頗有用處,可以與譯全書一法相輔而行。此外還有注釋一法,選擇精粹的材料,詳加參考,為之解明。此法最宜用於文學。日本用後兩種方法編成的書極多,皆屬於廣義的翻譯名下。這些辦法,都是我們現在所急需的,大可一試。還有,對於現在的翻譯界要做一番澄清的工夫,批評的事也可做的。有一個時期曾經有人做過,現在似乎已消沉了。這可使得一般翻譯者不敢隨便動手;讓他們取得太多的自由,實在是要不得的!

無論如何,最要緊的,翻譯的取材,隻能限於自己專攻的學科;要想兼差,侵入別人範圍,是費力不討好的(曾有此例,茲不舉)。現在一般的翻譯者正因太多能了,結果是一無所能;什麼都能翻,什麼都翻不好!而尤不可缺的是忠於所事的態度。看了梁先生所說的譯經諸大師之慎重所事,真令人惕然警覺!翻譯最好結一團體,係統地做去;由大家分任門類,審定各名著後先,按部就班地進行。這是大路。有些人愛走偏鋒,隨心所喜,專選有特別趣味的東西翻譯,不成係統,那也一樣有用。

清華學生從前似乎很少從事於這種事業的,我覺甚為可惜;我希望他們以後別再忘記了這一部分的責任。這與你們文化的前途是極有關係的!

1926年6月4日,載《清華周刊》第25卷15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