遊擊戰,是一種非正規作戰方式,以突襲為主要手段,具有很大的靈活性、流動性、主動性和速決性。同時,它能最大程度發動群眾投入到戰爭中。
遊擊戰的精髓,即敵進我退,敵駐我擾,敵疲我打,敵退我追。這十六字訣,是毛澤東和朱德在“工農武裝割據”實踐中逐步總結出來的。
抗日戰爭期間,遊擊戰爭是敵後根據地的主要作戰方式,其實質是一切不願做亡國奴的同胞為了救亡求生而采取的一種最高、最廣泛的鬥爭方式。它不同於以往的遊擊戰爭,而是抗日的大眾戰或民兵戰,最主要的目的是消滅和驅逐敵人,保存和發展自己,同時配合正麵戰場正規作戰,以奪取最後的勝利。
毛澤東曾指出,戰爭的偉力之最深厚的根源,存在於民眾之中。武器是戰爭的重要因素,但不是決定性因素,決定因素是人而不是物。因此,隻要是有群眾的地方,就能夠發動群眾運動。有了群眾運動,就有了遊擊戰爭的基礎。那麼,代表各階層共同利益的遊擊戰爭,自然而然能得到全國上下一致的支持和擁護。
不過,在抗日戰爭初期,有不少人是輕視遊擊戰爭的。為了消除這種消極低迷的思想,毛澤東及時發表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問題》。在這篇著名的軍事論著中,毛澤東指出:中國是一個處於進步時代的大而弱的國家,而日本是一個小而強的野蠻的帝國主義國家。在這種情況下,敵人占地甚廣和戰爭的長期性就自然而然發生了。但日本是小國,兵力不足,必然會在其占領區內出現許多空虛地方。因此,遊擊戰爭主要不是在內線、在戰役戰鬥上配合正規軍作戰,而是在外線即在敵後單獨作戰,在戰略上配合正麵友軍的正規戰。同時,由於有共產黨堅強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和廣大群眾的廣泛參加,遊擊戰爭就不是小規模,而是大規模的。於是,戰略防禦和進攻一整套的東西發生了。由於戰爭的長期性和殘酷性,根據地問題和向運動戰發展等問題也就發生了。這些情況,都決定了抗日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
毛澤東這篇論著的發表,從思想上、理論上武裝了全黨、全軍和全國人民,對統一和提高遊擊戰爭的戰略地位的認識,對全國堅持持久抗戰、對奪取抗戰最後勝利有著極大的動員和指導作用。
關於遊擊戰爭,在戰術上有這樣幾個基本作戰原則:
第一,突然襲擊。這是遊擊戰爭中最基本的作戰原則,常常是趁敵人麻痹大意時,來個“出其不意,攻其不備”,達到“以小的犧牲換來大的勝利”的目的。
第二,集中主力打擊敵人的弱點。對於一些疲憊之師、驕兵之敵等,遊擊隊要采取“欺軟躲硬”的戰術,絲毫不留情麵地斬草除根。
第三,聲東擊西。這一作戰原則,基本上是遊擊隊處於主動地位,結合虛實手段,迷惑敵人,再抓住有利時機,給敵人致命的打擊。
第四,牽牛政策。所謂“遊擊”,自然是先有“遊”才能“擊”。把敵人的圍攻計劃打斷,讓敵人不由自主地跟在後麵亂轉,以消耗敵人的力量,並尋找最佳時機消滅掉。
第五,埋伏戰。這一作戰原則很常見,在遊擊隊中運用十分廣泛。一般情況下,是提前在敵人毫無戰鬥準備的情況下,做好埋伏準備,等著敵人進入埋伏圈,再集中優勢火力進行殲滅。
在遊擊戰爭中,無論是八路軍、新四軍還是東北抗聯,都將這些戰術運用得爐火純青、嫻熟無比。毛澤東曾將八路軍比作“孫行者”,將新四軍比作“小老虎”。前者是說,鐵扇公主雖厲害,但孫行者能化為小蟲鑽進鐵扇公主的心髒裏,將她打敗;後者寓意“黔驢技窮”,雖然小老虎一時間被大驢子嚇住了,但最終還是吃掉了大驢子。
這兩個形象生動的比喻,都說明了八路軍、新四軍以及東北抗聯在抗日戰場上所散發出來的巨大力量。從某種程度上來講,開展遊擊戰爭的八路軍、新四軍和東北抗聯在戰略相持階段後,成為了全國抗日力量的中流砥柱。這是人的偉大力量,也是遊擊戰的巨大威力!
“七七事變”爆發,平津危急,華北危急,中華民族危急!
輾轉萬裏後落腳黃土大地上的工農紅軍,麵對國家生死存亡的緊要關頭,深明大義地將階級矛盾壓在心底,向前一步,以“八路軍”嶄新的麵貌站在了民族抗戰的最前列。
他們在沒有外援、沒有先進武器的情況下,在華北大地上開辟了廣闊的敵後根據地,並且開展起獨立自主的遊擊戰爭。在萬丈高的山崖上,在密集的青紗帳裏,遊擊健兒們用靈活機動的戰術,一次次給日寇以沉重打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