國家統計局稱,幸福指數將作為重要的統計標準,進人統計範疇,以適應社會各方麵的協調發展。
這是一個值得關注的消息。
長期以來,GDP作為主要或唯一的參照標準,主導著對整個國民經濟和社會價值的衡量和認可。於是在這個杠杆地撬動下,不惜以環境、能源的過度犧牲為代價,不惜損害以農民和其他弱勢群體的利益為代價,單純地片麵地追求GDP的問題日漸浮出水麵,不但對整個國民經濟的調整造成了極大的障礙,比如某些行業、某些產業的一哄而起等等。更為重要的是,片麵追求GDP所引發的各種社會問題也日趨增多影響著國家的改革、發展和穩定的大局。中央提出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就是要堅持以人為本,構建每個個體都能在健康和諧的社會環境中生存、生活的一個理想藍圖。
事實上,重集體,輕個體重一致,輕差異的思想在我們國家有著非常深厚的文化背景。於是,為了集體付出自我是光榮的,是值得推崇的理念,一直在主導著我們的價值觀念和行為準則。這個大邏輯沒錯,但是在強調整體利益和效應的時候,對個體的人文關懷就顯得很少。在現實生活中,借口整體的利益,傷害被征用土地農民的利益,傷害被改製企業職工合法權益的事例也就屢見不鮮。
其實,不管其社會形態如何,可發展的終極目標就是以人為根本,而不是把人作為工具,作為產品,作為所謂的消費生產資源來對待。特別是在經濟已經發展到相當水平,基本解決了全民溫飽問題的今天作為主導整個社會發展水平的評估體係所關注的就應該從基本的物質和經濟需求向作為人的精神、心理感受等“軟”指標傾斜,這該是目前整個社會所需要關注和建立的新的倫理架構。
幸福指數在西方已經是個普遍的統計衡量參數。CNH(國民幸福總值)在美、英等發達國家已經采用了多年,成為關乎國計民生政策出台的重要參考指數。事實上,所謂的經濟與幸福是不能畫等號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所謂幸福更多地體現在其對目前社會的認同度和對自己生活的滿意度。可以說,個體幸福指數的提升,也是重要的一個國家競爭力。
對每個個體生命和尊嚴的尊重,對每個個體主觀生活質量的認同,更能體現一個國家、一個政黨的胸懷和發展走向。
從對宏觀的對整體的對剛性的關注,向對普通的個體生命質量的全方位關注,就是黨和政府“以民為本”的具體體現。認可並實現每個個體的價值,尊重並發展人的物質和精神的本質需求,其內在的含義與構建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目標是相一致的,因為這不僅僅是個體的追求,更是社會政治的追求,也是執政黨能力的體現。
家國一致,和諧相處,本就是中國文化天人合一的最好詮釋。可惜的是,由於種種原因,新中國成立以來,在處理整體和個體的關係上,出現了矯枉過正的問題。該是到關注人的時候了。
也許,有人會擔心,重視對個體人的幸福關懷,會不會影響到國家的發展和建設?會不會使極端自由主義、享樂主義泛濫?
我想,這個不必要擔心。
盧梭早在他的《社會契約論》裏就專門表述過:“要尋找出一種結合的方式,使它能以全部共同的力量來維護和保障每個結合者的財富和人身,並且由這一結合而使每一個與全體相聯合的個人又隻不過是在服從自己本人,並且仍然像以往地自由。”
對每個人的權利的發展和尊重,本身就是經典的馬克思主義所關注和希望的。現在幸福指數的提出,隻不過是還原了被塵埃所遮蔽的本來麵目。人的權利的被張揚,所帶來的是人對社會的更多關注、參與和建設。
人的解放是馬克思主義的奮鬥目標。這個觀點的精要之處,就是要消滅對人生存的種種威脅,掃掉提高人類生存質量的各種障礙,無論這種威脅或障礙是自然的,還是人為的、社會的。本身來講人的合理欲望就是要肯定的,我們共產黨所說的為人民服務,本質上就是為每個人的生存和生活創造更和諧更舒適的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