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2章(3 / 3)

翟誌剛,1966年10月出生,黑龍江齊齊哈爾市龍江縣人,1985年加入空軍,1989年畢業於空軍第三飛行學院,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戰鬥機飛行員,安全飛行9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3年曾入選我國首次載人航天飛行航天員梯隊。2005年6月,入選“神舟”六號航天載人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劉伯明,1966年9月出生,黑龍江齊齊哈爾市依安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某團中隊長,安全飛行105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景海鵬,1966年10月出生,山西運城人。1985年6月入伍,曾任空軍航空兵某師團領航主任,安全飛行1200小時,被評為空軍一級飛行員。1998年1月正式成為中國首批航天員。2005年6月,入選“神六”載人航天飛行乘組梯隊成員,現為中國人民解放軍航天員大隊二級航天員。

神舟七號任務過程

長征二號F型運載火箭於2008年9月25日21點10分4秒988毫秒發射升空;

點火第120秒火箭拋掉助推器及逃逸塔;第159秒火箭一二級分離;第200秒整流罩分離;第500秒三級火箭關機;

第583秒飛船與火箭分離;隨後飛船正常進入預定軌道,神舟七號飛船成功發射。

2008年9月27日04:03啟動變軌控製程序,04:04完成變軌。航天員出艙在飛船進入軌道運行,環繞地球超過五圈之後進行翟誌剛出艙活動揮動五星紅旗。

16:35分經過劉伯明,景海鵬的幫助下,航天員翟誌剛打開艙門,開始出艙活動,翟誌剛首先探出頭,並向艙外默認的閉路鏡頭揮手,之後全身走出艙外。劉伯明也探頭出機倉外,交給翟誌剛一麵小型五星紅旗。翟誌剛接過五星紅旗,向鏡頭揮動片刻。隨後翟誌剛取回艙外裝載的固體潤滑實驗試驗樣品。16:58分航天員成功完成艙外活動,返回軌道艙內。17:01分軌道艙門關閉。

太陽

太陽是太陽係的中心天體。太陽由裏向外分別為太陽核反應區、太陽對流層、太陽大氣層。其中心區不停地進行熱核反應,所產生的能量以輻射方式向宇宙空間發射。其中二十二億億分之一的能量輻射到地球,成為地球上光和熱的主要來源。

恒星也有自己的生命史,它們從誕生、成長到衰老,最終走向死亡。它們大小不同,色彩各異,演化的曆程也不盡相同。恒星與生命的聯係不僅表現在它提供了光和熱。實際上構成行星和生命物質的重原子就是在某些恒星生命結束時發生的爆發過程中創造出來的。

太陽光球是我們平常所看到的太陽圓麵,通常所說的太陽半徑也是指光球的半徑。光球層位於對流層之外,屬太陽大氣層中的最底層或最裏層。

緊貼光球以上的一層大氣稱為色球層,平時不易被觀測到,過去這一區域隻是在日全食時才能被看到。當月亮遮掩了光玫瑰色的色球層開始露出球明亮光輝的一瞬間,人們能發現日輪邊緣上有一層玫瑰紅的絢麗光彩,那就是色球。

在色球上人們還能夠看到許多騰起的火焰,這就是天文上所謂的“日珥”。日冕是太陽大氣的最外層。日冕中的物質也是等離子體,它的密度比色球層更低,而它的溫度反比色球層高,可達上百萬攝氏度。在日全食時在日麵周圍看到放射狀的非常明亮的銀白色光芒即是日冕。

自轉公轉

自轉是指物件自行旋轉的運動,物件會沿著一條穿越身件本身的軸進行旋轉,這條軸被稱為“自轉軸”。一般而言,自轉軸都會穿越天體的質心。凡衛星、行星、恒星、星係繞著自己的軸心轉動,謂之自轉。地球自轉一周的時間是23小時56分4秒;月亮自轉一周的時間跟它繞地球公轉一周的時間相同,都是27天7小時43分11.5秒。地球自轉軸與黃道麵成66.34度夾角。

太陽係的幾乎所有天體包括小行星都自轉,而且是按照右手定則的規律自轉,所有或者說絕大多數天體的公轉也都是右手定則。為什麼呢?太陽係的前身是一團密雲,受某種力量驅使,使它彼此相吸,這個吸積過程,使密度稀的逐漸變大,這就加速吸積過程。

原始太陽星雲中的質點最初處在混沌狀,橫衝直闖,逐漸把無序狀態變成有序狀態,一方麵,向心吸積聚變為太陽,另外,就使得這團氣體逐漸向扁平狀發展,發展的過程中,勢能變成動能,最終整個轉起來了。開始轉時,有這麼轉的,有那麼轉的,在某一個方向占上風之後,都變成了一個方向,這個方向就是現在發現的右手定則,也許有其他太陽係是左手定則,但在我們這個太陽係是右手定則。地球自轉的能量來源就是由物質勢能最後變成動能所致,最終是地球一方麵公轉,一方麵自轉。

一個天體圍繞著另一個天體轉動叫做公轉。太陽係裏的行星繞著太陽轉動,或者各行星的衛星繞著行星而轉動,都叫做公轉。

公轉是一件物體以另一件物體為中心所作的循環運動,一般用來形容行星環繞恒星或者衛星環繞行星的活動。所沿著的軌道可以為圓、橢圓、雙曲線或拋物線。地球公轉一周的周期稱為一太陽年,約為365天4小時58分56秒地球的公轉。

時區

地球總是自西向東自轉,東邊總比西邊先看到太陽,東邊的時間也總比西邊的早。東邊時刻與西邊時刻的差值不僅要以時計,而且還要以分和秒來計算,這給人們的日常生活和工作都帶來許多不便。

為了克服時間上的混亂,1884年在華盛頓召開的一次國際經度會議上,規定將全球劃分為24個時區。它們是中時區(零時區)、東1-12區,西1-12區。每個時區橫跨經度15度,時間正好是1小時。最後的東、西第12區各跨經度7.5度,以東、西經180度為界。每個時區的中央經線上的時間就是這個時區內統一采用的時間,稱為區時。

相鄰兩個時區的時間相差1小時。例如,我國東8區的時間總比泰國東7區的時間早1小時,而比日本東9區的時間晚1小時。因此,出國旅行的人,必須隨時調整自己的手表,才能和當地時間相一致。凡向西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前撥1小時(比如2點撥到1點);凡向東走,每過一個時區,就要把表向後撥1小時(比如1點撥到2點)。

實際上,世界上不少國家和地區都不嚴格按時區來計算時間。為了在全國範圍內采用統一的時間,一般都把某一個時區的時間作為全國統一采用的時間。例如,我國把首都北京所在的東8區的時間作為全國統一的時間,稱為北京時間。又例如,英國、法國、荷蘭和比利時等國,雖地處中時區,但為了和歐洲大多數國家時間相一致,則采用東1區的時間。

月球的自轉與公轉

月球約一個農曆月繞地球運行一周,而每小時相對背景星空移動半度,即與月麵的視直徑相若。與其他衛星不同,月球的軌道平麵較接近黃道麵,而不是在地球的赤道麵附近。

相對於背景星空,月球圍繞地球運行(月球公轉)一周所需時間稱為一個恒星月;而新月與下一個新月(或兩個相同月相之間)所需的時間稱為一個朔望月。朔望月較恒星月長是因為地球在月球運行期間,本身也在繞日的軌道上前進了一段距離。

因為月球的自轉周期和它的公轉周期是完全一樣的,地球上隻能看見月球永遠用同一麵向著地球。自月球形成早期,地球便一直受到一個力矩的影響引致自轉速度減慢,這個過程稱為潮汐鎖定。亦因此,部分地球自轉的角動量轉變為月球繞地公轉的角動量,其結果是月球以每年約38毫米的速度遠離地球。同時地球的自轉越來越慢,一天的長度每年變長15微秒。

細數四位華裔太空人

王贛駿是首位登上太空的華人。

王贛駿祖籍江蘇鹽城,生於江西南昌,是第一位登上太空的美籍華人。

1974年,王贛駿建議在宇宙飛船上做“零地心吸力的液體狀況”實驗,當時在世界上是史無前例的。1976年,美國國家航空和宇宙航行局公開征求在宇宙飛船上進行的科學實驗項目,結果在全美共500多個實驗應征計劃中,王贛駿的“零地心吸力的液體狀況”項目是獲準接納的14個項目之一。

從1983年開始,王贛駿不辭勞苦,緊張忙碌地奔波於美國南加利福尼亞州、亞利桑那州、佛羅裏達州和太空訓練館之間,接受宇航訓練,以適應太空生活環境。

1984年6月王贛駿被選為第一位到太空操作自己設計的實驗載荷專家。

他於1985年4月29日至5月6日在挑戰者號航天飛機上進行了為期7天的太空飛行,並完成自己設計的物理實驗。

張福林是一位7次進入太空的華裔太空人。

張福林祖籍廣東寶安,具有四分之一華裔血統,他的祖父張文廷曾追隨孫中山先生從事革命運動。1980年張福林被美國宇航局選為航天員,成為美國宇航局第一位華裔職業航天員。

1986年1月12日張福林乘“哥倫比亞”號航天飛機首次進入太空,進行了5天的科學試驗。此後,他7次入太空,出色地完成了各種任務。如今,他呆在太空上的時間已經超過1300小時,成為進入太空次數最多的華裔宇航員。

張福林在第六次(1998年)的航天飛機飛行任務中,曾替諾貝爾物理獎得主丁肇中所主持的“磁譜儀”計劃從事高能物理的實驗,希望發現反物質,試圖打開宇宙之謎。該趟飛行也促成兩位傑出的華裔科學家合作的佳話。

2005年11月,張福林訪問中國,成為中美航天領域交流的新突破。

焦立中是空間站首位華裔指揮長。

1996年1月15日,美國奮進號航天飛機。走出艙門的美籍航天員,有著黃色的皮膚、黑色的頭發。他的名字叫焦立中,祖籍中國山東。這已經是36歲的焦立中第二次進行太空飛行。

1994年,他帶著一麵五星紅旗首度飛上太空。返回地麵後,他把這麵五星紅旗和在太空中拍攝的海南島東海岸的照片作為禮物送給中國,以此表達一個華夏子孫的赤子之情。

焦立中祖籍中國山東。作為國際空間站首位華裔指揮長,他的身上有著明顯的華裔印記。比如焦立中曾介紹他的太空食譜中有麻婆豆腐和妻子做的點心,但他最想吃的是餃子,最愛看的影片是成龍的功夫片,最欣賞的音樂是中國民樂《高山流水》,最喜歡聽的節目是相聲,最想見的人是中國宇航員楊利偉。

盧傑是太空行走最長的人。

作為國際空間站第7長期考察組成員,盧傑於2003年4月26日乘坐俄羅斯“聯盟”飛船升空。

早在2000年9月11日,人類在太空行走的最長距離被華裔宇航員盧傑和俄羅斯太空人馬林申科打破,他們花費6小時14分鍾的時間,在國際太空站外攀登了30.58米,創造了人類太空史上新的行走紀錄。美國太空總署的資料顯示,由於此次行動,盧傑成為繼王贛駿、張福林、焦立中之後,第四位飛上太空的華人。

天文現象

天文現象是天體到了某個特定位置(客觀上的位置)或狀態而造成的特殊現象。有些天文現象是占星術上的熱門話題,事實上觀測天文現象是研究和拍攝天體的好機會,例如小行星掩星的聯合觀測可測定小行星的形狀和大小。需要注意的是,日暈、月暈、彩虹等這些由大氣或相關大氣衍生的現象不算是天文現象。

日食

日食是月球繞地球轉到太陽和地球中間時,如果太陽、月球、地球三者正好排成或接近一條直線,月球擋住了射到地球上去的太陽光,月球身後的黑影正好落到地球上,這時發生日食現象。我國有世界上最古老的日食記錄,公元前一千多年已有確切的日食記錄。

月食

月食是一種特殊的天文現象,指當月球運行至地球的陰影部分時,在月球和地球之間的地區會因為太陽光被地球所遮蔽,就看到月球缺了一塊。也就是說,此時的太陽、地球、月球恰好(或幾乎)在同一條直線,因此從太陽照射到月球的光線,會被地球所掩蓋。以地球而言,當月食發生的時候,太陽和月球的方向會相差180度,所以月食必定發生在“望”(即農曆15日前後)。

淩日

淩日即指太陽被一個小的暗星體遮擋。這種小的暗星體經常是太陽係行星。也可以解釋為淩日是內行星經過日麵的一種天文現象。水星和金星的繞日運行軌道在地球軌道以內,稱內行星。如果這兩顆行星的一顆恰好從地球與太陽之間經過,地球上的觀察者就會看到有一個黑點從太陽圓麵通過,需時大約為一個多小時,人們把這種現象稱為淩日。地球上的人們能看到的隻有水星淩日和金星淩日,如果人類能夠站在火星觀測,則可以看到地球淩日的勝景。

金星淩日

金星軌道在地球軌道內側,某些特殊時刻,地球、金星、太陽會在一條直線上,這時從地球上可以看到金星就像一個小黑點一樣在太陽表麵緩慢移動,天文學稱之為“金星淩日”。金星淩日,它是天文攝影數量較多的事件之一。眾多科學性和藝術性的影像,不斷地從可以看見淩日的區域:歐洲、非洲、北美洲和亞洲產生。

水星淩日

水星淩日發生的原理與日食相似。由於水星和地球的繞日運行軌道不在同一個平麵上,而是有一個7度的傾角。因此,隻有水星和地球兩者的軌道處於同一個平麵上,而日、水、地三者又恰好排成一條直線時,在地球上可以觀察到太陽上有一個小黑斑在緩慢移動,這種現象稱為水星淩日。小黑斑是由於水星擋住了太陽射向地球的一部分光而形成的。

衝日

衝日是指某一外行星(水星、金星、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海王星、冥王星)於繞日公轉過程中運行到與地球、太陽成一直線的狀態,而地球恰好位於太陽和外行星之間的一種天文現象叫“衝”。由於小行星也屬於外行星,所以也有“衝”的現象發生。“衝”時相應的日期是“衝日”。如果這時又距地球最近則稱為“大衝”。這時的行星最亮,整夜可見,最宜於觀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