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青峰山(1 / 2)

徐行先上青峰山送師父靈位。青峰山不遠,山頂高聳巍峨,當地人稱之神仙山。

越過半山腰,已經是人跡罕至,小路也絕了跡。徐行順著師父告訴過的路線,找到一塊月牙狀的石頭,從石頭背後右轉。前麵不久發現一塊寫著青峰派的木牌,依稀是師父的筆跡。依著木牌繼續前行,是往下山走。走了一段,前麵一條山澗,澗中流水習習。沿著山澗再走幾裏,麵前豁然開朗,一條空曠的山穀,有幾畝耕地,幾間茅草房隱在樹林中。

山穀幽靜,耕田也荒廢了好久。徐行走近茅屋,先看到屋後一座墳墓,上立高高的墓碑,上書青峰派師祖真山道人之墓。徐行拜了幾拜,這才走進茅屋。

茅屋大多都是空的,正中一間左邊是個廚房,隻有一個灶台,一些簡單的廚具。右邊是臥室,也隻有一張桌子,一把椅子,和一張床。房上懸著一塊匾,上書“君子坦蕩蕩”五個大字。徐行想師父一生光明磊落,當得起君子這兩個字。徐行把師父靈位貢到桌子上,恭恭敬敬磕上三個頭。

站起身來,有一種奇怪的感覺在徐行心頭索繞不去。他四處逛逛,突然明白,房間裏太幹淨了,這麼多年居然一塵不染,這決不正常。難道有人住在這裏?徐行住了下來,靜候此人到來。

幾天之後,徐行聽到門外腳步響起,忙起身迎接,與來人碰到門口。兩人均是一驚。來人吃驚,是因為沒想到屋內有人。徐行吃驚,則是因為來人是個中年尼姑。兩人異口同聲問道:“你是誰?”

徐行尚未回答,尼姑已經看到了徐行身後的靈位,忙走近一看,隻見靈位上歪歪斜斜幾個字:“師父趙登堯之靈位。”尼姑臉色大變,一把拿過靈位,顫聲說道:“他死了?他死了?不會的,我還有樁心事沒給他說,他怎麼會死呢?這不可能,他是修道的人,怎麼可能會死呢?”說到最後,聲音已經嘶啞,眼睛通紅。

徐行心中奇怪,看來尼姑和師父關係不淺,為何從來沒聽師父說過。徐行忙勸慰尼姑說:“您別太難過,我師父過世已經很多年,人死不能複活,您多保重。”

尼姑隻是背身抽泣。徐行想起師父的好處,也是鼻酸。等兩人好久平靜下來,徐行才知道師父的陳年往事。

原來尼姑叫做李桂月。當年師父行走江湖,組織了個雜耍團,天南海北闖蕩。路過湖南嶽陽附近,與李桂月相遇。李桂月當時隻有十九歲,對師父一見傾心,離家跟隨雜耍團。

師父當時已經有了向道之心,不願理會李桂月。李桂月不肯放棄,每天給雜耍團打義工,為雜耍團出力甚多。雜耍團上上下下都喜歡她。時間久了,師父也是心軟,再加上酒醉之後,一日和李桂月發生了唯一一次雲合之交。

不久之後,師父得到良緣,被他師父收入門下,來到青峰派專心修道。他決心斬斷塵緣,便和李桂月說明,兩人再不見麵。李桂月一氣之下,也來到青峰山腳下的一座尼姑庵,出家做了尼姑。沒想到出家八個月後,居然生了個男孩。李桂月自己無法撫養,隻好把孩子送給一戶人家。這一節李桂月一直瞞著師父。

李桂月自從來到青峰山,每隔一段時間就趁師父不在的時候上山一次,幫師父收拾房間。師父也知道,隻是裝作不知。後來兩人更是形成默契,李桂月上山的時候,師父自會出門避之。二十年間,兩人僅僅見過三次麵。

徐行不知,師父不告訴他此事,是因為師父和李桂月沒有夫妻之名,而且徐行當時還小,情之一道一竅不通,說了隻怕也不明白,便沒告訴他。隻是師父臨終之前告訴徐行送靈位上山,到時李桂月看了牌位自會知道他的死訊。徐行給李桂月詳細說了師父到北平之後的遭遇。李桂月又是淚水漣漣。

告辭的時候,李桂月告訴徐行她的兒子送給了四川長寧附近扈家堡一家鐵匠,有機會讓徐行幫忙去看一下。她把兒子送人的時候,在兒子背上刺上了一個小小的堯字,一是紀念師傅趙登堯,二是作為相認標記。徐行答應以後會去看看。

此夜星稀月冷,萬籟無聲。徐行感傷舊事,一夜無眠。

在青峰山閑暇時間,徐行想起上次蜘蛛內丹沒有用完,便采用棲鳳木和沉金沙煉製了一隻鳳簪,起名叫空穀簪,用來紀念苗雨。他想起來自己從來沒送過苗雨禮物,心懷愧疚,在空穀簪上刻上一個雨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