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病服藥——自找苦吃。

無病呻吟——裝模作樣。

無腸公子——空心大老倌。

無堂二爺戴帽子——不是尖腦殼也是尖腦殼。

無底的古井——難測。

無底洞——深不可測。

無底棺材——難成(盛)人。

無舵的船——隨波逐流。

無風使掀——沔(免)陽(揚)。

無根的花木——騙人一時。

無根朽木——怎知春。

無功請賞——自討沒趣。

無家的瘋狗——到處咬。

無韁的野馬——勒不住。

無理三扁擔,有理扁擔三——誰敢說話。

無米之炊——難做。

無蜜的蜂窩——空洞。

無事不登三寶殿——有求而來。

無事燒紙錢——引鬼。

無頭的蒼蠅進茅坑——亂撞。

無頭的亂麻——一團糟。

無錫的泥人兒——隨人家捏。

無弦的琵琶——一絲不掛。梧桐落葉——滿身光棍。

梧桐樹上落鳳凰——自有旁人說短長。

樹木中的佼佼者梧桐

梧桐高大挺拔,為樹木中之佼佼者,自古就為人們所看重。古人常把梧桐和鳳凰聯係在一起,有古話說:“栽下梧桐樹,自有鳳凰來。”因此古代的殷實之家,常有人在院子裏栽種梧桐,不但因為梧桐有氣勢,而且梧桐是祥瑞的象征。

相傳伏羲創製的第一把古琴就是用的梧桐木。因為他發現,鳳凰“非竹實不食,非醴泉不飲,非梧桐不棲”。鳳凰是鳥中之王,而鳳凰最樂於棲在梧桐之上,可見梧桐是多麼的高貴了。

在著名的《詩經》裏,也有關於梧桐的記載。其中《大雅》裏有一首詩寫道:

鳳凰鳴矣,於彼高岡。

梧桐生矣,於彼朝陽。

奉奉萋萋,雍雍喈喈。

這詩說的是梧桐生長的茂盛,引得鳳凰啼鳴。奉奉萋萋,是梧桐的豐茂;雍雍喈喈,是鳳鳴之聲。

在《莊子》的《秋水》篇裏,也說到梧桐。在說到莊子見惠子時說:

南方有鳥,其名為宛雛,子知之乎?夫宛雛,發於南海而飛於北海,非梧桐不止。

在這篇文章裏,也把梧桐和鳳凰聯係在一起,這裏的“宛雛”就是鳳凰的一種。他說鳳凰從南海飛到北海,一路上從不輕易休息落下,隻落在梧桐樹上。

用梧桐製作出的古琴也被古人格外看重,還設立了六忌七不彈的標準。這六忌是,一忌大寒,二忌大暑,三忌大風,四忌大雨,五忌迅雷,六忌大雪。七不彈是指聞喪者不彈,奏樂不彈,事冗不彈,不淨身不彈,衣冠不整不彈,不焚香不彈,不遇知音者不彈。

從梧桐古琴的“六忌七不彈”來看,無論是焚香、淨身還是整衣冠,無非是使人通過做這些事保持一個謙恭的心態和純淨的思想,不為世俗外物所幹擾,而人進入這樣的思慮空明狀態,才可以和古琴背後更高境界的生命融而為一。

古人信奉伏羲用梧桐木製琴也不是沒有道理的。我國北宋林學家陳翥在《桐譜》中分析說:

桐之材,采伐不時而不蛀蟲,漬濕所加而不腐敗,風吹日曬而不折裂,雨濺汙泥而不枯蘚,幹濡相兼而其質不變,楠雖壽而其永不敵,與夫上所貴者舊矣。

梧桐具有如此多的優點,能製作出好古琴也就不足為奇了。就連我國的四大名琴之中,也有一把是與梧桐有著極深的淵源。根據我國紀傳體史書《後漢書》的記載:

蔡邕泰山行,見焚桐,聞爆聲曰:“此良木也”,取而為琴,是為“焦尾”。

蔡邕在吳地遇到有人以桐木燒火煮飯,深通韻律的蔡邕聽到桐木燃燒爆裂之聲非同凡響,斷定是良木,於是將這段桐木搶救出來,製成琴,其音果然妙不可言,因其尾部已被燒焦,所以稱為“焦尾”。

古人還將梧桐視為靈樹,認為它是能通曉天意的神樹,有預言世間變遷的能力。宋代連環圖《瑞應圖》裏說:“王者任用賢良,則梧桐生於東廂。”相反,如果“梧桐不生,則九州異主。”

我國園藝學專著《花鏡》說:

此木能知歲時,清明後桐始畢桐不華,歲必大寒。立秋地,至期一葉先墜,故有“梧桐一葉落,天下盡知秋”之句。

古人深受“天人合一,物我相通”的儒家傳統觀念的影響,由物及人,見梧葉飄零,自然而然地聯想到季節的變化乃至生命的終結。這樣一來,以梧桐或死或葉落來象征零落這一文化內蘊也就不足為怪了。

梧桐葉落——歸根。吳剛砍桂樹——沒完沒了。蜈蚣背蠍子——毒上加毒。

蜈蚣吃螢火蟲——心裏明白。

蜈蚣蟲變線蟲子——足足爪爪都耍脫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