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負三節:專有名詞的解釋
以下為小說中出現的一些專有名詞的解釋:
(PS:目前收錄的有:電磁炮、基因改造人、巴納姆效應、海森堡測不準原理、宿命論與量子假設、諾克斯十戒、二律背反、多元宇宙論。隨著文章的推進講持續更新……)
————————我——————是——————分——————割——————線——————
電磁炮:
電磁炮是利用電磁發射技術製成的一種先進動能殺傷武器。與傳統大炮將火藥燃氣壓力作用於彈丸不同,電磁炮是利用電磁係統中電磁場的作用力,其作用的時間要長得多,可大大提高彈丸的速度和射程。因而引起了世界各國軍事家們的關注。自20世紀80年代初期以來,電磁炮在未來武器的發展計劃中,已成為越來越重要的部分。
利用電磁力(洛侖茲力)沿導軌發射炮彈的武器。它主要由能源、加速器、開關三部分組成。
能源通常采用可蓄存10~100兆焦耳能量的裝置。當前實驗用的能源有蓄電池組、磁通壓縮裝置、單極發電機,其中單極發電機是近期內最有前途的能源。
加速器是把電磁能量轉換成炮彈動能,使炮彈達到高速的裝置。主要有:使用低壓直流單極發電機供電的軌道炮加速器和離散或連續線圈結構的同軸同步加速器兩大類。開關是接通能源和加速器的裝置,能在幾毫秒之內把兆安級電流引進加速器中,其中的一種是由兩根銅軌和一個可在其中滑動的滑塊組成。早在19世紀,科學家已發現在磁場中的電荷和電流會受到洛侖茲力的作用。20世紀初,有人提出利用洛侖茲力發射炮彈的設想。
在兩次世界大戰中,法國、德國和日本都曾研究過電磁炮。第二次世界大戰以後,其他國家也進行過這方麵的研究。自70年代初以來,與電磁發射有關的技術取得了重大進展。澳大利亞國立大學建造了第一台電磁發射裝置,將
3克重的塑料塊(炮彈)加速到6000米/秒的速度。此後,澳、美科學家製造了不同類型的實驗樣機,並進行過多次發射實驗。用單極發電機供電的電磁炮,已能把318克重的炮彈加速到4200米/秒的速度。磁通壓縮型電磁炮已能將
2克重的炮彈加速到11000米/秒的速度。
基本原理
電磁炮的原理非常簡單,19世紀,英國科學家法拉第發現,位於磁場中的導線在通
電時會受到一個力的推動,同時,如果讓導線在磁場中作切割磁力線的運動,導線上也會產生電流。這就是著名的法拉第電磁感應定律。正是根據這一定律人們發明了現在廣泛應用的發電機和電動機,它也是電磁炮的基本原理,或者說,電磁炮不過是一種比較特殊的電動機,因為它的轉子不是旋轉的,而是作直線加速運動的炮彈。
那麼如何產生驅動炮彈的磁場,並讓電流經過炮彈,使它獲得前進的動力呢?
一個最簡單的電磁炮設計如下:用兩根導體製成軌道,中間放置炮彈,使電流可以通過三者建立回路。把這個裝置放在磁場中,並給炮彈通電,炮彈就會加速向前飛出。在1980年,美國西屋公司為“星球大戰”建造的實驗電磁炮基本就是這樣的結構。它把質量為300克的炮彈加速到了每秒約4千米。如果是在真空中,這個速度還可提高到每秒8~10千米,這已經超過了第一宇宙速度,具備了作為一種新型航天發射裝置的理論資格。
————————我——————是——————分——————割——————線——————
基因改造人:
美國新澤西州聖巴納巴斯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一項新技術對不育婦女進行治療時,對遺傳給下一代的人類基因進行修改創造了世界上第一批轉基因嬰兒。這個項目曆時三年,在2012年6月27日正式公結果。截至消息公布時,這批嬰兒中的兩個經過測試,已被確認各自擁有三個基因來源。
原理:
該研究所首創的是一種叫做“卵質轉移”的技術。該技術的程序是:先準備好不孕夫婦的一個卵子和精子,以及另一位婦女捐獻的一個正常卵子。然後,通過微型機器人的機械臂,操縱一根顯微針,從捐獻的卵子中抽出少量細胞質,然後把細胞質注射入不孕婦女的卵子內,並進行受精。這樣,原本因卵子有缺陷而無法生育的婦女經過這種移植後就懷了孕。
實驗:
2009年,美國新澤西州聖巴納巴斯醫學中心生殖醫學科學研究所的科學家,利用一項新技術對不育婦女進行治療時,對遺傳給下一代的人類基因進行了修改,製造了世界上第一批轉基因嬰兒。
2012年6月27日晚,參與這一項目的科學家們宣布:經曆了一係列的實驗之後,30個健康的轉基因寶寶誕生。
爭論:
這一消息的披露引起了倫理層麵的激烈爭吵。
來自倫敦西部Hammer**ith醫院的Winston勳爵,在接受BBC采訪時表示:“沒有證據表明治療不孕必須用到這項技術。在現階段使用這種技術令我驚訝,這在英國絕對不會被允許。”
未出生兒童保護協會的全國總監John
Smeaton說:“人們當然對遭受不育之苦的夫婦抱有強烈的同情。但是這項實驗隻能進一步說明,作為一種孕育嬰兒的手段,試管授精的整個過程將嬰兒物化了。
控製英國輔助生殖技術的人類受精與胚胎管理局(HFEA)的發言人稱,他們不會允許使用這項技術,因為該技術涉及生殖細胞的改造。
同時,種係幹細胞修改技術雖然能夠製造新一代的超人,但由於其不確定性,也可能帶來無法預料的後果,甚至將人變成怪物。
————————我——————是——————分——————割——————線——————
巴納姆效應:
巴納姆效應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的一種心理學現象,它主要表現為:每個人都會很容易相信一個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特別適合他。即使這種描述十分空洞,他仍然認為反映了自己的人格麵貌。而要避免巴納姆效應,就應客觀真實地認識自己。
人們常常認為一種籠統的、一般性的人格描述十分準確地揭示了自己的
特點,心理學上將這種傾向稱為“巴納姆效應”(Barnum
effect)。
巴納姆效應又叫福勒效應,因為它最早是由心理學家伯特倫·福勒於1948年通過試驗證明的。這個效應是以一位廣受歡迎的著名魔術師
肖曼·巴納姆來命名的
產生原因
在心理學上,“巴納姆效應”產生的原因被認為是“主觀驗證”(subjective
validation)的作用。主觀驗證的意思是,當有一條觀點專門來描述你本人的時候,你就很有可能會接受這一觀點。
在我們的頭腦中,“自我”占據了大部分的空間,所有關於“我”的東西都是很重要的。我們的車牌號碼、手機鈴聲、電腦桌麵、臥室的牆紙自己都會精心設計,為的就是體現自己獨特的個性。
從基因角度上來看,每個人幾乎都是一樣的。相似的基因造出了相似的大腦,大腦中相似的機製引發每個人的思維。盡管不同的生長環境,不同的文化背景會對每個人的思維產生影響,但大體上來說,每個人的情感、個性上總有很多共性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