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過一段手機短信,還有個題目,叫做《不是我不明白,這世界變化快!》說的是日常用詞的演變:“開會都改叫論壇了,聲明都改叫宣言了,單位都改叫機構了,發廊都改叫中心了,計劃都改叫策劃了,落實都改叫執行力了,集體都改叫團隊了,目錄都改叫菜單了。”時代在飛速地發展,生活日新月異,開放的交流多了起來,語言難免受到外界的影響,並且會發生許多變化。這是好事,至少不是壞事。語彙本來應該是鮮活的,不可能一成不變,形式和內容都會推陳出新。開始的時候,人們可能會覺得別扭,當使用新詞彙的人多了,大家也就習以為常了,如果再用以前的詞彙,就連自己都會覺得不自在。
時下有許多聽不懂的新詞兒,也有聽著別扭的語調兒,有些從電視上聽到或看到的,大都是些小男小女們說的,有很多是從港台演員那裏學來的。現在聽著不太習慣,也許將來就會習慣了。流行總需要一定的時間,歌曲流行起來很快,腔調和新詞兒的流行需要的時間可能要長一些,所以需要耐心地等待、慢慢地適應、潛移默化地學習。不過,寫出來的東西與說出來的不同,最好使用那些大家能看懂的詞彙。除非有意為了調侃,否則不宜使用看起來別扭、令人費解的詞兒,表達的方式也應該通俗易懂。不管是哪種類型的文章,寫出來就是為了大家看的,別人看不懂就達不到寫作的目的了。
前些天看過一篇論文,據說作者是個博士,文章的學術氣氛很濃,隻是看起來有些費勁。不是因為講的道理有多麼深奧,而是因為語言的表述十分特別,還使用了一些數學模型。一個十分簡單的意思,作者居然用了許多很大的詞彙和繞口令似的語句,如““構架”、“複製”、“延展性”、“有限理性”及“普遍主義”等,我覺得實在沒有必要。本來說的是兩個人交易,可以張三和李四為例,然後再描述交易的過程,不就行了嗎?有什麼必要先假設A、B,然後再建立一個數學模型呢?為此我請教過經濟學家,想知道是不是真的需要這樣表述、需要那些詞彙。老先生先是笑而不答,後來搖頭說:“文風日下!”
這使我想起了英達導演的一部輕喜劇,有個角色是大學的副教授,也是位博士,從事的工作是市場營銷培訓。電視劇裏有一個情節,即這位年輕的博士給幾個年輕人講授營銷課程,進行推銷產品的案例教學。產品的名稱記不清了,好像是叫做“高檔男性純棉真牛皮護足用品”,存在著兩個可供選擇的市場,一個是接近北極地區的國家,另一個則是赤道幾內亞。博士問他的“學生們”:“如果讓你來推銷這種商品,你會選擇往哪裏推銷呢”?要回答這個問題,首先必須知道“高檔男性純棉真牛皮護足用品”是什麼東西,有什麼特性和功能。那麼,“高檔男性純棉真牛皮護足用品”究竟是什麼東西呢?實際上就是鞋,或者叫棉皮鞋!
與此類似,把簡單的東西複雜化、使清楚的表達變得晦澀難懂,現在成了理論研究的一種傾向。不這樣似乎就缺乏學術氣息,就不能顯示高深和淵博,甚至有不能與時俱進的嫌疑。有些人在沒有新觀點、新見解的情況下,用晦澀難懂的詞彙、標新立異的句式來營造虛假學術氣氛,通過羅列術語構建理論框架,甚至認為別人越看不懂就越深奧,學術性就越強。有的經濟學研究生刻意追求數學化,不管懂還是不懂、需要還是不需要,都要在論文中加進一些數學公式和數學模型;還有喜歡故弄玄虛的,本來用幾句淺顯易懂的話語就可以表述清楚的結論,偏要用許多人看不明白的數字和公式進行推導,實在令人匪夷所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