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8章 新農具顯威(一)(1 / 2)

轉眼間已經是貞觀二年8月初了,徐凡來到唐朝已經一個月了,剛剛建好自己的家又要忙著開荒。先是一把火燒了荒地上的枯樹雜草,滿滿的一地草木灰,相當於上了一邊草木灰肥,徐凡又將自己建院子挖出的塘泥和在自己地裏的幾個水塘挖出的塘泥混合著收集來的“夜香”撒了一地,然後就是翻地了,可是看著莊戶們用的農具,徐凡一陣無語。最基本的就是鋤頭,還有那架犁,笨重的得用兩頭牛拉,而且木製的犁頭吃土還淺,幸虧還有徐凡“發明”的鐵鍬,翻地還算深,可是這樣的話,到秋收完都不一定能整完,看的徐凡一陣白眼。

“李大爺,咱們以前種地都是用這些農具嗎?就沒有一些能快點的,比如鐵製的犁頭?”徐凡看著地裏開荒的莊戶,有些不滿意進度,皺眉問向李老漢。自從建好院子後,徐凡就將李老漢一家接到自己的府裏,讓李老漢做了管家,別人他也不信任不是。

“嗬嗬,小凡這是嫌慢了?有了你做的鐵鍬,咱們這還算快的了,以前都是直接用鋤頭和犁翻地,速度慢不說吃土淺,至於你說的鐵製犁頭,那些隻有一些大戶人家使用,咱們這邊見得少,不過據說除了結實些,也沒有多好用。”李老漢笑嗬嗬的說道。

徐凡想了想,古代的犁好像都是挺笨重的,後世在解放後,曾有過改良犁,好像叫解放犁,據說推廣了上萬部。

“李大爺,讓他們在這兒先幹著,咱們先回府,我想起來一點事情”想到解放犁,徐凡呆不住了,拉上李老漢就匆匆回去。

回到府裏以後,徐凡一頭就紮進書房裏,從床底下翻出手機,找到關於解放犁的資料圖片。建完房子後,徐凡將剩下的3200兩金銀交給管家李老漢登記入賬,把自己的旅行箱就搬到了書房的臥室裏。

1955年新中國先是推廣使用湖北生產的孝感犁,工效高、肯倒坯,較耐用,適用沙田、旱土、平麵淺地,一般可提高工效30%;但笨重、犁嘴寬、奶壁短、拖底深、犁田不平,不便搬運,後停止使用。1965年推廣使用55型改良犁(俗稱解放犁),山西的遙公社兩年就推廣使用400部,使用的生產隊占總隊數88%,當年僅山西省兩年間就推廣使用超過5萬部,其特點是設計合理,操作輕便,效率超高,不易損壞,適應性廣,特別適合犁草籽田,深受農戶歡迎。

順帶著徐凡又找出幾種後世未進入機械化耕作前較為先進的農用工具。

耬也叫“耬車、“耬犁”、“耩子”。一種畜力條播機。起源於西漢趙過作耬,在我國已有兩千多年的使用曆史。由耬架、耬鬥、耬腿、耬鏟等構成。後經過發展改進,發明了有一腿耬至七腿耬多種。1965年生產的55改進型耬配合解放犁使用,可播大麥、小麥、大豆、高粱等,一牛拉五個犁鏵,一人操縱,布種於耬車,一天內可播種兩到三公頃地。是原來耬車布種速度的兩倍左右。可惜的是解放犁被全國推廣了,55改進型耬由於設計者後來被定性為反革命分子,所以全麵禁止生產和使用,從此淹沒在曆史的浪花中了。

竹礱又叫推穀椎,由上下兩部分組成,都用編竹圍,內貯泥土紮緊,以不開裂為宜,上部轉動,下部固定,上下相接麵用桐油炒過的竹片排頁,鑲成“人”字形密齒,以破穀殼,無損大米。操作時用一曲尺形木拐穿貫竹礱手,用力推動上部轉動,每天可破穀200公斤。1963年後,已遂步被動力機具所取代。

風車,木料製成車身,高約1.2米,長約1.6米,寬約0.4米,中間是空肚,上為喇叭口,以便裝穀米,風車口稍大一點,風車口後下方兩側和各安一個出穀口,叫頭車口(出穀)、二車口(出秕穀)。車後安裝4~6塊風頁,風頁的鐵軸子上裝上手柄,用手轉動,即可生風,吹跑比穀米粒輕的空殼及其它雜物。至1990年,農村仍沿用風車處理穀物、米、豆類、麥、茶籽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