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在我博士學位論文的基礎上修訂而成,得以寫成與出版,首先要感謝我的導師——欒棟教授。追隨欒棟教授六年,又怎一個謝字了得?任何文字也難以表達我對恩師的景仰和感激之情。
2004年初我隨朋友一同拜訪恩師,被恩師博大精深的學問所折服。恩師視學術為生命,淡泊名利的大家風範與氣度更深深吸引了我。當時,我剛師從張明亮教授完成有關張愛玲研究的碩士論文,整個人還浸染在張愛玲的“死亡意象”中,恩師思想的靈光敞亮我的世界,引領我走向了一個豁然開朗的境地。
承恩師不棄,收本人於門下,光陰六年,不敢懈怠,但由於資質愚鈍,時至今日,無所成就,羞愧難安。曾記得多少次的耳提麵命,多少次的密批細改,可以說,我每一點滴的進步都凝聚著恩師的心血。
記得初步擬定《古詩十九首》研究為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時,我很擔心,就那麼十來首小詩,怎麼能夠撐起博士論文體係化寫作的要求,有什麼可寫的呢?確實,以《古詩十九首》為形製的博士論文至今未見。雖然從論文寫作的角度,“入小出大”的方法一向為大多數睿智的學者專家所看好,但實際寫起來,的確也擔心沒什麼好寫。恩師鼓勵我說:“博士學位論文的選題過大不好駕馭,太小也難成氣候。選題過大,則勢必論域寬而思路散,精氣疲且活力減。選題太小,又難免形製小而格局蹙,資料少而言辭孱。以《古詩十九首》的研究作博士學位論文題目,應該說是一個不錯的選擇。表麵上看,‘十九首’小詩似乎不宜展開論述,在其闡釋史上也確實沒有形成巨型敘述,但是《古詩十九首》本身的價值與權重不可小看。對於博士研究生的寫作訓練而言,取《古詩十九首》來研究至少是中上之選。”隨著研究的深入,我越來越感覺到這個選題的重大意義。
本人最初的設想是對《古詩十九首》的闡釋史、創作影響史以及傳播史作全方位立體性研究,但是限於淺薄的學識和有限的精力,目前完成的隻是其中闡釋史研究部分。現在的稿本與我原定的規模相比,僅僅是三分之一的形製。具體而言,還有兩個大的設想有待開拓。還需精進的設計告誡我不可停步,已經收集的大量資料召喚我再次衝刺。凝結於稿本中的研究過程說明,我所取得的這一點成績充其量隻能說是草草“上路”,艱難而充滿趣味的探索才剛剛開始。但願在未來幾年,我能把設想中的另外兩個部分整理出來,爭取在當前研究的基礎上另有所推進。
在本書即將付梓之時,還需感謝暨南大學出版社總編輯、本套“人文學叢書”的策劃人史小軍教授,您的評審意見,給了我極大的鼓勵和幫助。
感謝暨南大學出版社。感謝為本書的出版付出辛勤勞動的工作人員,你們的細致、耐心與專業水準讓我感動欣慰。
感謝審閱過拙作的外審專家、預答辯與答辯專家以及給予我幫助的人們。
最後,我想對我的家人說,你們的愛是我生命的源泉。
李祥偉
2011年12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