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的需要多種多樣,基本上可分為五個層次,即生理需要、安全需要、社交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實現的需要。這就是美國心理學家馬斯洛在1943年發表的《人類動機的理論》一書中提出的需要層次理論。大學畢業時為了寫論文,看過很多相關的書刊。當時資料非常缺乏,可參考的資料極其有限,因此也有時間苦思冥想。前三種需求很好理解,存疑不多。他的局限在於假設,特別是他關於“需要升級”的假設,簡單化傾向非常明顯。他認為,當人的某一級需要得到最低限度滿足之後,才會追求高一級的需要,如此逐級上升,成為推動個體繼續努力的內在動力。很顯然,這種假設與人類個體行為的實際相背離。最讓人困惑的是“尊重需要”,並非如馬斯洛描述的那樣簡單,具體表現也十分複雜,不同個體和不同群體往往也表現出傾向性的差異。每個人都需要別人的尊重,同時也需要自我尊重。前者是對於“他尊”的需求,後者則為“自尊”的需求。如果得不到別人的尊重,就會產生被侮辱的感覺;如果得不到自己的尊重,則會產生羞恥的心理。“他尊”的需求和“自尊”的需求,雖然同屬於“尊重需要”,但滿足的對象和方式不同,引發的行為也不一樣,確實需要深入研究。
自尊就是自我肯定,表現為自我感覺良好。比如自我認定具有價值或某個方麵具有優勢,就會得到自尊的滿足。假如認為自己不行,或者認為自己有缺陷,自尊的需求就得不到滿足,從而產生自卑的心理。不過,應該特別地說明兩點:第一,自尊具有主觀特性,有時與自身的客觀情況不相符合,過高地估計了自己的優勢,會產生虛幻的自我認識,因此自尊也就虛化了。這與個人的心理品質有關,不同人自尊的主觀程度不同。第二,自尊與環境密不可分,周圍人的評價往往會影響到個體的自我認識,引發從眾心理,隻是程度不同而已。恰如其分地自我評價,客觀反映著真實的自我,由此會產生正確的自尊,那是我們所積極提倡的。本來不具有什麼優勢,或者具有的優勢不大,卻自恃甚高、盲目自信,聽不得別人勸進的良言,這樣的自尊就莫名其妙了,結果往往是自取其辱。“裏子”不行靠“麵子”支撐,最後總是要丟麵子的。自高自大,驕傲自滿,不僅會影響到對事物的認識,而且會影響行為的正確性,進而導致失敗的結局。如果認識未必正確,能力也未必強大,卻自以為是、自命不凡,堅持謬誤而不作修正,付諸行動時就成了盲動,怎麼可能避免失敗的命運呢?因此,自尊應該建立在自我正確認識的基礎之上,否則就會變成自大,對生活和事業都是有害的。
一個人所具有的綜合素質,包括氣質、能力、知識和經驗等好多具體方麵,通俗地說都屬於一個人的“裏子”,而這個人或者這個人的某個方麵,在別人眼裏或心裏的印象,就是通常所說的“麵子”。希望得到他人的尊重,實際上是希望自己有“麵子”,有時和自己的“裏子”沒有直接關係。即使不學無術,隻要在交往中沒有被看穿,就應該算是保住“麵子”了。不過,表裏不一也不是件容易的事,往往經不起多次地重複,一不留神就會露出破綻,那樣就會更丟人現眼。爭得一時的“麵子”是容易的,要爭得一輩子的“麵子”則很難。說到底,“麵子”上的自尊還是要靠“裏子”支撐,沒有“裏子”就不可能永遠保住“麵子”。因此,自尊就是尊重自己的實際,客觀地評價、實事求是,有一是一、有二是二,沒有必要打腫臉充胖子!“裝”,不是維護自尊的辦法;坦誠,才會贏得別人的尊重。如果你不具有某方麵的優勢,首先要具有承認的勇氣,然後再去學習或依靠別人,切不可為“麵子”愣充高手或假裝內行。如今的人們都精明著呢,真正呆傻的沒有幾個,動心眼兒、耍計謀是難以奏效的,未等你出手別人已經看清了路數。莫不如實話實說、量力而行,反倒會贏得別人的尊重,至少認為你有誠實的品質。裝孫子、充好漢給誰看啊?死要麵子活受罪!
金無足赤,人無完人。每個人都有自己的長處,同時也有自己的短處。“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在對待自己的能力、知識、經驗等方麵,這個道理同樣有效。見賢思齊沒什麼丟臉的;揚長避短則為明智。沒有什麼人是萬能的。不懂就問,不會就學,學不會和沒時間學就讓別人去幹,並真誠地希望別人能成功。容許別人比自己優秀,這不也是自尊的題中應有之義嗎?你需要別人尊重,就應該尊重別人。不顧及別人對尊重的需求,就不會得到別人的尊重,這樣的自尊實質是自私。當沒有別人喝彩的時候,即使有英雄般的自我感覺,實際上已成為孤家寡人,自尊也就變成了虛幻。因此,自尊並非孤芳自賞,而是受到環境影響的,特別是受到他人的影響。從這個意義上說,他人的尊重影響著自尊,有時會轉化為自尊的一部分。事實上,每個人都有從眾心理,不自覺地接受著別人的心理暗示。當別人為你喝彩的時候,可能是出於禮貌的考慮,許多被鼓勵的人最初是能夠保持冷靜的。當讚揚不斷地重複出現,並且有很多人異口同聲時,被讚揚的人就會受到影響,不自覺地重新認識自己,增加自信或奮發圖強。反過來,如果本來具有某種優勢,自己卻不是十分肯定,也就是所謂的自信心不足。假如別人都說你不行,你還能夠坐懷不亂嗎?說不定由自信轉變為自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