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彙率
彙率指本國貨幣兌換成外幣的比率。彙率變動對一國經濟的影響是多方麵的。一般說,本國貨幣升值不利於出口卻有利於進口,而貶值卻正好相反。如果彙率調整對未來經濟發展和外貿收支平衡利多弊少,人們對前景看好,股價就會上升,反之,股價就會下跌。另外,本幣升值有利於以進口原材料為主從事生產經營的企業,不利於產品主要麵向出口的企業,這會使投資者看好進口原料的企業,引起其股票價格上漲,不看好麵向出口的企業,導致其股票價格下跌。而本幣貶值對股市的影響正好與此相反。對於貨幣可自由兌換的國家來說,彙率變動還可能影響到資本的輸入和輸出,從而影響國內貨幣資金供給,影響股票市場的供給狀況,使股票市場出現一定規模的波動。對此我們在下一章還要詳細討論。
5.物價
普通商品價格變動對股票市場價格有重要影響,一般而言,物價與股價會同漲同跌。但這也要具體事物具體分析,有時也會出現反向或者不同步的異常變化。主要表現在四個方麵:其一,商品價格出現緩慢上漲,且幅度不是太大,但物價上漲率大於借貸利率的上漲率時,公司庫存商品的價值上升,由於產品價格上漲的幅度高於借貸成本的上漲幅度,公司利潤上升,股票價格也會因此而上升。其二,商品價格上漲幅度過大,股價沒有相應上升,反而可能下降。這是因為,物價上漲引起公司生產成本上升,而上升的成本又無法通過商品銷售而完全轉嫁出去從而使公司的利潤降低,股價也隨之降低。其三,物價上漲,商品市場的交易呈現繁榮興旺時,有時是股價正陷於低沉的時候,人們熱衷於即期消費,使股價下跌。其四,物價持續上漲,股票投資者的保值意識增強,因此投資者將資金從股市中抽出來,轉向動產或不動產,如房地產、貴金屬等保值性強的物品上,帶來股票需求量降低,因而使股價下跌。因此,投資者在分析物價對股市影響時,應在把握一般規律中,分析、觀察並警惕上述這些異常的特殊情況發生,以便正確操作。
6.貨幣供應量
貨幣當局對貨幣的控製與放鬆也是影響股價的重要因素。貨幣量有三種形式:M1=現金+活期存款,M2=M1+小額定期存款+短期定期儲蓄+貨幣市場互助基金;M3=M2+長期大額定期儲蓄+流動性較大的金融資產。此處的貨幣供應量指的是M1、M2。一般情況下,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使股價呈上漲趨勢,而貨幣供應量的減少則使股價呈下跌趨勢,原因就在於貨幣供應量的增加會使社會上的資金充裕,有一部分溢進了股市,從而打破原有的股票供求平穩,導致股價上漲。
在2000年末,廣義貨幣M2餘額為13.5萬億元,同比增大12.3%;狹義貨幣M1餘額為5.3萬億元,同比增大16%;流通中現金為1.47萬億元,同比增長8.9%。如把證券公司存放銀行同業中來自於企業和個人的存款計入貨幣供應量,則廣義貨幣比上年增長14%。2000年末,貨幣流動性比率(M1/M2)為39.5%,是1997年以來的最高值,表明貨幣流動性逐步增強。從這方麵我們可以知道,這幾年我國采取了積極的經濟政策,該政策帶給我國股市一種良好的宏觀經濟環境,因此2000年以來股市一直呈上升走勢,多次創出新高,並於2001年創下滬指2245的高點。
對以上經濟指標進行分析,就能比較清楚地估計當前的宏觀經濟形勢,並能對未來的經濟走勢和政府可能采取的政策進行事先預測。比如,如果我們發現經濟增長率、就業率等指標明顯高於政府的計劃,或者說,經濟過熱有引發通貨膨脹從而損害經濟長期健康發展趨勢的話,市場一般預期政府會采取緊縮的經濟政策,反過來,市場則預期政府會采取相反的政策,等等。總之,通過對這些經濟指標的分析,投資者不僅可以對當前國內宏觀經濟形勢進行把握,而且可以由此對未來的政府的宏觀經濟、政治政策進行推測,從而在股市變化中掌握大勢,搶占先機。了解股票市場與整個國民經濟之間的相關性,對於投資者來說相當重要。當股價下跌時是否適合買進,股價上漲時是否應該拋出,答案可能是“是”也可能是“否”,關鍵要看整個宏觀經濟形勢的變化所能影響的企業預期利潤的增減,以及由此影響到的股利的增減和整個股市或某一類股票的價格升降幅度。因此,分析股票市場與整個宏觀經濟的相關性,對未來經濟走勢進行預測和研究,是從事股票投資並獲利的必備條件。現在,國家計委、國家統計局、中國人民銀行等機構都定期公開發布有關的經濟指標,投資者可以非常方便地從中獲取信息,了解國家的宏觀經濟形勢,並根據宏觀經濟形勢判斷股市大勢,決定操作策略。
(二)經濟運行周期
經濟運行有自身的規律性,即由高潮到低穀,再由低穀到高潮,按一定的周期循環,形成了經濟的景氣循環周期。一般來說,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越高,經濟的階段性變化就越明顯,越規則;相反,經濟的市場化程度越低,則其規律就越不明顯,越不規則。
一般來說,經濟運行周期包括複蘇階段、繁榮階段、危機階段、衰退階段、蕭條階段、再複蘇階段等幾個階段。這幾個階段循環往複,推動經濟呈螺旋式上升。而經濟運行周期對股市走勢有著極其重要的影響。經濟的周期性波動是引起股市波動的本原,股市的波動是經濟波動的一個體現,兩者具有一定程度的相關性。
1.複蘇階段
當經濟開始走出低穀時,批發商和零售商逐步擴大商品的購買,增加存貨,生產企業因為產品的銷路擴大,開始擴大生產規模,增加固定資產投資,補充流動資金,生產企業對於各種生產要素的需要量也隨之增加,這就引起利率、就業收入、水平的上升。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也從過分悲觀的預期中走出來,重新參與股市投資,生產和銷售的好轉也支持了股價的上升,大勢自然看好。這時參與股市投資,大多可獲較高的投資回報。
2.繁榮階段
當經濟趨向繁榮,上市公司的利潤大大提高,普通股的收益也將大幅度提高。此時,許多投資者認識到良好的經濟形勢已十分顯著,特別是上市公司的經營形勢和業績也已好轉,利潤增加,可分配的股息多,股票有吸引力,價格進一步上漲。3.危機階段在經濟達到高峰時,各行業利潤普遍提高,遊資不斷湧進股市,成交量也隨之放大,股價受到哄抬直線上升,此時,誰擁有股票,誰的財富就隨之而來,股價自然上漲易,下跌難,形成多頭市場。而當廣大股民分享高利潤帶來的喜悅,股市牛氣衝天時,那些有識之士在綜合分析經濟形勢的基礎上,認為經濟將不會再創高潮時,隨之而來的將是經濟的降溫,於是開始撤離股市,悄然拋出股票,股價雖然還在上漲,但供需力量逐漸發生改變,對股票的需求由供小於需變為供等於需。緊接著將是供需失調,股價隨之回跌。隨著經濟形勢逆轉的征兆日益明顯,更多的投資者也跟隨著撤離,往往這個時候大勢也就提前結束。4.衰退階段當經濟從複蘇、高漲達到頂峰以後,就會走向衰退。此時,由於利率、工資都已上升,市場成本增加,生產企業的利潤開始下降;又由於產銷情況的變化和利潤減少,生產企業逐步壓縮生產規模,減少固定資產投資,結果,利率、物價、收入、就業水平都會下降,並且一直持續到穀底。在這種情況下,投資者從過分樂觀的預期中醒悟,拋售股票,收回本金,使股票價格不斷下跌。顯然,這時參與股市投資就有可能遭受損失。
5.蕭條階段
當經濟不景氣到極點,便進入蕭條階段,各行各業狀態不好,投資者大都遠離股票市場,每日成交量極度萎縮。而此時也是有眼光的投資者建倉的時候。等到宣傳媒介宣揚經濟開始複蘇時,股價已經抬升了。
總的來說,市場經濟運行的周期呈現複蘇一繁榮一危機一蕭條一複蘇的循環,股票市場作為國民經濟的“晴雨表”,會對整個社會經濟走勢做出某種程度的提前反應。也就是說,股票價格伴隨著經濟周期的變化而漲跌,而且,股票市場的價格往往是在經濟循環的變化之前出現。在經濟複蘇和繁榮階段,社會總需求和總投資旺盛,經濟增長率上升,就業率和個人收入水平有較大的提高。與這種經濟狀況相適應,股票市場的交易十分活躍,成交量放大,股票價格回升,股票投資的預期收益提高,人們入市的積極性較高。但是,月有陰晴圓缺,經濟不會永遠繁榮下去。在危機階段,特別是在衰退階段,由於社會經濟活動處於不景氣的狀態,經濟發展緩慢,資金需求減少,市場規模大大縮小,股票價格大幅度波動並呈現下跌趨勢,成交萎縮,人氣低迷,由於許多投資者套牢於股票,投資者的預期收益下降,投資者實實在在地感受到了經濟循環周期帶來的風險。
大量事實表明,股市價格變動是經濟周期變化的先行指標。許多經濟分析都把股票價格持續下跌視為經濟危機的預示征兆。有人認為,股票市場的行情變化往往比經濟周期的變化提前約半年時間。當然這也不是絕對的,各個時期又有差異,不過指標先行卻是普遍的。反過來,股市預期的基礎又是經濟運行本身,因此許多能反映經濟運行周期的重要指標都成為判斷整個股票行情變動的參考依據,如物價指數、失業率、商品庫存指數、固定資產投資額等。由此可見,如果能準確地預測經濟周期,正確駕馭經濟周期,掌握好節奏,比其他人先行一步實施投資計劃,投資成功的可能性就會大大提高。
我國由於長期以來實行的是計劃經濟,經濟周期被人為淡化。現在,我國建立了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製,雖然經濟的周期性與西方的經濟周期性還有一些差異,如經濟周期的時間長短、階段的劃分都有所不同,但經濟的周期性卻是明顯的,這同樣反映到了股票市場上。對股票投資者來說,必須關注經濟周期的運行,科學地預測經濟周期性波動對股票市場的影響,並由此判斷股市大勢,確定操作策略。
不過,經濟運行周期與股票運動趨勢並不是絕對的一對一的關係,並不完全是在經濟複蘇期股市就啟動,在經濟繁榮期股市就火暴,在股市衰退期股市就下跌。如果是這樣,經濟學家也就個個都會成為股市高手。其實,實際中二者的關係是極為複雜的。股市的運動趨勢可以與經濟運行周期同步,也有可能不同步;可能提前反映,也有可能滯後表現,甚至還有可能出現背馳的現象。也就是說在經濟繁榮的時候股市也有可能表現下跌;在經濟衰退的時候由於慣性作用或者人為操作股市也有可能繼續上漲。究其原因,引起股市變化的因素太多,而且都具有相當大的不確定性,所以不能機械地根據經濟運行周期確定股市走勢。這就需要我們結合多種因素全麵分析,綜合考慮,從而做出準確判斷。
(三)平行市場狀況
根據平均利潤率規律,當股市周邊領域的投資利潤率發生變化時,資金總是要從利潤率低的部門向利潤率高的部門流動,從而導致資金的轉移。在現階段,影響股市資金的主要領域是銀行儲蓄、債券市場、期貨市場、房地產等,另外,商貿、實業投資及收藏業對股市也有一定的影響。這其中,對股市影響最大的是國債市場和期貨市場這兩個平行投資市場。由於這兩個投資市場對股市的資金流量起著直接的影響作用,因而它們的變化必然會引起股市的變化,有時甚至造成股市的劇烈震蕩。
國債是一個國家中央財政代表政府發行的國家公債,是財政部門進行資金流量管理和調控社會貨幣流量的有力杠杆。發行國債籌集資金,在一定程度上分流了股市的資金。國債被人們稱為“金邊債券”,因為它有國家信用擔保,投資風險等於零風險,特別安全;另外,它的投資收益率就目前來講是相當高的。要高於同期銀行存款利率,且投資國債不征收利息稅。這樣,每當發行國債的消息公布,必然對股市構成一定壓力,特別是國債發行期間,股市的一部分資金將流向國債市場,從而造成股市“失血”,股指下挫。
在當今的經濟環境中,國債這種吸納資金的手段和杠杆效應同人們的工作與生活息息相關,增發國債是積極財政政策中的重要舉措之一。股民可以根據國債的發行時間和發行規模判斷股市大勢,進而確定操作策略。比如,當傳出國債發行的消息時,股市可能下跌,通常應考慮賣出股票;若發行規模和曆年相比數額較大,股市又處於並不算低的區域,下跌空間就大;反之,若發行規模有限,股市已在低價位運行,下跌空間不大,則未來上升的空間就增大;在發行國債前夕或發行期間,建倉做多需謹慎;但在國債發行臨近尾聲之際或剛剛發行完畢時,則可留意股市動向,捕捉買進時機。
期貨市場也是能夠吸引大量資金的投資場所,它不像國債發行有時間限製,它對股市的影響是經常性的。由於期貨具有高風險和高收益的特點,所以我國的期貨市場也吸收了大量的遊資,且我國的證券營業部門中許多都代理期貨業務,資金在股市與期貨之間的轉移極其方便。當它發生重大變化時,對股市會造成很大的衝擊。當期貨市場行情火暴的時候,它往往將股市的資金吸引過去,從而導致股市的低迷和股價的下行;而當期貨市場行情清淡的時候,股市的資金就比較充盈,股價就比較堅挺。如1995年5月份之前,由於期貨市場行情火暴,眾多券商和機構投資者都把資金轉向期市。雖然期市風險高,但主力有望在短期內獲取暴利。相對而言,低風險的股市其收益也低,且受利空傳言困擾,沒有哪個機構願意把錢投在股市,因而也就造成了股市呈低迷的散戶行情。但是,由於持續火爆的國債期貨市場已經成為機構資金的主戰場,並且一再上演多逼空的拚殺,屢屢以漲停板將空頭逼得走投無路,終於迫使空頭鋌而走險,釀成大禍。這使中國證監會不得不做出“目前我國尚不具備開展國債期貨交易的基本條件”的結論。5月17日,中國證監會宣布暫停國債期貨交易試點,股市當即做出劇烈反映,連續3天創造了新中國股票市場上不多見的“井噴”行情。5月18日,上海股市以741點跳空130點開盤,在巨量配合下,穩步盤升,最高點至770點,收於763點,比上日收盤高出180點,漲幅達40%之多,當日滬市個股全麵飄紅,漲幅超過30%的股票和基金達80家,其中中山火炬、西藏明珠、青海三普3隻股票一日漲幅分別達到69%、61%、52%,為世界股市有史以來所罕見。深圳也不甘落後,成份股指跳空190點以1233點開盤,之後一路走高達1308點,尾市收於1287點,較前日漲244點,漲幅達23.4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