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是個八旬老人,農民退休,盼了幾十年,這次終於在妻子、女兒、女婿陪伴下來到了舊地新加坡,我是借著旅遊的機會專門來感應父親亡靈。
父親王甫生,職業紅幫裁縫,當我還隻有四歲時就去世了,失去了生活依靠,母親就領了我回到了浦東老家。
時隔七十六年重新踏上這塊土地,傷感之情油然而生。新加坡的烏節街是父親生前居住和做過工的地方,所以我們預定的酒店就在烏節街上。這裏原本也許是條商業街吧,不過我是記憶不起來了,但現已成為現代化的烏節路了。周邊高樓林立,小商鋪大公司遍遍皆是,濃密的綠化帶青翠欲滴,長勢喜人。市容整潔,車不堵人不擠,人們生活井井有條,錯落有序,空氣是天然的格外新鮮,使人心曠神怡,感覺真的是好。可以說整個城市到處是景觀,說新加坡是花園之國、城市公園,一點都不誇張。
新加坡雖是一個彈丸小國,但它的地理位置非常重要。三麵環海,隔海相望是馬來西亞東部,陸地連接馬來西亞西部。新加坡就座落在馬六甲海峽咽喉口,美國人花了二千多億美元搞了個軍事基地,由於得天獨厚的深水良港,成就了新加坡的國際航運中心。全世界有兩千多家國際銀行在新加坡開設了分行,專門負責貨運結算,僅此一項,收入相當可觀。
新加坡自擺脫英國殖民統治後,先是在英國操控下建立了馬來西亞聯邦,後由於馬來人的排斥,新加坡人民在李光耀的領導下,退出了聯邦獨立建國。李光耀的治國理念是親西方的,英語為官方語言,可是治理國家的模式倒有點東方味道,故被美國視為專製。不過新加坡的集權統治對社會穩定,建設發展都是行之有效的。人民安居樂業,市場繁榮穩定,經濟騰飛,在“亞洲四小龍”中頗有影響,在東盟國家中舉足輕重。不少重要國際會議就在新加坡香格裏拉召開,前總理李光耀不僅在國內被尊為國父,而且在國際上也有一定聲望。
新加坡不但從印度等國招募勞力,還非常重視引進人才,以華人為多、大陸為最。新加坡的電視台每天都要轉播中國央視國際新聞頻道,《聯合早報》等中文媒體都喜歡發出與中國有關的聲音,許多學者對時事評論幾乎和國內學者的觀點大同小異,頗有意思。新加坡的領導人在國際場合活動,有時會出言不遜,但中國對這個小兄弟非常照顧,從不公開計較,因為他的骨子裏也許是親大哥的,至少我是這樣認為的。
中國崛起,中國騰飛,中國強盛,中國富裕,這是炎黃子孫世世代代的中國夢,新加坡的成功也有一點中國夢的根係吧。
從城市角度來看,把新加坡和上海城相比,那是小巫見大巫了,不過上海自貿區的臨港新城,其規劃建設倒和新加坡的海洋城市布局有點相似,再有新加坡的香格裏拉和上海陸家嘴香格裏拉不就是一家嗎?奇的是,我想重遊新加坡的新世界非常失望,因為它已搬遷到上海南京路步行街上去開花結果了,這不是打斷骨頭連著筋嗎?
再說相比鄰國馬來西亞,那麼新加坡就是一個超級小國了,馬國好像發展緩慢,也許是經濟不振,對華人的歧視仍很突出,六百萬華人在馬來西亞是毫無政治地位可言,甚至華人的企業為防歧視和欺侮,也會用馬來人去頂法人代表,所以說馬來西亞是寧可讓新加坡獨立,也不容許華人參政。
在新加坡到處是英文標示,極少數的商店公司還使用繁體漢字做標牌廣告。但是華人都講華語,年輕華人都能講普通話。電視裏我看到李顯龍喜歡講普通話,而且講的非常標準,所以除了新加坡的少數民族之外我們都可與之溝通交流,並沒有因為在外國而感到陌生,因為這個國家近八成華人,都是從中原大地漂洋過海來的,他們的中華文化中華情結是難以改變的。新加坡能有今天輝煌,應該說和當年下南洋為這塊土地開拓建設為之付出,甚至還丟了生命的人事分不開的,因為曆史是完整的。
新加坡已經翻天覆地了,我知道無主墓地是毫無保障的,雖然到了目的地,但我是無墓可掃。我覺得這批客死在異國他鄉的人,曆史是不應忘記他們的,新加坡政府更是不應忘記他們的,因這是一部血淚史。現在我是寄希望於新加坡政府能為死者建立一塊無名字墓碑以示紀念,也好讓這批遊子亡魂在故土的後人緬懷祭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