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色漸暗,又有淩亂的山風幹擾,李承業不過是方剛臨近斷風崖,就失去了李威等人留下的痕跡,而且也另有心思和籌謀,因而索性不再念想著前去會合,隻憑個人直覺,在斷風崖下任意挑選了一處石穴暫作休整之地。
但凡是斷風崖上的石穴,必然是蜂雀的群居巢穴,並且彼此相通,隻是被蜂蠟分隔開來,以防灌風。
而且,他隻要不擅自深入,就絕不會招惹來危險。
蜂雀是一類采集花蜜和露珠,也食用昆蟲和漿果,僅有手指尖大小的鳥類,一向性情溫順,輕易不會襲擊一切生靈。但這又是一類繁殖迅速,群居、團結以及領地意識極為強烈,並且頗為記仇的可怕鳥類。
鳥喙剛硬尖利的蜂雀,一旦遭到襲擊或被闖入巢穴,就會成群結隊,數以萬計地予以反擊,即便是凶獸也休想逃脫,這才獨占了斷風崖,使得其他獸類不敢於臨近。
這一群蜂雀存在至今,已有五百餘年,早在李氏世家的掌控之中。
實際上,斷風崖正是李氏子弟進入雲霧山狩獵,遭遇險情後的避難和休整地之一。
簡略回憶了一番有關蜂雀的記憶後,李承業也沿著扭來折去的石穴甬道,躬身爬行至一處稍顯寬敞,勉強可坐直身子的天然石室,但為防驚擾蜂雀群,未再繼續深入。
他盤腿而坐,也不在意一片漆黑和涼風陣陣,稍作歇息後,就思緒紛飛地籌謀起來。
自從得到崔氏的蘊靈法門後,他就始終迫不及待和躍躍欲試,但直至此時,方有適宜修煉蘊靈法門的環境和時機。
按照自稱崔浩的烏袍男子的講述,凡是世間生靈,無論貴賤或種族,盡皆擁有修真的天賦資質,但彼此差異太過懸殊,所能取得的成就也就迥然不同。
就如人族,尋常百姓僅有微弱的天賦資質,即便擁有修真法門和天材地寶,若無天大的機緣,也至多身體強健,頭腦清明,無病無災地安度百餘年。
在天然狀態下,約莫十萬人族中方有一人適宜修真,擁有足以領悟和駕馭法力的天賦資質。
人族的修真天賦資質本是與生俱來,但在尚未成年,即二十歲前,尚有後天改善的餘地。這一餘地雖然並不大,也著實因人而異,但也被各方修真勢力竭力予以挖掘。
於是,用以後天改善修真天賦資質的蘊靈法門,便應運而生,並且衍生出數以百計的流派和數以萬計的法門。
修真世家正是憑仗秘而不宣的蘊靈法門,源源不斷地栽培出修真者。
李氏的蘊靈法門有何特異之處,他自是不得而知,但已知崔氏的蘊靈法門——《蘊雷靈訣》,有一定幾率蘊養出甚為罕見的雷靈脈。
崔氏一度興盛二千餘年,聞名梁國修真界,蓋因栽培出雷靈脈的修真強者,但正應驗了盛極而衰的道理,在最後一位雷靈脈修真者意外隕落後,驟然間衰敗下來,進而被新興的李氏替而代之。
按照崔浩的講述,《蘊雷靈訣》不僅蘊養出雷靈脈的幾率微乎其微,更有極大的凶險,致使一代代崔氏子弟因修煉這一法門而英年早逝,也僅僅誕生三位雷靈脈的修真強者。
崔氏已被李氏滅門二百餘年,卻始終未能誕生一位雷靈脈子弟,萬般無奈下,這才付出慘重代價,轉投一個神秘的邪道勢力。
甚至,依據崔氏的探查,李氏奪取《蘊雷靈訣》後,一直隱秘地挑選核心子弟,使其修修煉這一法門,但也是折損眾多子弟,卻毫無所獲。
“修真誠可貴,性命價更高!自己尚有八年的時間,倒也不急於一時,先行嚐試一番《蘊雷靈訣》,若是當真事不可為,再及時中止也不遲。”李承業如此想罷,便盤腿而坐,先行調息一番。
待心平氣和後,他遵照《蘊雷靈訣》所記載的法門,開始嚐試觀想“雷之本源”。
所謂“雷之本源”,被《蘊雷靈訣》稱作“道之初生,無形無質,無聲無響,不朽不滅,無盡意誌之雷”。
因而,觀想“雷之本源”,實則就是自行感悟“雷之本源”所蘊含的意誌。
《蘊雷靈訣》唯獨詳解感悟“生而無畏,自可無往不利”的大無畏意誌的法門,對於其他涉及甚少。
隻不過,《蘊雷靈訣》的文字表述太過晦澀,尤其是應用了大量玄之又玄的修飾性詞彙,使得李承業一番嚐試毫無所獲,也頓時清醒過來:“修真法門和武道典籍盡皆大量采用晦澀和玄奧的詞彙,使得初學者難解其意,更易產生分歧。這顯然是因為修真和武道體係太過龐大和高深,又尚未形成完善的理論體係,進而嚴重匱乏詮釋各類現象、方法以及原理的相應理論和專用詞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