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兩型”社會的科學內涵及重大意義(1 / 3)

2007年12月14日,長株潭城市群獲批為“全國資源節約型和環境友好型社會建設綜合配套改革試驗區”。長株潭城市群作為國家試驗區,率先開展“兩型”社會建設試點,是國家在新的發展階段的重大戰略布局,是湖南富民強省的重大曆史機遇,是新時期賦予湖南的重大曆史使命。要實現這一宏偉目標,我們唯有繼續發揚湖湘文化和湖湘精神中包容創新、敢為人先的優良傳統,按照科學發展觀的要求統籌謀劃試驗區改革建設,進一步解放思想,全麵推進各個領域改革,將改革創新貫穿於試驗區改革建設全過程,才能全麵提升城市群綜合實力和競爭力,帶動實現富民強省、科學跨越,把試驗區建設成為全國“兩型”社會的示範區,全省新型城市化、新型工業化和農業現代化的引領區,湖南經濟發展的核心增長極,具有國際品質的現代化的生態型城市群。

第一節“兩型”社會的概念、特征及科學內涵

一、概念

(一)資源節約型社會的概念

資源是指一國或一定地區內擁有的物力、財力、人力等各種物質要素的總稱,分為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兩大類。自然資源包括陽光、空氣、水、土地、森林、草原、動物、礦藏等;社會資源包括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經過勞動創造的各種物質財富。

節約具有雙重含義:一是相對浪費而言的節約;二是要在經濟和社會活動過程中,對資源減量化,即:在生產和消費等過程中,用盡量少的資源創造出盡量多的財富,最大限度地回收和利用各種廢棄物。

資源節約型社會是指全社會都采取有利於資源節約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強調節能、節水、節地、節材等,在生產、流通、消費的各個領域采取綜合性措施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以最少的資源消耗獲得最大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概念

環境,是指人類和其他生物賴以生存的客觀物質和生態係統所組成的一個整體,即:人類周圍所有的客觀存在物。環境友好比單一提出環境保護意義更加深刻,環境保護是把環境作為一個被動的客體來對待,而環境友好則不僅把環境作為一個被動的客體來對待,而且也將其作為一個能動的主體來對待。如果人類對環境友好,環境對人類也友好;反之,人類則會受到環境的報複。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指全社會都采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和消費方式,側重強調防治環境汙染和生態破壞,以環境承載力為基礎、以遵循自然規律為準則、以綠色科技為動力,倡導環境文化和生態文明,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係,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三)“兩型”社會的概念

首先,從組成部分來看,“兩型”社會包括資源節約型社會和環境友好型社會,且兩者各有側重。資源節約型社會側重降低資源消耗強度、循環利用資源、提高資源利用效率,減少自然資源係統進入社會經濟係統的物質、能量流通強度;環境友好型社會側重生產和消費活動對於自然生態環境的影響,將生產和消費活動規製在生態承載力、環境容量限度之內,對生產和消費全過程進行有效監控,並采取多種措施降低汙染產生量、實現排放無害化,降低社會係統對生態環境係統的不利影響。兩者完整地涵蓋了社會經濟係統中物質流、能量流、廢物流等物質代謝的全過程。

其次,從過程來看,“兩型”社會是指全社會都采取有利於資源節約和環境保護的生產、生活和消費方式,在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的各個領域都采取行政、法律、經濟等綜合性措施,以提高資源利用效率,保護環境和建設生態文明。

再次,從結果來看,“兩型”社會是指通過一定方式的建設,構建經濟、社會、環境協調發展的社會體係,實現經濟社會可持續發展。

最後,從指標設計來看,“兩型”社會是指科技進步、經濟發展、資源利用、環境保護、民生改善、社會和諧。相應的,指標體係也應至少包括上述六個方麵,通過科學係統的指標體係,揭示未來“兩型”社會的具體景象,給政府部門提供決策依據、執行方向和考核標準。

二、主要特征

(一)資源節約型社會的主要特征

1.節約領域覆蓋社會生活的各個環節

資源節約型社會在節約領域上,不是特指生產或消費領域的節約,而是覆蓋社會生活的所有領域,包括生產、交換、消費、分配等各個環節,其中最主要的是生產和消費領域的節約。另外,此處所指的“節約”是建立在滿足人們生活質量基礎之上的,提倡一種更符合中國國情的合理健康的消費和節約模式。適度消費和資源節約都是以人民生活質量穩步提高為基礎,並不是盲目地為節約限製發展、為節約限製消費,隻有實現人們生活質量的穩定提高和資源數量的有效節約,才是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真諦。

2.節約主體涵蓋社會生活的全體成員

資源節約是由社會成員共同參與的行動,是關乎全體成員根本利益的大事,任何成員都不能完全置身事外,隻有廣泛動員,形成全社會節約資源的合力,從點滴做起,樹理念踐行動,才能事半功倍,最終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因此,資源節約型社會在節約主體上,必須包括資源節約型政府、資源節約型社會團體、資源節約型軍隊、資源節約型企業、資源節約型事業單位、資源節約型家庭等。

3.節約客體包括社會生活的全部資源

資源節約型社會在節約客體上應同時包括自然資源和社會資源。我國自然資源短缺的現狀,要求我們重視對自然資源的節約和保護,但要真正實現建設資源節約型社會的目標,僅僅節約自然資源還遠遠不夠,還應包括對人力資源、信息資源以及貨幣資源的有效使用。我們必須從思想觀念上擺脫這種“以偏概全”的錯誤傾向,徹底轉變現有的思維模式,將對社會資源的節約也納入關注的範疇。唯此,才能以科學辯證的方法論思想,引領資源節約型社會的建設。

(二)環境友好型社會的主要特征

1.一種全新的高級發展形態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一種以“環境友好”為特征的全新的更高的人類社會發展形態,是可持續發展社會的具體表現形式,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也必然是人與人和諧的社會。環境友好型社會涉及觀念的更新、理論及實踐模式的創新,並要求全社會應用生態環境保護的思想和方法,將有利於維護良好生態環境的經濟發展模式、社會行為、政治製度、科技文化納入有機統一的科學發展框架下,促進經濟社會的全麵、協調和可持續發展。

2.人與自然和諧共存的社會

環境友好型社會是人與自然和諧的社會,它要求全社會都采取有利於環境保護的生產方式、生活方式、消費方式,實現社會活動對環境的負荷和影響最小化;同時,良好的環境也會促進生產、改善生活,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真正形成人類社會活動與自然生態係統之間的良性互動關係。人與自然和諧相處,是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六個基本特征之一,而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是建設社會主義和諧社會的起點和重要基礎。

3.人與人和諧共容的社會

眾所周知,人與人之間的和諧共容是和諧社會的一個重要標誌。如果說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基礎,那麼人與人和諧共容就是環境友好型社會的歸宿和落腳點。建設環境友好型社會,實現人與自然和諧共存,最終目的都是為了提高人類的社會福利和幸福程度,否則任何發展建設都如“空中樓閣”,不能體現真正價值。

三、科學內涵

1.“發展是硬道理,保護也是硬道理”的深刻體現

“發展是硬道理”,這句話曾經為中國的前進提供了巨大的動力,現在也還沒有過時,發展包括經濟增長和社會發展兩方麵,環境保護作為一項社會事業是發展的題中之義。沒有環境保護,連人類生存都要受到威脅,哪有可持續發展?國內外的實踐早已證明,經濟增長與環境保護並非是“魚與熊掌不可兼得”,正確處理兩者之間的關係,就能實現“人與自然和諧發展”的目標。將建設“兩型”社會作為一項基本國策,提到前所未有的戰略高度,正是為了在全社會樹立“發展是硬道理,保護也是硬道理”的思想觀念。

2.以促進生態文明為落腳點

胡錦濤同誌在十七大報告中,首次提出“生態文明”的概念,並把以建設節約能源資源和保護生態環境的產業結構、增長方式、消費模式為核心的生態文明作為小康社會目標的新要求之一。建設“兩型”社會不是一般意義上的保護資源、節約資源,而是必須堅持生產發展、生活富裕、生態良好的文明發展道路,實現速度和結構質量效益相統一、經濟發展與人口資源環境相協調,使人民在良好生態環境中生產生活,實現經濟社會永續發展。2006年,長沙成為繼貴陽、沈陽之後第三個國家森林城市。林業為長沙建設“兩型”社會提供了重要的生態支撐和保障。根據長沙“兩型”社會建設專題研究報告,到2030年,長沙要全麵建成人類發展、經濟發展、社會發展、生態文明、城鄉統籌、和諧統一的“兩型”社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