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時會收到匿名短信,還有匿名書信,內容各不相同,但目的性或指向性十分明確,一般都是揭露人或事的“真相”,希望影響決策者的認識,增加戒心、強化不信任,推動事情態勢的逆轉。平時,匿名信息出現的頻次不高,隔三岔五,指向分散。匿名信息集中的時段,通常在重大決策之前,特別是在幹部任用之際。當然,不管是當官的還是當兵的,都會遭遇匿名的信息。有些就是針對收信人,目的不過是給收信人添堵。看似善意的匿名信息,避免了發信人和收信人在情感上的衝突,往往具有較強的影響力。如果所表述的人情或故事,與收信人的認識或經驗有某種契合,相當於給收信人提供了質疑的佐證和再認識的誘因,因此具有更大的殺傷力。
那些矛頭對人的匿名信,確有反映真實情況的,發信人也出於善意。但絕大多數匿名的信息,基本上都會誇大其辭,很多故事無中生有,謀私或泄憤的意圖也很明顯。生活工作在同一個群體,磕磕碰碰在所難免,對人和事的認識不會一樣,心胸的寬窄也各不相同。尤其在利益相互衝突時,常常在人際間結下“梁子”;感情上的矛盾也不可小視,有時也會深入人心,耿耿於懷難以釋然。從道理上講,如果真有披著人皮的狼,奮起揭發是匡扶正義,表現出人性的勇毅和善良,匿名不匿名都無可厚非;如果私人之間真有仇怨,不敢開明槍於是放暗箭,冒著江湖規矩所不容的風險,為的就是以怨報怨,求得自家心理上的平衡,雖然屬於卑鄙下流之輩,但人們有時也見怪不怪。
很多匿名信都以公正的名義發泄著私憤,起因也是些雞毛蒜皮的小事,因此為正人君子所不齒。有些匿名信的原始動力,並非出於人際間的恩怨情仇,而是因為嫉妒心理的驅動,導致嫉妒的行為。所以,嫉妒如長在人類心靈上的罌粟,嫉妒行為是它結出的果實。嫉妒心理有時會導致不同於競爭的行為傾向,即“你比我強,但我不能讓你比我強”!於是采取有害的行動,通過給別人造成物質或精神上的損失,以達到自己心理上的平衡。貶損、造謠、誹謗或寫匿名信等,目的就是讓嫉妒對象的利益受損,敗壞其名聲、降低其威信,至少也要給人家添堵或帶來不愉快。嫉妒之花開放的時候,主要的受害者是嫉妒者自己;一旦它結出惡毒的果實,不僅給嫉妒對象帶來傷害,而且毒化著群體氛圍、汙染社會風氣。
關於嫉妒的本質與定義,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大有越說越亂的感覺。有人作過這樣的表述:同處一個係統中的A與B兩個物體,本來能量場大致相等、方向相同。當A的能量場突然大於B的能量場時,如果B的質量大於A的質量時,B的能量場將會限製或試圖限製A的能量場的增大,B的這種限製或試圖限製A的能量場增加的欲望就叫做嫉妒。反之,如果B的質量小於A的質量時,B的能量場將無能力限製A的能量場的增加,反麵將會被A的能量場帶動增大,B的這種試圖被A的能量場帶動增大的欲望叫做羨慕。乍看起來,這樣定義似乎有學術氣氛,語言的風格也是當前很多博士、碩士論文中常見的。遺憾的是近乎於文字遊戲,不僅沒有新意,而且容易使混亂的程度加重。
很顯然,這樣的解釋充滿了書呆子氣,也反映出當下學術研究中偽科學之風。隻有人類才有嫉妒,何必以物體作為假設?許多物體沒有能動性,怎麼可能有欲望的存在?加入A、B和場的概念進行推演,貌似抽象概括、邏輯嚴密,實則弄巧成拙、漏洞百出,足見有些學者的輕浮與花哨,竟然到了故弄玄虛的地步!嫉妒是人類的心理現象,用時髦範疇是很難把握的,數理邏輯也無法論證。所謂嫉妒心理,即因別人勝過自己而產生的忌恨心理,和所謂“能量場”的大小、方向無關;與AB是否同在一個係統,也沒有必然普遍的聯係。凡是嫉妒別人的時候,都會產生痛苦的情緒,不是因為自己的失敗,而是因為別人的成功。如果有人總是勝過自己,或者不斷出現勝過自己的人,有些人就會陷入難以自拔的嫉妒泥潭。不過,很少有人不曾嫉妒,但有嫉妒心理未必就一定轉化為嫉妒行為。人人都可能嫉妒別人,但隻有少數人會因為嫉妒去傷害別人。日常生活中,人們用嫉妒的程度進行區隔,把有嫉妒行為的人稱之為嫉妒心強的人,他們常常付諸行動去傷害他們所嫉妒的對象,以此使嫉妒心理獲得某種平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