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64章 《關於人才流失》(1 / 1)

事實就是這樣:在一個時期裏,企業(其他組織也是一樣)具有相對的穩定性,而成員的流動非常自然。人才是企業發展的基礎要素之一,人才能力的發揮則是企業發展的重要動力之一。要重視所有對企業有用的人才,但要特別重視那些在企業創業或危機時期付出很多犧牲、做出重要貢獻的員工。即使他們的能力有限,但他們過去對企業的忠誠是毋庸置疑的。在評價組織成員的時候,必須信守這樣一條原則:沒有忠誠,能力足以助其奸!任何企業都渴望人才,尤其渴望人才忠誠於企業,至少應該忠誠於他的崗位——具備起碼的職業操守。如果沒有了這樣的忠誠,人才和庸才沒什麼差別,有時會比庸才更壞!

靠什麼鞏固員工的忠誠?自然離不開企業的回報,當前特別是物質利益的回報。正如鄧小平說的那樣:“不講物質利益,對少數人可以,對多數人不行;一段時間可以,長期不行。革命精神是寶貴的,沒有革命理論就沒有革命實踐。但如果隻講革命精神,不講物質利益,那就是唯心論。”事實也是這樣,薪酬水平往往成為企業界人士能力的標誌。但行業的不同和企業的不同,薪酬水平也千差萬別,最終取決於企業的承受力,當然也取決於員工的貢獻。就中國的企業而言,可能不會雇用比爾·蓋茨,也顧不起美國Fluor公司的總裁,除非能使企業獲得巨大的利潤,否則,職業經理人未必就有利於企業的發展。

人們常說:“用政策留人,用感情留人,用適當的待遇留人。”聽起來確實麵麵俱到,但做起來卻十分地不易。什麼叫“適當的待遇”?讓誰感到“適當”?2000元的月薪,我可能感到比較適當,你可能覺得非常不當。這和人們的期望值有關,也和2000元的效價有關。激發力=期望值×效價。由於人們期望值不同,同一水平的薪酬對不同人來說效價也不同,因而激發力就很難預料。如果滿足需求才能留住人才,你必須在同一層次、同等重要程度的崗位設置不同水平的薪酬,即使滿足了每個人才的需要,又會形成新的不公平。因為在很多企業裏,人們“不患寡而患不均”。今天大家一樣喝粥,也許還能相安無事;明天他吃了饅頭,一回身發現你竟然在吃餃子,不公平感頓時油然而生。

最原始的方法,有時就是最適當的方法。那就是解放管理思想,一方麵力求優化分配;另一方麵承諾來去自由。一定要放心人才流動,不要擔心人才流失,不要為留下人才就挖空心思地滿足他的需要。一定要相信:該留的會留下來,想走的留也沒用,想來的還會進來。“東方不亮西方亮,黑了南方有北方”。隻要企業命不該絕,總會有人支撐下去;隻要企業向前發展,走了幾個人才不一定就後退。不要過分刻意地去留住人才,人才的標準本來是複合的。當一個人想離開企業的時候,他已經不再是原來概念上的人才了。留下來沒有太大的意義,反而會影響企業的工作。地球離了誰都轉。就是不走,也不會永生。別說我等無名小輩,就是曆代帝王將相又怎麼樣了呢?“爾曹身與名俱滅,不廢江河萬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