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79章 今天的詩——介紹何達的詩集《我們開會》(2 / 2)

許多青年人的詩已經向著這個方向走。這就是樸素和自然。但是詩既然分了行,到底是詩,自然盡管自然,勻稱還是要勻稱的,不過不可機械化就是了。自然和樸素使得詩行簡短,容易集中些,容易完整些。民間形式裏的重疊,若是活潑的變化的應用,也有同樣的效果。何達有一首《我們的話》,是簡短而“幹脆”的話,同時是簡短而“幹脆”的形象化的詩。

我們要說一種話幹脆得像機關槍在打靶一個字一個字就是那一顆顆火紅的曳光彈瞄得好準今天的詩既然以朗誦詩為主調,歌唱的主題自然是差不多的。朗誦詩的主題可以說有諷刺、控訴和行動三個,而強調的是第一個第三個。其他的詩卻似乎在強調著第一個第二個。這也是很自然的。朗誦詩訴諸群眾,控訴和行動是一拍就合的。其他的詩不能如此,所以就偏向前兩個主題上去了。諷刺詩容易誇張而不真切,無論朗誦或默讀,往往會弄到隻博得人們的一笑,不給留下回味。要能夠恰如其分的嚴肅就好。

控訴詩現在似乎集中在農民或農村的紀實——這種苦難和迫害的紀實,實在是些控訴的言詞,控訴那幫製造苦難和施行迫害的人,提醒大家對於他們的憎恨。給都市的被壓迫者控訴的詩卻還不多。本集裏的《兵士們的家信》、《黃包車夫》、《一個少女的經曆》提供了一些例子。聞一多先生要讓詩“多像點小說戲劇”,這種紀實的控訴的詩,不正有點像小說麼?

他的預言是不錯的。

行動詩在一兩年來大學生的各種詩刊裏常見,大概都是為了朗誦做的。朗誦詩的作用在諷刺或說教,說服或打氣,它訴諸聽覺,不容人們停下來多想,所以不宜於多用形象,碎用形象,也不宜於比較平靜的紀實。同樣的理由,它要求說盡,要求沉著痛快。可是,假如諷刺流於謾罵,誇張到了過火,一發無餘,留給聽眾做的工作就未免太少,也許倒會引起懶惰和疲倦來的。朗誦詩以外其他的詩,那些形象詩和紀實詩是供人默讀的,主要的還得訴諸視覺,它們得有新鮮的形象,比朗誦詩更經濟的組織,來暗示,讓讀者有機會來運用想像力。本集裏的《我們開會》一首行動詩,朗誦起來效果大概不大,因為不夠動的,不夠勁的,可是不失為一首好的形象詩,因為表現出來“團結就是力量”。

我們開會我們的視線像車輻集中在一個軸心我們開會我們的背都向外砌成一座堡壘我們開會我們的靈魂緊緊地擰成一根巨繩麵對著共同的命運我們開著會就變成一個巨人“團結就是力量”。何達在《我們不是“詩人”》的結尾說:

我們要求著“工作”熱愛著“工作”需要詩我們才寫詩需要生命就交出我們的生命“工作”就是團結,為了團結“交出”“生命”,青年代是有著這樣自負的。青勃先生說:

要死死在敵人的槍彈下把胸膛給兄弟們作橋板(《生死篇》)魯藜先生也說:把自己當作泥土吧讓眾人把你踩成一條道路(《泥土》,《泥土》第一輯)本集裏的《無題》也許可以綜合的說明今天的詩:

對於這個時代我是一個“人證”我的詩是“物證”這個“我”隻是“我們”的代言人。的確,詩是跟著時代,又領著時代的。

1947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