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 1 章(1 / 1)

1972年9月,北京,長安街。驕陽仍炙熱似火,柏油馬路被烤得如同火爐一般,陳東一個人走在街頭,心中卻是一片悲涼。

作為一個二十一世紀的雙料博士,不信上帝、不信鬼神,也渾然不信所謂的時空論,但現實是殘酷的,雖然不敢置信,但他確實來到了30多年前的時空。他本來在安徽農村長大,從小便被稱為天才,高二時便被中國科技大學少年班錄取。讀大學時,學校教育改革,鼓勵學生綜合發展,比如推行雙學位製,陳東因為才思敏捷,加上刻苦努力,年僅24歲獲電子學和工學雙博士學位。不僅如此,在其它體現個人綜合素質方麵,陳東也表現頗佳,本來按照師長和同學們的預計,像他這樣的人,畢業後一般都會選擇去國外某大學訪問學者,最不濟的也是大公司的研究機構做高科技項目專家,自然“錢途”是令人羨慕的。

但是,他最終的選擇,讓無數關注他的人大跌眼鏡。與旁人猜測不同,他在無數驚詫的目光中,毅然穿上軍裝,走進了軍營。當時,軍隊為了盡快地應對未來戰爭及高科技裝備的需要,早已開始從地方高校征收大學生入伍。但是對於那些被軍隊派駐到地方招大學生兵的頭頭們來說,陳東無疑是塊無價之寶,不用說他在校期間的成績,也不用說他的數篇獲得學術界關注的論文,更不用說他的雙料博士頭銜,單是他能拋棄優厚的待遇,而選擇軍隊,也足以讓這些人感到欽佩。據說不同單位為了爭奪他,不惜打口水官司,吵得臉紅脖子粗,最後還是某軍區的一把手親自利用家鄉牌拉關係,才搞定。

在軍隊,陳東如魚得水,利用所學知識,花了兩年時間將軍區所有武器裝備的原理吃透,並改造了相當大的一部分,有的完全是重新設計。在他的主持和帶頭下,一個有著不同學曆和職務頭銜的科研團隊很快建立起來,又四年間,數十個項目給軍隊帶來豐厚的成果,使得軍隊的裝備水平極大的提升。他和他的團隊所取得的成績,令軍隊係統中的科研院所驚歎不已,無數軍工單位拋來橄欖枝,邀請陳東加入他們的單位。可是,就在陳東準備回複這些邀請時,一場空難就讓他來到1972年的北京,並占據著一個名叫李思明的中學生身體。

“李思明!李思明!”對,有人在叫自己,這個名字還是不太習慣啊。陳東回頭在人群中搜索,是張華,這個家夥是陳東來到這個世界除父母外認識的第一個人,是自已在第十五中的同班同學。據母親說,他與自己從小一個院子玩大的,一起上學,一起搗蛋,好得一個人似的。

‘思明,以後有什麼打算啊?”“不知道啊。”陳東心裏何嚐不這樣問過自己。自己在這個時代隻是一個高中還未讀完全的中學生,上大學,沒戲,整個教育係統已經癱瘓,上大學是不可能的,自已又不是工農兵,否則還可以推薦上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