月光下散步——形影不離。
月黑天燒紙——錯上了墳了。
月亮壩裏看影子——自看自大。
月亮壩裏擲骰子——觀點模糊。
月亮當鏡子——太把自己看大了。
月亮底下看冬瓜——淨是白的。
月亮底下看影子——夜郎自大。
夜郎自大
夜郎:漢時西南部的一個小國,在今貴州省西北部。比喻閉關自守,孤陋寡聞,妄自尊大。出自漢·班固《漢書·西南夷列傳》。
漢武帝時,為了尋求一條通往古印度的道路,王然於、柏始昌等人多次抄小路前往西南夷,經過四年的長途跋涉,到了滇(雲南)地,滇王當羌問使者“漢朝和我們相比,哪個大?”到了夜郎國,夜郎王也是這樣問。原來他們對漢朝的情況很不了解,一直認為自己的地盤非常廣大,誰也比不了。使者聽了,不禁啞然失笑,便向他們作了介紹,他們仍然不相信。
漢武帝初期,南方和北方的少數民族經常侵犯我國邊境地區。漢武帝在鎮撫北方的同時,也派兵去征討南方。此時唐蒙應召出征,他在向漢武帝的上書中建議要征服南方必須首先結交並鎮撫夜郎國,然後再由夜郎的牂柯江南下,作為進取南方之路。漢武帝采納了唐蒙的建議,並由他率領一萬多人和運送大批禮物由長安到夜郎,以便安撫夜郎國,並將夜郎國改為漢的郡縣。
夜郎國的故址在貴州西部地區,婁山關東北二十裏地方,在西南六十多個部族中還真是較大的一個。國內四麵環山,交通不便。
竹多同是夜郎國的國王。相傳有一個女子在河邊洗衣服,忽然看見水麵上飄過來三節大竹子,並聽到竹子裏還有小孩子的哭聲,趕緊把竹子撈起剖開,竟然是一個男嬰,於是便撿回去撫養。他長大以後,既有才學,又有武藝,後來做了夜郎國王,就姓竹。
唐蒙到了夜郎國以後,見夜朗王坐在一把椅子上高高在上,根本不把漢使放在眼裏,並一直說夜郎國是世界的中心,漢使便向他轉達了朝廷意願,以封候和把他兒子作為郡守為條件,並贈送了華麗的綢緞等禮物,提出改夜郎為郡縣。由於國王從來未離開過自己的國土,也不知外界的情形,所以一直稱王稱霸。當使者告訴他說漢朝有十三個州府,每個州府又有許多縣,夜郎的國土隻有漢朝一個縣那麼大。夜郎國王才同意改為漢朝的郡。
月亮底下搶大刀——明刀暗砍。
月亮地裏曬穀——白費力。
月亮地裏相媳婦——看不好。
月亮掉到井裏——影響(像)。
月亮裏的桂花樹——高不可攀。
月亮裏的婆娑樹——盼(攀)不到。
月亮裏點燈——空掛名(明)。
月亮上的兔子——捉不到。
月亮星星照進水塘裏——形影不離。
月缺花殘掉眼淚——觸景生情。
月窩的伢兒長毒瘡——好大的態(胎)度(毒)。
月子病——難調治。樂器棚裏點燈——照顧(鼓)。嶽飛背上刻金字——精忠報國。
嶽飛小傳
初顯身手
嶽飛(1103—1142),生於河南湯陰縣(今屬河南)永和鄉嶽家村的一個農家。祖上世代務農,父親嶽和也是一個老實的莊稼人。據說,當嶽飛降生的時候,正巧有一隻大鳥從他家小院上空飛鳴而過,父親非常高興,覺得這是個好兆頭,兒子將來說不定前程能像大鳥一樣鵬程萬裏,便給兒子取名嶽飛,字鵬舉。當嶽飛還沒滿月時,黃河決堤,洪水肆虐。洪水衝到嶽家莊,嶽飛的母親姚氏,急忙中抱起兒子坐到一個大甕中,隨波逐浪任洪流衝漂,後來被衝到岸邊,母子才幸免於難。
嶽飛自小就跟隨父母下地幹活,拾柴拔草,每到晚上父親便給他講述古代英雄人物的事跡,或教他認字讀書。嶽飛性格沉穩,寡言少語,但他記憶力很強,悟性也很高,初步學得些文化知識就喜歡看《左氏春秋》、《孫吳兵法》。嶽飛自小力大過人,還不到成年,就能拉開吃300斤力的強弓,能引發吃800斤力的腰弩(nǔ),鄉鄰都說他是練武的好苗子。同鄉周同,善於弓箭,經別人引薦,嶽飛跟周同學習。嶽飛很快學會了周同的射箭術。後來,嶽飛又拜了一位精通槍擊技術的陳廣為師,學習“技擊”,很快又學會了槍擊的技術。這使得嶽飛在鄉鄰間名聲大振,成了遠近聞名的“武林高手”。
在宣和四年(1122),嶽飛從軍,參加了劉(qí)招募的一批勇敢戰士,嶽飛因武藝高強,被派為“勇敢戰士”的小隊長。當時相州有一股以陶俊、賈進和為首的盜賊嘯聚山林,打家劫舍,嶽飛請求率領二百名士兵前去將其消滅。他先派部分士兵扮作商人進入盜賊經常活動的地方。故意被陶俊等俘去編入部伍。嶽飛派遣其餘的士兵埋伏在山上,自己親自率領數十騎逼近敵人山寨挑戰。陶俊出兵應戰,嶽飛假裝打不過以引誘敵人追趕,陶俊等果然隨後緊追,山下伏兵突然殺出,先前被陶俊擄去的士兵也趁機倒戈,於是將陶俊、賈進和活捉,凱旋而歸。因此嶽飛很得上級賞識。
同年,金軍大舉南侵,東京開封府陷落,康王趙構在相州設置兵馬大元帥府,招募兵馬,嶽飛通過劉引見,參加了大元帥府的部隊,成了康王的侍衛隊,參加過多次對金的作戰,因作戰勇敢,經常得勝,又被升為秉義郎。
金朝將領粘罕在1126年(靖康元年)9月率西路軍攻下太原,繼之攻陷東京開封,宋廷上表投降。金軍在開封城內一次又一次地搜刮金銀、織帛、書、畫、古物等,並按北宋曆朝皇族族譜,把居住在開封的徽、欽二帝及皇室、宗親、男女老幼、文武官僚,共3000餘人,一並俘虜北去,史稱“靖康之難”,北宋滅亡。
趙構於1127年在南京應天府(今河南商丘)即位做了皇帝,改年號為建炎,即宋高宗。高宗雖然擺出一付要抗金複仇的架勢,任用在抗金鬥爭中立過戰功的李綱做丞相,並派主戰派宗澤做東京留守兼開封知府,但他在投降派的包圍下變得膽小怕事,隻想苟且偷安,做他的皇帝,並非真心抗金。嶽飛上書高宗說:“陛下初登皇位,國有君王,可以打破敵人的奸計,現在抗金的隊伍越來越多,而敵人認為我朝一向軟弱,我們可以乘這個機會出兵攻打,失地可以即刻恢複。”朝中投降派認為嶽飛是個無名小卒,竟敢越職說軍國大事,將他削奪軍職。從他到趙構的大元帥府,到因上書獲罪而被削奪軍職,總共不過半年時間。後經朋友介紹,嶽飛投奔了河北招討使張所。張所與他談話,因嶽飛的家鄉是河北,深知幽燕一帶的地理形勢,因而對進軍恢複河朔的計劃和步驟,能談得深切而具體。張所認為嶽飛是一個有勇有謀的軍事人才,就安排在軍營中效力,不久升為統製,在都統製王彥的統率之下。
張所把嶽飛編在王彥軍中,嶽飛對王彥老成持重的作風,發生懷疑。王彥比較有修養,默不做聲,並備一份酒菜款待嶽飛。酒席上有人在手上寫了一個殺字,示意王彥將嶽飛殺掉,王彥裝作不知,王彥既恨嶽飛倔強(jiànɡ),又愛借他的才幹,不忍心下手。嶽飛知道自己和王彥不和,就去投靠宗澤任統製。宗澤與嶽飛對話中,發現嶽飛確實是一個具有將才的人,於是把嶽飛留在自己的軍營裏。宗澤多次派他領兵單獨指揮作戰,總能勝利而歸,宗澤於是一次次提升他。
南征北戰
紹興元年(1131)張俊請嶽飛一同前去討伐李成。當時李成部將馬進侵犯洪州,在西山一帶北營。嶽飛說:“敵人貪圖立功而不顧後路,如果用騎兵從上流過江,出其不意從後麵發起攻擊,必然能夠打敗敵人。”嶽飛請求讓自己親自擔任先鋒。張俊很高興。嶽飛騎著戰馬,悄然來到敵軍右翼,衝殺敵陣之中。馬進大敗,逃往筠州。嶽飛追擊抵達城東,敵人出城,布陣連綿長達十五裏,嶽飛布置伏兵,以紅色綢緞作旗幟,上繡“嶽”宇,挑選二百名騎兵跟隨旗幟前進。敵人認為嶽飛兵少不足為慮,向其發動進攻,妄圖消滅他們,不料嶽飛預先埋伏的軍隊突然殺出,敵人被衝散,落荒而逃。嶽飛令人大聲招降:“不願追隨賊寇者坐下,我們不殺害你們。”於是坐下投降的敵兵達到80000多人。馬進率領殘兵到南康投奔李成。嶽飛在夜裏率軍到朱家山,又斬殺敵人將領趙萬。李成聽到馬進失敗的消息,親自率領十多萬人馬趕來報仇。嶽飛與李成在樓子莊遭遇,大敗李成軍隊,追擊斬殺馬進。李成逃到蘄州,投降了偽齊政權。
敵將張用侵犯江西,張用也是相州人,與嶽飛是同鄉,嶽飛寫信勸告他說:“我和你是同鄉,以前的南薰門之戰,你是知道的。今天我在這裏,你如果準備決一死戰就請出來,不戰就請投降。”張用接到嶽飛的信後說:“果真是仁義之師。”於是率兵投降。
江、淮平定之後。張俊奏報嶽飛戰功第一,朝廷封嶽飛為神武右軍副統製。
趙構坐穩了皇位以後,不聽宗澤、李綱的勸告,還是按他父兄的老辦法,想以退讓換取暫時的安全,用妥協求得和平,居然放棄中原南逃。力主抗戰的宗澤在對金軍作戰中屢建戰功,很有威望。宗澤上書20多次,堅持要高宗回開封府領導抗金,穩定民心,都沒被采納。他憂憤成疾,這個70多歲的老將臨終沒有其他遺言,隻喊著:“過河!過河!過河!”。
宗澤死後,繼任東京留守的杜充是個投降派。1129年(建炎三年)夏,金兀術又率兵南侵汴(biàn)京,杜充以“勤王義軍”為借口,帶領嶽飛等渡江南下。這年11月,金軍進逼建康(今南京市)時,杜充再次逃跑,在真州投降了金,嶽飛於是招部將獨立成軍,轉戰江南,斷金後路。嶽飛經過幾年的南征北戰,有了戰鬥經驗。
嶽飛率領的部隊驟然擴大,發展到近三萬人。由於嶽飛出身貧苦,又有四次投軍的遭遇,因此他對宋朝軍隊腐敗的軍隊作風深惡痛絕,決心建立一支具有良好紀律的軍隊。因為嶽飛知道要想打勝仗,必須有鐵的紀律,所以嶽飛治軍非常嚴格。他的舅舅姚氏有擾民和背叛行為,他當即斬了自己的舅舅;一個騎兵上馬時不小心,扯下一所新蓋店屋上的茅草,嶽飛便下令處斬,店主深受感動為士兵哭泣求情結果卻以重打一百軍棍作為處罰;部隊每到一地,嶽飛必親自來回巡視,檢查軍紀。經過長期實踐,嶽飛部隊逐漸概括性地提出了兩句著名的口號:“凍死不拆屋,餓死不打虜。”嶽飛部隊經過鄉村,一般都露宿在民戶門外。有時百姓主動開門接納,礙於鐵的紀律,士兵們也不敢進屋。一次,嶽飛率部路經吉州廬陵縣,一些軍士借宿民家,天明後,為主人灑掃門院,洗滌盆碗,然後才整裝出發。嶽飛治軍雖嚴,但嚴而不酷,嚴中有寬。更難能可貴的是他能與士卒同甘共苦,並以身作則。因此,他在把軍隊治理成具有良好軍風軍紀的隊伍的同時,也以自己的清廉正直贏得了部下的信任和愛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