梅花烙把刀具放到火苗上烤了烤進行消毒,玲瓏則取出針具抽出繭絲,兩人默契配合銜接的天衣無縫,伊尹回想著曾經兒時的記憶,他真正立誌想成為一名大廚的時候已經離開了扶桑島,母親再三的挽留他也毅然決然離開了那個朝夕相處的島嶼。
如果不是丈夫的驟然離去,她也不會苛求伊尹留在自己身邊,他總要長大卻讓人放心不下,沒有人知道外麵的世界是否比扶桑多姿多彩,也許更加世道險惡她希望伊尹能夠平安無事那就足矣。
伊尹四處拜訪過名廚,他們僅有一兩道招牌菜,每位大廚都有自己的特點,因地方的環境與當地人的口味和飲食習慣做出符合人文的菜,他們有的脾氣古怪有的性情溫和,在他們身邊能學到很多東西。
他起初不大受到那些大廚喜愛,後來他將螃蟹這道美食分享給他們,第一個吃螃蟹的人由此傳開,他得到了那些廚子的重視,能夠和各地的大廚分享交流做菜經驗。
這些廚師大多來自祖上傳授的技巧,隻想著如何打好自家招牌就已是自顧不暇,更不用談什麼精益求精尋求突破傳統菜的瓶頸,伊尹與他們不同他想自立門戶卻有著重重阻礙,首先他並沒有做出一道屬於自己的招牌菜,也不想模仿他人得過且過,他想真正的讓人感受到美食近在咫尺。
他途經於一個邊遠村落時,發現那裏地理位置偏僻但在美食文化上卻頗有心得,但當地村民重心並沒有放在做菜上,而是返璞歸真於米飯的講究,他們品味很獨特將糯米包裹於蘆葦葉中加上瘦肉清蒸,他吃過一口發現味道特別清香,沒有花哨的光鮮外表隻是單純的讓人吃起來別具一格。
他們把這種飯團叫作粽子,是為了紀念一位叫做屈原的詩人而特製的節慶食物,相傳這位詩人因城池經曆戰事失守親眼目睹慘狀因此投江自殺,因當地村民喜愛屈原的詩集發明了粽子以紀念他,九月九日為端午節。
他們端午做粽子,平日裏則吃竹筒飯,以香米搭配肉類為原料放入新鮮的山竹筒裏,加入適量的水再以香蕉葉堵住筒口炭火中,竹筒表層烤焦代表即可食用。
學習這種料理能學得形卻學不到神,後來一位村民告訴他可以閱讀屈原的詩集,他一品讀果然領悟,不出三五天做出來的竹筒飯和粽子果然也八九不離十了。
爾後又輾轉到蓉城,這裏地廣人稀葷菜比較少見,但當地人將蔬菜醃製成泡菜,經過醃漬及調味之後有種特殊的風味,廉價的食材卻能使人食欲大增,是一種開胃菜能夠刺激味蕾。
他迷上了這種泡菜,配合白米飯吃起來就欲罷不能,酸辣的口味令他愛不釋手,他開始思考自己究竟在追求什麼?
老婆婆告訴他隻要心靈手巧可以一枚雞蛋也可以處理成多種料理,每一道泡菜都各有千秋,讓他知道了大千世界的浩瀚,他不再迷惘不必刻意去吹毛求疵,每個人心中的秤都不一樣。
隨著年齡的增長,不論做出怎樣令人讚不絕口的美味佳肴他也沒了當初的激情,廚子在這個世界原本一個不起眼的行業卻因他的橫空出世徹底讓人們知道了大廚的重要性。
鋪天蓋地的誇讚令他幾度陷入絕境,大家以為他享受著眾人的青睞,他卻不禁懷疑自己的能力,隻要是自己做的料理嚐一口就心生厭惡,伊尹對自己了如指掌取悅別人輕而易舉,要取悅自己卻難上加難。
雖然自己一手創造了眾多耳熟能詳的美食,成為了料理界的權威再也沒有人敢於質疑他,他最終隱匿於荒郊野外俗世中很難再看到他的身影,人跡罕至的地方總是讓人身心清淨,再也聽不到人們議論他爐火純青的廚藝。
他冥思苦想了好久,終於想到了一個完全之策,真正的美食不是取決於多麼美味,而是取決於一個人多麼饑餓,隻要一天不吃飯都會眼冒金星,更不要提餓上十天半個月,如果一息尚存看見一口饅頭也會當做生命中最美好的食物。
利用這個方法,他通過每天喝水維持身體,最長的一次堅持了十天摘了幾個野果充饑回複了少許力氣,他翻找石縫裏的螃蟹,將柴火點燃烘烤那種撲鼻的香味勾引著他的欲望,如果可以坦白這就是世界上最好吃的美食,山珍海味無法與之比較。
饑餓是領悟食物真諦最好的條件,哪怕是隔夜飯也會吃的津津有味。
年輕時喜歡奔波於四方,中年時遊山玩水不再執著於奇思妙想,老年時眼界開明一切順其自然。飽嚐過酸甜苦辣,經曆過風霜雨雪,他逐漸懂得了萬物的規律,如果真想在做菜上有所造詣那絕對不能急於求成。
睜開眼睛的時候看見梅花烙用刀切開了自己的手臂,順著刀傷切開卻有明顯的韌性,完全斷裂卻又不易切開真是匪夷所思的劍術。
“前輩能忍得住嗎?”玲瓏擔心伊尹年邁體弱很難熬過去,“沒 沒問題,你們繼續。”梅花烙手掌發力將刀切入傷口,血肉組織明顯呈褐色凝固,神經完全被切斷難怪他的手看起來健全,他擔心自己的手臂腐爛曾在天圓地方城命人於患處塗抹草藥得以保全身體不招致蚊蠅騷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