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根據量價關係判斷大勢
(一)成交量是股價走勢的先行指標
影響市場的因素發生作用的最終結果就是投資者的交易行為,而投資者的交易行為最終要通過成交量和股價來實現,因此,量價關係涵蓋了市場的一切信息。量價關係的狀態不僅是市場運動的現實反映,而且還預示著市場未來的發展趨勢,所以研判市場趨勢必須要抓住量價關係這一本質。我們隻有全麵正確地把握量價關係的本質特征,才能準確地把握市場的運行趨勢。
成交量是一種供需表現,代表股票投資者購買股票欲望的強弱,由人潮洶湧轉而門前冷落,再由呆滯平淡轉至洶湧澎湃,確實反映出股價波動有高潮,也有低潮,有高峰,也有低穀。這種循環過程反映出人氣的聚或散。股市的人氣聚散都需要一段時間,不是呼之則來,揮之則去,它如波濤一樣,大浪過後,尚有餘波和浪花,興風作浪前亦有明顯的征兆。將人潮加以數字化便是成交量,一段行情初起,成交量開始增加,是漸進的,並非急劇的,直到無法再增加,行情便告一段落,進入整理階段,成交量逐漸減少。另一段上升行情再起,股價繼續上升,成交量再度逐漸增加,股價創新高而維持不跌,必須有大成交量做基本,也就是表示換手積極,以維持股價。股價下跌時,人氣四散,成交量開始迅速或緩慢萎縮,無法再減少時,下跌行情再起,股價繼續下跌,成交量再度萎縮,股價不斷創新低,陷入低穀而無力翻升就是由於人氣不斷削弱,形成供過於求的現象。
由此可以發現,成交量是股市的先行指標,分析成交量的變化就可以預測股價的動向。正如美國股市投資專家格蘭威爾認為:“成交量才是股市的元氣,而股價隻是成交量的反映罷了,成交量的變化是股價變化的前兆。”因此,成交量與股價的關係,往往暗示著股價的未來趨勢。當價格和成交量配合時,上升行情中的股價會繼續攀升,而下跌行情中的股價會繼續探底;當價格和成交量背離時,就是股價出現反彈或反轉的信號。因此,成交量放大或者縮小的變化,對股市的行情變化有著密不可分的關係,並能透露出行情向上或向下的信息。從而使投資者從中得到有益的啟發。一般來說,當股價上漲時,成交量也隨之增加,說明買方積極主動,多頭行情展開,這時應順應多頭行情買入持股為主,以待日後股價上漲獲得厚報;當股價上漲而成交量下降時,說明股價正處於較高位置,市場中出現觀望心理,買盤明顯不足,這往往是股價下跌的信號,如果連續幾天出現這種情況,就應該把持有的股票及時賣出;當股價下跌時,成交量也相應減少,說明股市冷淡,大勢不好,投資者宜及早出局,保存勝利成果,等待機會;而當股價繼續下跌,成交量突然增加時,表明股價可能已探底成功,投資者跟進為宜,日後將有厚報。
一般來說,成交量的峰值和股價峰值相伴而生,前者在先,後者居後。如果市場牛市波段的形態是先慢後快,則成交量峰值出現之後會立即出現股指的峰值(頂部),反之,如果牛市波段的形態是先快後慢,則成交量峰值出現之後,股指的峰值(頂部)相隔一段時間之後才會出現。如2000年1、2月間的牛市波段為先慢後快型,2月17日,滬指創下1770點高位,成交量放大到499.13億元的天量,成交量的峰值與股指的峰值幾乎是同時出現。而1998年3月末至6月初的牛市波段是先快後慢型,成交量的峰值在4月9日(124.92億元)就已經出現,而股指的峰值(頂部)1422點1998年6月4日才出現,相隔了40個交易日。
用量價關係來判斷大勢的性質,尤其是確定大勢的轉變,是技術分析的重要方法,如果配合其他法則更為有效。著名的甘氏成交量四法則,就常被用來進行大勢的判斷與買賣時機的掌握。其法則一是在一個持續的牛市以後或者是個股較快的上升之後,通常會出現較大成交量,表明此輪上升已結束或至少是暫時將回落。因此,在伴隨大量成交的一個急劇下跌之後,當第二回合升勢發動、但成交量減少時,該股也就創下了最後的頂部,大勢將向下調整。法則二是如果股價在創出第二個較低頂部之後作窄幅或橫向盤整運動,隨後突然成交量放大,就是進一步下跌的信號。法則三是當長期下跌達數周、數月甚至數年後,股市接近底部,這時成交量減少、且波幅變窄,表明空頭市場行將結束,是股市轉勢之信號。法則四是在第一個急速上升從熊市轉為牛市之後,市場會有次級反應,形成一個底部,正如第一次急速下跌之後會有次級反應,形成一個次級頂部一樣。如果成交量放大,表明價格會推上另一個新的高位。換句話說,就是臨近頂部都有賣方增加,臨近底部則賣方減少。根據這些法則,我們可以較好的把握大勢,確定操作策略。
(二)量價關係反映行情走勢
成交量是對價格運動背後市場強度的反應,投資者通過觀察配合價格變化的交易量的水平,能較好地估量出市場背後買入或賣出的壓力大小,可以較好地決定是買進還是賣出。據專家研究,市場運行在量價關係上有如下規律:
1.量價配合。一般說來,股價與成交量是互相配合的,股價上升時,成交量也擴大;股價下跌時,成交量則減少。這種成交量與股價的關係一致時,就是量價配合。量價配合是市場運行趨勢得以保持的必要條件。量價配合有兩種形式:
(1)價漲量增。在上升行情中,隨著成交量的不斷擴大,股市日漸活躍,越來越多的投資者加入股市,人們對行情普遍看好,樂觀情緒充盈於市場,買盤氣勢越來越大,大量資金湧入市場,接手強勁,把賣盤的籌碼一一吸進,使價位得以順勢上升,交易活躍,於是成交量和股價之間形成良性循環。成交量的擴大推動股價上漲,而上揚的股價和活躍的市場又吸引了更多的投資者的興趣,帶來了更多的遊資,使股價進一步上揚。買盤充滿信心步步跟進,獲利了結者也心滿意足地滿載而歸,換手積極,行情節節上升,此時隻要成交量持續上升,股價仍會上漲。
(2)價跌量減。在下跌行情中,成交量隨股價的下跌而逐漸縮小。由於股價下跌,影響了投資大眾的信心,不斷拋售股票,回籠資金,資金陸續抽離股市,於是成交量逐漸萎縮,成交量與股價之間形成了惡性循環。成交量減少,股價下跌,使股票換手很少,交易清淡。而股價下跌又進一步影響投資者的信心,使交易清淡,成交量縮小,遞減的成交量又使股價進一步下跌。
2.量價背離。量價背離是指當股價上升時,成交量反而減少;而當股價下跌時,成交量反而逐步擴大。這時,量價背離也有兩種形式:
(1)價漲量減。在上升行情的末段,隨著股價的上升,越來越多的投資者開始獲利了結手中的股票,而高位買進者卻越來越少,因而成交量逐漸減少,使股價在高位盤旋。這種成交量逐漸減少的現象就是由上升轉為下跌的開始,是一種反轉的信號,投資者在此時不宜盲目追高,而應及時賣出,落袋為安,免遭套牢之苦。比如,1999年6月25日,滬指經過28個交易日連續上漲,成交量達到443.13億元之巨,6月29日滬指再創新高,而成交量未能繼續放大,隻有342.97億元,違背了價升量增的規律,因而1999年6月30日起,滬指發生大幅度回落。再如2000年2月14日,滬指暴漲140點,而成交量隻有256.84億元,比其前一個交易日成交量225.48億元放大不過兩成。這種股指升幅劇增而成交量升幅較小的現象也違背了量價關係規律中的同步增長規律,因而導致了滬指此後近一個月的大幅震蕩調整。
(2)價跌量增。當股價下跌時,成交量未見減少,反而增加,這種情況較複雜,大致可分為兩種。如果原來股價漲幅較大,現在開始由高位向下跌落,成交量突然大增,這時股價將下跌,如買進則愈買愈套。如果股價一跌再跌,跌幅已久,此時如跌幅減小,成交量突然大增時,這時股價可能正處於穀底,投資者可以介入。其原因是在股市下跌行情的末期,當股價下落到某一價位後,一些理智的投資者開始暗中吃進,盡管股價仍有可能在小幅度的範圍內下降,但成交量卻表現出日益增加的趨勢。股價與成交量的這種背離是股市由下跌轉為上升的開始。
必須注意的是,量價分析不是今日與昨日的簡單對比,必須把成交量放在一個較長的時間範圍內進行研究,由量價變化的過去看它的現在,結合它的過去和現在分析它的未來。同時我們也應明白,成交量是動力,價格是方向。成交量的增加或減少絕不會改變價格波動的方向,而僅僅是加劇或緩和了價格上升或下跌,價格上漲隻是說明買方願以高價格買入,價格下跌隻是說明賣方願以低價格賣出。動力與方向雖然密切相關,但畢竟是兩回事,不能混為一談,隻有弄清楚了這一點,利用量價分析才能幫助我們正確地預測後市。
五、根據股票指數判斷大勢
(一)指數的升降反映大勢的漲跌
我們所說的大勢,在很多的時候其實也就是指的大盤指數的走勢。雖然二者是不同的概念,有不同的內涵,但在相當多的時候具有同一性。股票指數是所有股票走勢的加權平均,它的作用就是描述股票市場的整體走勢。因此,股價指數是反映股市大勢的最基本指標,也是人們以此判斷牛市、熊市的主要依據。股評家每天的證券分析,第一段必定是對股價指數的分析;投資者看盤,第一眼也必定是股價指數的漲跌。
股票指數也即股票價格指數,是由證券交易所或金融服務機構編製的表明股票行市變動的一種供參考的指示數字。由於股票價格起伏無常,投資者必然麵臨市場價格風險。對於具體某一種股票的價格變化,投資者容易了解,而對於多種股票的價格變化,要逐一了解則既不容易,也不勝其煩。為了適應這種情況和需要,有關機構便編製出股票價格指數,公開發布,作為市場價格變動的指標。
編製股票指數,通常以某年某月為基礎,以這個基期的股票價格作為100,用以後各時期的股票價格和基期價格比較,計算出升降的百分比,就是該時期的股票指數。為了能實時的向投資者反映股市的動向,所有的股市幾乎都是在股價變化的同時即時公布股票價格指數。投資者根據指數的升降,可以判斷出股票價格的變動趨勢。
目前我國的股票指數主要有以下幾種:
1.上證股票指數。該指數係由上海證券交易所編製的股票指數,1990年12月19日正式開始發布。該股票指數的樣本為所有在上海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其中新上市的股票在掛牌的第二天納入股票指數的計算範圍。該股票指數的權數為上市公司的總股本。上證股票指數的發布是和股市行情的變化同步的,它是我國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
2.深圳綜合指數和成份指數。深圳綜合股票指數係由深圳證券交易所編製的股票指數,以1991年4月3日為基期。該股票指數的計算方法基本與上證指數相同,其樣本為所有在深圳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的股票,權數為股票的總股本。由於以所有掛牌的上市公司為樣本,其代表性非常廣泛,且與深圳股市的行情同步發布,是股民和證券從業人員研判深圳股市股票價格變化趨勢必不可少的參考依據。1995年5月,深圳證券交易所改變了股票指數的編製方法,推出了成份股指數,當時有40隻股票入選。此後的幾年裏,深交所根據上市公司的變動情況曾經3次調整樣本股,第一次更換了16隻股票,第二次更換10隻股票,第三次再次更換了10隻股票。
根據指數的升降來判斷大勢的漲跌,這是投資者最為熟悉也最為簡單的方法。毫無疑問,股票指數上升,便意味著買盤強勁,人氣旺盛,股市呈現向上漲的趨勢;反之,如果股票指數下降,則表示賣盤較多,人氣低迷,股市呈現向下跌的趨勢。股票指數持續上升,便意味著市場處於繁榮向上的牛市,股票指數持續下降,便意味著市場處於逐級下跌的熊市。當然,實際的情況遠比我們的想法複雜,對此我們在下一節再做討論。
(二)股票指數的失真與誤導
在許多投資者看來,根據指數來判斷大勢,是最簡單不過的事情:指數上升則大勢向好,指數下降則大勢向壞。很多投資者也習慣於以指數作為買賣交易的決策根據,隻要股指上漲,便情緒激動,認為牛市來臨,於是不管三七二十一,跑到股市就隻管去刷卡、打單、委托,揀到籃裏就是菜;而一旦股市下跌,又灰心喪氣,認為熊市來了,於是紛紛割肉斬倉。其結果往往買的是天價,賣的是地板價。由此可見,我們對股票指數也要客觀分析,認真研究。
股票指數確實能反映股市大勢,這是毋庸置疑的。但是,股票指數並不簡單的等同於股市大勢,通俗的說,就是指數上升並不意味著大勢就向好,更不意味著此時買進就能賺錢;指數下降也並不意味著大勢就一定向差的方向發展,也不意味著此時就隻能做空賣出股票。事實上,由於股市的複雜性,股票指數也是相當複雜的,它常常發出失真的信號,從而給投資者以誤導。對此我們必須有清醒的認識。
1.目前的股票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映股市大勢。
股票指數固然反映市場的整體走勢,但由於指數的計算方法不同,或者選擇的樣本股的代表性差異,股票指數並不能完全反映股市大勢,這在我國目前的幾種股票指數上尤其反映明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