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石文章空八代
江山姓氏著千秋
張丹叔
蘇學士前傳謫宦
孟夫子後拜先生
侯竹愚
進學解成,閑官一席成三仕
起衰力任,钜製千秋本六經
彭定永
天意啟斯文,不是一封書,安得先生到此
人心歸正道,隻須八個月,至今百世師之
吾道非耶,六經以外無文章,韓山屹立
征夫遑止,太行之陽有盤古,李願歸來
李士彬
辟佛累千言,雪冷藍關,從此儒風開嶺嶠
到官才八月,潮平鱷渚,於今香火遍瀛州
豈惟潮人士敬戴,先生誠開衡山之雲,威戢鱷魚之暴
宜與朱紫陽並崇,諡號道原二氏之謬,文起八代之衰
江峰青
藍關雪擁尚存疑,我識先生,萬裏初程來此土
衡嶽雲開遙紀盛,人懷刺史,千秋元氣在斯文
李士彬
去京華萬裏,化蠻煙瘴雨,普澤詩書,從此遂稱名郡
距唐代千年,扶古橡蒼鬆,猶欽山鬥,況在親炙芳徽
明月共天涯,看雲影波光,恍疑身在江南,訪當年佛祖談禪,坡仙留詩
春風移嶺表,趁蕉陰椰葉,偶爾步來城北,問何處韓公遺跡,常相殘題
張丹叔
頻年與公有緣,宿太安驛,登陽城山,皆先生宦轍所經,每以采風深尚友
八代之衰頓起,聽石鼓歌,誦佛骨表,舍坡老雄詞而外,更誰渡海與齊名
徐琪
韓愈祠(普寧)
天下文章莫大於是
北方學者未之或先
其文如北鬥,皆企焉望之,況來刺史
此地亦先生,所履而過者,舊屬潮陽
勞光泰
韓愈祠(龍川)
百世之師,匹夫有誌公可法
三書猶在,宰相無名鬼不靈
周鐵真
來粵中管領青山,函穀不妨移紫氣
似東坡後先赤壁,武昌亦可借黃州
徐琪
濂溪祠(廣州)
招邀數君子
沉醉萬荷花
倉頡廟(廣州)
屬右行,屬左行,屬下行,大化同流,巢、燧以還,韋編書契文字
曰秦隸,曰漢隸,曰晉隸,隨時遞變,許、徐而外,尚多羽翼功臣
文武廟(羅浮)
帝闕遙連名嶺外
君恩常在福田中
文武廟(連城)
文教覃敷,千秋炳慰
武功丕烈,萬古忠誠
程子光
文德啟文明,掌文教,著文章,市鎮文人開異城
武功封武帝,授武經,傳武略,連城武將詠皇廷
程子光
包公廟(肇慶)
蹇誰留此中州,看峽外孤帆,千春人遠
羌美人兮茲土,想河清一笑,百尺流寒
彭泰來
老爺廟(都城)
傲岸幾千春,帝遣潯陽平洚水
汪洋三百裏,人從江右拜雄風
數百年廟貌重修,偏頌吾主功德
九萬裏威靈丕顯,頓平蠡水風波
清風徐來,水波不興,扶持自是神明力
行人安穩,布帆無恙,霄漢常懸捧日心
梅啟熙
華佗廟(廣州)
愧當代以醫名,未能為奸雄破腹穿胸,把他心腸易換
慨沉屙非藥治,願各從平日修身積善,默契神鬼扶持
關帝廟(深圳)
地居廉讓之間,二分流水,三分農圃
學有經濟者貴,半部論語,一部春秋
吳小岩
關公廟(揭陽)
師臥龍,友子龍,龍師龍友
弟翼德,兄玄德,德弟德兄
秉燭豈避嫌,斯夜一心在漢室
華容非報德,此時兩眼已無曹
張良廟(廣州)
猶作帝王師,君臣相與濟時會
雖非介胄士,指揮若定失蕭曹
鄭元淩
生叔季世,有豪俠心,報韓椎秦,興劉滅項
絕富貴交,為神仙侶,進履辟穀,拜石受書
鄭元淩
從龍逐鹿兩茫然,我思妙用無方,何害英雄同兒女
黃石赤鬆皆戲耳,獨怪善全有術,不遭烹醢即神仙
劉子迎
武帝廟(肇慶)
麵赤心丹,卓爾貞忠昭日月
須長發白,浩然正氣貫乾坤
麥秋農
伏臘走村翁,瀧水迦藍開福地
撫鸞留聖跡,禦門靈秀浥明灘
麥秋農
宋少帝陵(深圳)
黃裔於今延宗祀
赤灣長此鞏皇陵
張世傑墓(陽江)
赤坎一抔土
崖山三大忠
尚有真魂留赤坎
直隨寒日到虞淵
吳道
瓣香露祝天難挽
忠骨函埋地有靈
曾光渠
殘日奮戈輝,無奈社稷播遷,一君又死
大風吹海立,猶憶舵樓露祝,千載如生
敖健庵
有挽回造化雄心,氣數已窮,南宋竟無餘地立
曆多少滄桑幻局,英靈不滅,北風常作怒濤鳴
徐琪
碇舟非失計,奪港非求生,公有苦心,獨惜宋元遺史略
函骨不首丘,曆代不追諡,我來憑吊,即無風雨令人悲
梁觀喜
黃花崗烈士陵園(廣州)
生經白刃頭方貴
死葬黃花骨亦香
谘議局前新鬼錄
黃花崗上黨人碑
潘達微
碧血千秋衝敵湧
黃花四季傲霜開
劉一劍
七十二健兒,酣戰春雲湛碧血
四百兆國子,愁看秋雨濕黃花
黃興
朝雲墓(惠州)
芳塚尚如新,尺地足為山水重
玉宵清不寤,半天時有佩環來
徐琪
不增不減,不生不滅,不垢不淨
如夢如幻,如泡如影,如雷如電
林兆龍
從南海來時,經卷藥爐,百尺江樓飛柳絮
自東坡去後,夜燈仙塔,一亭湖月冷梅花
陳維海南
五公祠(海口)
唐嗟末造,宋恨偏安,天地幾人才,置之海外
道契前賢,教興後學,乾坤有正氣,在此樓中
潘存
隻知有國,不知有身,任憑千般折磨,益堅此誌
先其所憂,後其所樂,但願群才奮起,莫負斯樓
朱采
於東坡外,有此五賢,自唐宋迄今,公道千秋垂定論
處南海中,別為一郡,望煙雲所聚,天涯萬裏見孤忠
蘇軾祠(儋縣)
賓主聯歡,追思笠屐風流,雪爪尚存鴻北去
冠裳承祀,若問送迎詩句,笛腔猶按鶴南飛
蘇軾祠(海口)
此地能開眼界
何人可配眉山
土地廟(西沙珊瑚島)
金浪碧波朝聖廟
銀灘沙聚立古庵廣西
王陽明祠(武鳴)
七萬人相慶更生,計農桑教化兵防,名世允推儒作將
十五卷共尊遺集,兼道學文章經濟,此邦尤願士希賢
李彥章
柳侯祠(柳州)
文能壽世
惠以養民
秦繩祖
山水來歸,黃蕉丹荔
春秋報事,福我壽民
楊翰集《荔子碑》
廉潔為心,忠信為仗
文章在冊,功德在民
伍長華
雙柏仰清標,長憶養人如樹
一池尋故跡,同欣鑿井得泉
伍長華集柳句
柳水鵝山,興事樂生猶昨日
汗顏血指,神徂道塞發雄文
王遽常
曾讀柳州文,治跡分明於此信
幸叨枌社蔭,靈縱飄忽至今疑
俞樾
羈宦我相同,願進文章為道德
是非侯既白,惟能忠孝庶神靈
楊道霖
才與福難兼,賈傅以來,文字潮儋同萬裏
地因人始重,河東而外,江山永柳各千秋
楊季鸞
龍城不改,風景依然,問江水奔騰剩幾處當年楊柳
馬邑已非,林泉猶是,看嵐光掩映供一龕終古馨香
韋銘芝
諸葛祠(靈川)
梁父吟成高士誌
出師表見老臣心
成大事以小心,一生謹慎
仰流風於遺像,萬古清高
黃庭堅祠(宜山)
忠孝振綱常,黨籍編名,氣節宛如東漢
文章垂宇宙,詩家衍派,門庭別啟西江
查儉堂
直道莫能容,卻聽雨登樓,薄醉平生無此快
大名長不死,慕落星結屋,論詩異代久相師
李彥章
載酒為公來,率儒服儒冠,仍似舊開詩屋宴
僦居無地位,占宜山宜水,卻教長祭墨池田
李彥章
謫粵同時亦有人,緣何定國賓州、淮海橫州,不及先生綿俎豆
作神此地原非偶,恰似龍城柳子、潮陽韓子,能令邊檄化詩書
馬援廟(橫縣)
廟貌壯河山,想見將軍猶矍鑠
江聲流日夜,往來旅客總平安
王蔀昀
伏波廟(桂林)
銅柱鎮鳶飛,顧盼生風,意氣真能吞浪泊
金門留馬式,男兒報國,姓名何必去雲台
餘應鬆
武侯廟(靈川)
梁父吟成高士誌
出師表見老臣心
周倉廟(荔浦)
當蜀吳魏之交,擾攘一時能擇主
附劉關張而後,遍裨千古竟傳名
餘應鬆四川
三蘇祠
門前萬竿竹
堂上四庫書
杜重劃集蘇軾詩
一門父子三詞客
千古文章四大家
張鵬翮
天下幾人學杜甫
詩中定合愛陶潛
劉東父集蘇軾詩
五畝自栽池上竹
三人同作月中遊
黎泉集蘇軾詩
木假山前懷舊柏
瑞蓮池畔讀遺碑
書窗正對雲洞啟
叢菊初傍幽篁栽
劉孟伉集陸遊詩
長江繞廓知魚美
小軒臨水為花開
張愛萍集蘇軾詩
北宋高文名父子
南州勝跡古祠堂
向楚
多情明月邀君共
無主荷花到處開
江山故宅空文藻
父子高名重古今
劉錫嘏集句
雨過潮平江海碧
風高月暗水雲黃
趙蘊玉集蘇軾詩
詩成樺燭飄金燼
天雨曼陀照玉盤
顧愚集蘇軾詩
眉山巍峨三峰碧
岷水蒼茫一片藍
臧克家
要使名駒試千裏
更邀明月作三人
徐無聞集蘇軾詩
亭上雄文鑿青石
檻前修竹憶南屏
翁同和集蘇軾詩
酒後劇談猶激烈
花前歸思自飛翻
顧愚集蘇軾詩
誰吹《孤鶴南飛》笛
人唱《大江東去》詞
劉孟伉
謨議軒昂開日月
文章浩渺作波瀾
瑞蓮花作科名草
木假山開文筆峰
陳鍾祥
墨池煙潤花間露
茗鼎香浮竹外雲
郭尚先
日月不知老,家有雛鳳凰
百鳥戢羽翼,不敢呈文章
陳之光集梅堯臣詩
蘇氏一門,是父是兄是弟
眉山千古,立德立功立言
李增蔚
萃父子兄弟於一門,八家唐宋占三席
悟駢散詩詞之特征,千變縱橫識共源
郭紹虞
是父生是子,家學一門,自昔名聲彌宇宙
難兄更難弟,象賢兩世,至今俎豆重鄉邦
蔡宗建
似此父子兄弟,萃於一門,哪許忌才歸造物
能以經濟文章,傳之千載,何妨講學讓儒家
樊榕
其人其德其才與曆史長存不朽,斯為世仰
乃父乃兄乃弟本家學淵源有自,故爾風高
馮健吾
侔董、賈、揚、班之钜製,行雲流水初無定質成文
萃父、子、兄、弟於一堂,讜論忠規總以愛君為本
一天雲水,東潁孤州,聽坡首落雪冰,使君腸與我似
四坐琴樽,西湖夜月,泛空舟浮河漢,居士酒為誰來
曾聞父子入京師,傾倒天下賢豪,一日聲名鵬奮起
何礙兒孫遷汝穎,消受裏中香火,千秋魂魄鶴歸來
趙藩
從嶺海間擁節南來,每懷鶴觀遊蹤,畫圖笠屐空千載
向紗縠行驅車西去,喜挹蟆頤秀氣,忠義文章萃一門
馬維騏
拜堂堂父子,三君文章,與北宋爭傳,中原雄視無他手
看滾滾江流,一代人物,是西川特出,山水英奇在此眉
陳鍾祥
參謁覺殊遲,公昔輔宋攄忠,媲美韓歐,謹慕英風披大箸
從戎嗟太早,我願投戈講藝,再攜鉛槧,來遊此地拜先生
陳國棟
地接錦江,看君君臣臣,有昭烈壯武西鄉,一樣大名垂千古
文稱蘇海,歎父父子子,如蓬萊瀛州方丈,三峰並峙是神仙
陳逢元
宦跡渺難尋,隻恃得三傑一門,前無古,後無今,器識文章,浩若江河行大地
天心原有屬,任憑他千磨百煉,揚不清,沉不濁,父子兄弟,依然風雨共名山
楊慶遠
土地祠(內江)
坐觀垂釣者
閑煞蕩舟人
土地祠(瀘縣)
鬥酒佐隻雞,果然風景依稀,去年今日
銀河渡靈鵲,同是神仙眷屬,天上人間
施劍潭
太白祠(江油)
李元禮同宗,此地接龍門勝景
蘇潛夫共裏,惟公開虎榜先聲
太白祠(江油)
匡山懷哲士
青蓮慕奇才
豪氣壓群凶,能使力士脫靴、貴妃捧硯
仙才媲眾美,不讓參軍俊逸、開府清新
李調元
升庵祠(新都)
夫惟大雅名千古
宗臣遺像肅清高
李海帆
老桂離披,六詔荒煙愴往事
平湖瀲灩,一泓秋水想伊人
毛文淵
鳳闕篤忠貞,砥節礪名,報國文章傳後世
龍門殷暮景,居今稽古,何年人物似先生
吳鴻恩
故裏望魂歸,豈知仙客回翔,兩地雲山皆若寄
羈臣猶血食,誰念敬皇父子,二陵風雨不勝寒
劉景伯
老桂影婆娑,記集中詩句清新,在昔煙波曾送客
平湖光瀲灩,看岸上樓台點綴,至今風月尚含情
率數十人慟哭闕廷,萬裏窮荒,壯歲攖鱗終老去
後三百年重開盛地,滿湖風月,榮魂化鶴應歸來
劉韻珂
手持一疏撼天門,大義所關,是孝子忠臣迫不得已之事
豪吟千載留風月,先生何處,悵蠻煙絕徼猶有未傳之書
李有垣
煙波送客,風月含情,滄桑變。屢易規模,故址遺基,尚存太史千秋業
桂樹留人,荷花招我,鞍馬閑,流連光景,先憂後樂,慚愧希文一片心
陳澤
五百年名世挺生,望隆巴蜀,秀毓岷峨,那堪遭際多艱,謫降到遐荒,白象金雞,腸斷相思憐伉儷。
數千裏他鄉客死,空富簡編,僅歸骸骨,且幸風流未泯,憑依猶得所,紅蓮丹桂,神遊故國薦馨香。
梁伯言
古黃帝祠(灌縣)
八百裏青城,玉壘依然山色秀
五千年華胄,金甌永固帝恩深
啟草昧而興,有四百兆兒孫飛騰世界
問龍礄何道,是五千年文化翊衛神州
於右任
帝封此五嶽丈人,訪道類崆峒,飛照泉漏岩輝,象罔玄珠來赤水
我懶似八磚學士,朝真遲晷刻,大好雲鋪石枕,頭蒙絳帕拂丹經
陶亮生
四聖祠(合江)
祖述堯舜,言稱堯舜,先聖後聖,其揆一也
好讀春秋,深通春秋,名將儒將,若是乎手
白居易祠(忠縣)
我有大裘長萬丈
曾共梅花醉幾觴
何紹基集句
多於賈誼長沙苦
莫作忠州刺史看
沈秉坤集句
聖賢祠(豐都)
時不拘古今,先成聖,後成聖,風動四方,孰先孰後,立功立德立言,皆古今賢也
運無論降升,見而知,聞而知,道原一貫,可步可趨,不憂不惑不懼,何有於我哉
呂祖祠(彭水)
冷署傍仙居,看當門萬丈石花、兩江風月
道書容我讀,最得意一官德化、三醉嶽陽
楊建屏
名賢祠(豐都)
列聖發慈悲,喚醒梗頑,入壇便是桃源洞
五倫宣教化,挑開茅塞,養器宜儲楨幹材
名賢祠(江油)
撫談士兩言,畢竟荊州猶俗眼
惜夜郎一去,後來才子共寒心
蔣霖森
明月證前身,仙境蓬萊,公抱天才真第一
春風留過客,芳園桃李,我來勝地正重三
楊秉章
李冰祠(都江堰)
蜀封在秦惠,廿有七年,其時中國始通,天遣名臣開險界
江水出岷山,百五十裏,此地上遊高踞,人傳神跡廓靈關
李杜合祠(綿陽)
盛唐以來,光焰萬丈,有文章在
左綿之勝,煙水一溪,於遊宴宜
趙藩
杜工部祠(成都)
野花天寶相
秋雨杜陵碑
謝威風
萬竿煙雨三義徑
千載詞人一卷詩
延煜
詩集大成謂之聖
人傳後世以其忠
荒江結屋公千古
異代升堂宋兩賢
錢保塘
錦水春風公占卻
草堂人日我歸來
何紹基
錦裏先生為老伴
玉霄散吏是頭街
攜酒我來尋勝跡
題詩誰敢媲先生
魁玉
萬丈光芒,信有文章驚海內
千年豔慕,猶勞車馬駐江幹
何宇度
春日百花潭,淘盡鄭公轍跡
秋風一茅屋,經過丞相祠堂
陳逢元
梁上觀魚,問惠子可曾悟道
簷前倚馬,如謫仙方許論文
滿眼河山,大地早非唐季有
一腔君國,草堂猶是杜陵居
公傍武侯祠,忠愛有懷同一誌
我來夔子國,山河無恙景千秋
風月向誰招,四序花花堪醉客
江山如此好,一堂草草半尋詩
知不可而為,心事千年紹孔孟
得其時則駕,功勳三代配伊周
詩史數千言,秋天一鶚先生骨
草堂三五裏,春水群鷗野老心
劉鹹滎
公為騷雅替人,下筆千言,當年獨敵李供奉
我亦西南薦旅,登堂四顧,何處重尋嚴大夫
羅必森
生不視強寇西來,天意茫茫,傷心痛灑山河淚
死好見先皇地下,英姿凜凜,放眼早空南北人
象予民
地有千秋,南來尋丞相祠堂,一樣大名垂宇宙
橋通萬裏,東去問襄陽耆舊,幾人相憶在江樓
沈葆楨
花徑故依然,為公擁篲騷除,不教戎馬嗟詞客
兵戈猶未已,笑我搘帷暫住,莫誤群鷗認主人
林思進
忠愛托詩人,李謫仙差許齊名,奚屑三唐科第
棲遲依地主,嚴節度頗稱知己,尚留數畝溪山
陸璣
相業並伊周,瘁兩朝開濟之勤,遂使偏安延正統
公才卑管樂,論三國賢能之盛,須知季漢有純臣
熊文華
自許詩成風雨驚,將平生硬語愁吟,開得宋賢兩派
莫言地僻經過少,看今日寒泉配食,遠同吳郡三高
王闓運
遊宦上峨嵋,看浣花溪外,濯錦江頭,合構草堂小住
置身參稷契,悵萬裏依人,百年紛亂,隻將詩卷長留
許光曙
歌吟成史乘,忠君愛國,每飯不忘,詩卷遂為唐變雅
仕隱好溪山,遷客騷人,多聚於此,草堂應作魯靈光
嚴嶽蓮
心事付三兩閑鷗,看沿堤春水、夾岸秋花別饒天趣
吟懷托萬千廣廈,合南國詞人、西都才子鹹拜下風
彭春台
謹慎自有定評,鳳難為偶,瑜不並存,三國時惟魯公知己
忠貞根於立性,師出祁山,魂歸蜀道,千載下與杜老為鄰
陳恩照
名望重三唐,是誰敵手,淩厲詩壇,春樹暮雲,競傳白也詩篇在
遭逢同五代,故事回頭,縱談天寶,秋風茅屋,令我嗚呼感憾多
萬慎
草茅內不少皋夔,倘教先帝複生,訪隆中將相經綸,豈僅三分定計
伯仲間自見伊呂,惟問何人繼起,恨天下蠻夷猖獗,獨能兩表出師
李起榮
千古此詩王,留寓通襄陽煙水、蜀道雲山,故國有恩,常感秋風懷杜曲
五陵孰年少,知交隻隴右詞臣、鹹陽節度,京華在望,每因舊雨憶長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