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7章 聖誕節(3 / 3)

明清的小說淵源於宋朝的“說話”,“說話”出於民間。詞曲(包括戲曲)原也出於民間。民間文學是被壓迫的人民苦中作樂,忙裏偷閑的表現,所以常常扮演醜角,嘲笑自己或誇張自己,因此多帶著滑稽和誕妄的氣氛,這就不正經了。在中國文學傳統自己的範圍裏,隻有詩文(包括賦)算是正經的,嚴肅的,雖然放在道統裏還隻算是小道。詞經過了高度的文人化,特別是清朝常州派的努力,總算帶上一些正經麵孔了,小說和曲(包括戲曲)直到新文學運動的前夜,卻還是醜角打扮,站在不要緊的地位。固然,小說早就有勸善懲惡的話頭,明朝人所謂“喻世”等等,更特別加以強調。這也是在想“載道”,然而“奇”勝於“正”,到底不成。明朝公安派又將《冰遊》比《5記》,這是從文章的“奇變”上看;可是文章在道統裏本不算什麼,“奇變”怎麼能扯得上“正經”呢?然而看法到底有些改變了。到了清朝末年,梁啟超先生指出了“小說與群治之關係”,並提倡實踐他的理論的創作。這更是跟新文學運動一脈相承了。

新文學運動以鬥爭的姿態出現,它必然是嚴肅的。他們要給白話文爭取正宗的地位,要給文學爭取獨立的地位。而魯迅先生的第一篇小說《粧人日記》裏喊出了“吃人的禮教”和“救救孩子”,開始了反封建的工作。他的《備感錄》又強烈地諷刺著老中國的種種病根子。一方麵人道主義也在文學裏普遍地表現著。文學擔負起新的使命;配合了五四運動,它更跳上了領導的地位,雖然不是唯一的領導的地位。於是文學有了獨立存在的理由,也有了新的意念。在這情形下,詞曲升格為詩,小說和戲曲也升格為文學。這自然接受了“外國的影響”,然而這也未嚐不是“載道”;不過載的是新的道,並且與這個新的道合為一體,不分主從。所以從傳統方麵看來,也還算是一脈相承的。一方麵攻擊“文以載道”一方麵自己也在載另一種道,這正是相反相成,所謂矛盾的發展。

創造社的浪漫的感傷的作風,在反封建的工作之下要求自我的解放,也是自然的趨勢。他們強調“動的精神”,強調“靈肉衝突”,是依然在嚴肅地正視著人生的。然而禮教漸漸垮了,自我在第一次世界大戰帶給中國的暫時的繁榮裏越來越大了,於是乎知識分子講究生活的趣味,講究個人的好惡,講究身邊瑣事,文壇上就出現了“言誌派”,其實是玩世派。更進一步講究幽默,為幽默而幽默,無意義的幽默。幽默代替了嚴蕭,文壇上一片空虛。一方麵色情的作品也抬起了頭,憑著“解放”的名字跨過了“健康”的邊界,自然也跨過了“嚴肅”的邊界。然而這空虛隻是暫時的,正如那繁榮是暫時的。五卅事件掀起了反帝國主義的大潮,時代又沉重起來了。

接著是國民革命,接著是左右折磨;時代需要鬥爭,閑情逸致隻好偷偷摸摸的。這時候魯迅先生介紹了“一麵是嚴肅與工作,一麵是荒淫與無恥”這句話。這是時代的聲音。可是這嚴肅是更其嚴肅了;單是態度的嚴肅,藝術的嚴肅不成,得配合工作,現實的工作。似乎就在這當兒有了“新鴛鴦蝴116蝶派”的名目,指的是那些盡在那兒玩味自我的作家。他們自己並不覺得在消遣自己,跟舊鴛鴦蝴蝶派不同。更不同的是時代,是時代縮短了那“嚴肅”的尺度。這尺度還在爭議之中,劈頭來了抗戰;一切是抗戰,抗戰自然是極度嚴肅的。可是八年的抗戰太沉重了,這中間不免要鬆一口氣,這一鬆,尺度就放寬了些;文學帶著消消遣,似乎也是應該的。

勝利突然而來,時代卻越見沉重了。“人民性”的強調,重行緊縮了“嚴肅”那尺度。這“人民性”也是一種道。到了現在,要文學來載這種道,倒也是“勢有必至,理有固然”。不過太緊縮了那尺度,恐怕會犯了宋儒“作文害道”說的錯誤,目下黃色和粉色刊物的風起雲湧,固然是動亂時代的頹廢趨勢,但是正經作品若是一味講究正經,隻顧人民性,不管藝術性,死板板的長麵孔教人親近不得,讀者們恐怕更會躲向那些刊物裏去。這是運用“嚴肅”的尺度的時候值得平心靜氣算計算計的。

1947年4月23~25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