雷
老母嚐為餘言,寧鄉某村有姑婦勃谿者。姑晨起梳發不能伸,呼婦曰:“汝有頭油,將少許來。”婦曰:“沒有了,有也不給你。”姑忿甚,剪發焚門外。呼天曰:“好媳婦。”頃之,雷電交作,雷神直摔婦跪庭下,而焚其發。婦手舉油瓶呼曰:“有油,有油。”鄉裏觀者如堵。婦跪久,呼餓,索飯惟姑飼之始能下。如此者三日,姑憐之,為禱天求放使起。婦立起,從此遂為孝婦。而鄉裏中子婦稍不順者,亦因此知所警,懼雷之為用神矣哉。
昔予舅氏王雲樵征君,有卜者雲:“犯雷劫。”吾外祖父母深憂之,餘大父向吾母曰:“雲樵那樣子若犯雷劫,世上真沒天理了。”後卒,終身晏然。而餘觀雷之於人,有時亦有不可解處。相傳有三歲小兒被雷殛。其母抱兒向天哭曰:“天若打前世冤,前世有天;天若打後世冤,後世也有天;天若打今世冤,三歲小兒有何冤?”直問天無言可答。旋霹靂一聲,兒複活。此猶得自傳聞,未知是否可信。而餘族中子某,年少耕田,忽被雷殛。其父母、伯叔皆言此子無敗行。餘實親見聞之,此真不可解也。獨至此婦,準其惡之大小而施之,不遽擊死而但示之罰,可謂至當。向令常能如此,亦可變易天下亂臣賊子不少也。惜乎,雷有收聲時。
陳太翁
湘西陳太翁,吾年丈慶覃給諫公之父,吾同年吟舫太史與其弟少覃大令祖也。少年辛苦作家,中年家資巨萬,晚年優遊閑居,鄉黨敬服。嚐以除日過一錢店坐坐,良久乃去,去後店主核銀,少元寶一,遍覓不得。竊擬曰:“店中無他人來,得毋陳太翁將去耶?”親詣問。公笑曰:“我說你們眼孔小,一元寶值什麼,我與汝戲袖來矣。”店主曰:“既太翁持來,不必說。”歸而笑謂店夥曰:“陳太翁亦作賊耶。”此言傳播於翁之耳,翁亦若為弗聞也者。
其明年,店中地板壞,下露一洞,元寶乃在其中。店主驚曰:“此何以對陳太翁耶!”親詣謝罪,翁嗬嗬笑曰:“老夫賊名洗矣,我若當時不自認作賊,汝店中小夥良苦,就不別出事故?而若輩年輕,被一惡名出,將來向何處討飯吃耶。吾是以承之。”人皆服為長者之言。翁生平陰德甚多,此其小者爾。
徐光祿
吾邑徐笏亭光祿,少為邑掾曹。見有夫婦係獄,將罹重罪,憐其情實冤,心惻然,然無以解也。會知邑令貪賄,乃假貸百十金,力為營救得免。其人出,不自知所以然,公亦未嚐向人言也。越十許年,有知者向先子言之。先子歎曰:“如此那得不獲好報。”蓋其時,公季子芸渠京卿,已久入翰林矣。又十餘年,長孫壽蘅侍郎,由翰林至少司馬。又數年,諸孫壽鶴刺史、叔鴻侍禦先後領鄉薦。公皆及親見之。鹹豐丁巳,公與夫人八十雙壽,壽蘅侍郎稱觴京邸,衣冠如雲。予在坐,每舉前事向人言之,皆歎曰:“陰德之報,宜也。”其時,坐中人有謂予不必詳前事者,予竊不謂然。
某田叟
吾族高大父行某公,以武舉官守備,家產百十萬。中丞某貪,向索巨金未之,遂為所陷,傾其家。公生平日食鬥米,佐全羊一具,芋子一斛。至是不繼然,蔬飯差自給。迄沒後,而夫人行乞矣。一日,乞至一田家。有嫗出,細辨認,驚曰:“此非某夫人也,何遽至此。”頃之一叟出,知之。立命嫗延入,具沐浴,易衣履,進酒飯。飯畢,叟整衣至前揖曰:“寒家向耕夫人家田,蒙老主人恩甚厚。今日得飽飯,可以贍養夫人半生,請為勿行乞為也。”夫人泣應之,叟夫婦供養如禮。久之,夫人沒。叟為製大棺,且出錦衣數襲為之殮。人問叟家那有此?叟曰:“此即夫人當日賜我家婦人者也,田家婆子無用此,故藏之,今還以奉之夫人。”鄉人皆稱其義,而未一傳其姓名。或曰叟王姓,某科有舉於鄉者,其曾孫也。
劉孝子
吾邑餘寄墀司馬,言其宰湖北,鹹豐時,一日天大雷雨,平地水深數尺,屋中盆水、杯水、硯水皆起立。心怪之,既而知為龍也。天霽,聞外間喧傳:城外一大石山周圍五六裏者,為龍拔去,下成一潭。往視果然。其山下故有民居,一劉姓亦結尾其間,傭工養母,裏中呼劉孝子。是日他出,歸而失母所在,痛哭欲死。旋聞十裏外一茅屋中有老嫗,自空飛下。急詣視,果其母,收涕問狀,母言雷雨時,身若騰雲,遂至此,亦無所苦。子喜極而舞,作嬰兒戲。人有識者曰:“此劉孝子也。”唯其孝行格天,故感動龍神如此。於戲,劉孝子,一鄉裏細民耳。
大頭鬼
廬陵蕭小虞觀察,言其邑中向有大頭鬼,文士遇者即吉。昔文信國為孝廉時,夜登廁見之,將手中燭插置頭上,笑曰:“小鬼好大頭。”鬼應曰:“丞相好大膽。”明年而公得大魁。又自言應童子試時,塾課作文脫稿謄置幾上,夜深矣,既就寢,聞窗外風聲颯颯,幾上燈為綠,隔帳見鬼坐,翻閱所為文。起厲聲叱之,遂滅。而是年成博士弟子。此與杭州徐青藤祠遇大比之年,諸生寓其中,有見紅袍人出者,即中一鬼一神不同。而同天下不少文運蹭蹬之人,豈無思與大頭相見者?但須有文山先生一具大膽在。
名句
世俗相傳:小除日耗子嫁女。有人詠曰:“迨吉儼然人有禮,於歸誰謂女無家。”可謂雅切。又有人詠蝶魂雲:“苦被鶯捎驚不定,每因花落黯然銷。”下句可稱絕唱。吾邑寄籍者任芝田司馬本揚州人,家居嚐有句雲:“樹深鶯有屋,花落鳥無家。”人極賞其次句,芝田亦自賞也。當揚州被賊後,遷徙流離,此句遂成詩讖。芝田每自誦此句,而銷魂黯然。
急答語
曹薌谿侍禦,名登庸。嚐往拜一人,有客,先生因問其姓名。人曰:“姓張,賤名乃赫赫明明之明,轟轟烈烈之烈。”薌谿匿笑,不敢出聲。其人轉問尊姓大名。谿薌曰:“姓曹,賤名則登登馮馮之登,庸庸碌碌之庸。”歸而過我,述此為笑。餘笑曰:“好急智也,幸虧是大名,若賤名即窮矣。”相與撫掌。
趙辛荃詩
沈陽趙辛荃,始為貴公子,後以諸生入郎署,浮沉有年。其人瀟灑不羈,亦能詩。嚐詠艾人曰:“門戶乍依休縱鬼,蓬茅初出便裝人。”頗罵世。晚年光景不佳,嚐自詠曰:“一卷破書一壺酒,半為窮鬼半神仙。”亦複有風趣。
懲惡婦
吾邑有武孝廉鍾某,強力過人。嚐騎馬過村舍,聞惡婦撻童養媳甚苦,如此者屢矣。心不能堪,乃下馬入捉惡婦,鞭至百十,見血乃已。告曰:“我姓鍾,你丈夫回來告與他說:我教訓你一頓了。”此人本鄉裏所畏,後遂不敢複然。又:衡陽魏賡臣觀察,少年赴郡試,聞所居旁有惡婦撻小婢,日數次,其婢呼救聲甚哀。憤不能忍,乃率數人撞門入,捽婦之發痛拳之。婦至呼天,誓不敢複爾,乃止。後亦即安。
此等事雖涉粗莽,然實快事。此事別人所不肯為者。餘嚐歎:一小女子為童養媳,為婢女,皆天下窮苦可憐人也。而為姑與為主婦者,每事淩虐,乃天下一種很毒婦人之所為。闒茸男子無可如何,地方官長勢不能禁,安得長有此鄉裏快人一痛懲之,以救若輩可憐人於火坑中也。
又邑中有宦家少女為宦家少婦,撻婢甚苦。婢奔出外,見一衣工呼曰:“救我。”衣工曰:“我不能救你,你總是前世做夫人,做小姐、少奶奶時,待丫頭們太很了,故今生受這現世報。”少婦在內聞之,默然不一語,後遂待婢有恩。餘謂此錦屏中人,前世亦有夙根,故放下屠刀,立地成佛。而此衣工微言解紛,使人醒悟,又強於手足從事者矣。特非其人能乎不能乎。
釋鬼疑
俗語雲:“疑心生暗鬼。”信然。昔雲梧中表兄讀書古廟,人皆言廟中有鬼,疑信參半。一日夜坐,聞佛殿上有撲物聲、擊磬聲,同窗人曰:“此鬼也。”雲梧急然燈照之,則一大雞,求籠不得,棲破釜中,嘴啄鐵作響也,於是釋疑者一。又聞:一僧房中,夜有人持燈入,輒被毛掌擊麵,以是戶久閉。雲梧偏把一大炬入,果見毛物撲來。細照之,則一大蝙也。尋常他人持燈小,膽又小,一撲來燈即滅,急反走,以為是真鬼物耳。至此釋疑者二。竊歎天下事,影響附會,以假為真者多矣。安得如此一一照破。
醫運
凡業醫者,無論術之精不精,必有數年行運,謂之時醫。裏有龍老翁,時醫也。當行運時,延者踵門。一日,方在博場,有來延者,卻至再。其人三至,方婦人氣痛欲死,求救。不得已,將人家神座上一磬槌切木數片與之。亦紿之使去,免纏擾耳。而其人持去煎服,病立愈。明日來謝。殊不自知所以然,後再至博家取視磬槌,乃烏藥根為之,始悟烏藥順氣之故。
又數年,有富室婦人同病,延翁去,再與烏藥即不效。富室擬此番得效,必與重謝。竟不然,何耶?餘曰:此龍老翁運去耳。運在,則無心為之而效,運去,則有心為之而不效。天下事皆然,獨醫哉。昔曾文正嚐雲:“不信書,信運氣。”亦有為而言。
父子厚報
有父子同上公車者,道遇雨不能及正跕,乃借宿一居人家。其家父子秀才,俱沒,僅兩代寡婦在。一老婦出,以家無男子辭。再三懇之,乃可。
夜半,聞兩婦人哭甚哀。問之,則其子婦將改適,明日即行,姑婦不能舍耳。某父子惻然,問老婦嫁子婦得金幾何?答曰:“三十金耳。”某父即解囊出金,如數付之。曰:“可無嫁婦也。”
未曉即驅車去,明日仍雨,道更難行。至夜宿古廟,廟中先有兩人在,雲亦父子上公車者,相與款談。其年老者曰:“我輩同人,何不作文消此寒夜。”此兩父子曰:“可。”即請老者出題。文俱脫稿,相與互觀。此父子所為殊不及彼兩父子也。而彼兩父子轉稱此父子文為佳。曰:“既如此,我輩可互易稿,場中設遇之,即依此寫。”皆曰:“可。”明旦別去,此父子道中翻車,彼此相失。迄入闈,其題果是。遂各鈔其文,而中心既異之。歸途再至此家,日未晚,見堂上懸兩影像,正廟中所見兩人狀。問之,即姑婦故夫兩秀才也。為之歎詫不已。
噫,兩孝廉以三十金易進士,可謂便宜。然此事人罕為者,為之而得此厚報,可以動天下好善之心。而此兩秀才生不遇時,乃於冥冥中報此父子大德,其文果獲售。倘所謂借福澤為文章吐氣者乎,亦可以使人生感矣。
跋
民國二十四年夏,餘輯《天影盦全集》成。天影盦者,餘族祖篁仙府君之讀書齋名也。府君生當清鹹、同間,以文章氣節為當道二三巨公所稱許,顧不得大用,無以竟其才。而平生製作,先則沒於官,繼則散於親友,幾不複完。有賓泗者,於餘為族兄,懼其久而佚也,乃輯刊古近體詩《榆囹讀史草·樂府》,及詩鍾《聯語》如幹卷,以傳於世。而《文存》、《史論》、《書牘》、《瑣記》等類,尚付闕如。
餘生不見公,而於公之生平熟聞於族之長老。深恐遺著之湮沒,乃征於親友,曆數年始得全稿,而藏稿者,期璧還。於是,邀族梓庵、仲安任校讎,金森、賓年、蔭農、俊德、奇五任繕寫,閱一月蕆事。而府君之著作得克窺全豹,不可謂不難矣。
既而,餘遊學四方,未即付梓。迄民國三十二年,典樂昌薛公記室,金森亦供職長沙縣政府。族之人以餘二人在省垣也,督主手民之役,而委翰舞以校對之煩。梨棗之貲,則敦貴、自牧、蔭農及家大人實主籌之,蓋由族中祀產捐助之也。
烏呼,府君之生,幾危於權勢之手,其著作幾佚於親友之家。才人多厄,固如是乎。然其終不泯滅,得以完本,傳諸久遠者,亦可謂伸於身後矣。書成,識其顛末如此,至於詩文之高下,身世之艱難,則王、郭諸先生之序已詳論之,故不及雲。
民國三十二年癸未冬十一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