韓國,全稱為大韓民國,成立於1948年8月15日,位於亞洲大陸東北,亞洲朝鮮半島南部,南、東、西三麵環海,麵積9.96萬平方公裏,半島海岸線全長約17000公裏(包括島嶼海岸線),總人口約為4850萬(2007年)。韓國在行政區劃上實行中央政府、道和郡三級行政管理體製,設有16個道級行政區,包括9個道、6個廣域市(釜山市、大丘市、仁川市、光州市、大田市、蔚山市)和1個特別市(漢城市);設有253個郡級行政區,包括91郡、72市、90區。
韓國原為落後的農業國家,自從20世紀60年代開始工業化以來,韓國政府成功地推行以增長為主的經濟政策,創造了舉世聞名的“漢江奇跡”,在上世紀80年代順利實現了從農業國向工業、金融、商貿全麵發展的工業國的轉型。進入20世紀90年代後,韓國以實現國土均衡和區域協調發展為目標,把發展的重點向落後地區傾斜,積極推行廣域圈開發戰略。廣域圈開發戰略的實施極大地改善了韓國的國土空間結構,促進了韓國社會經濟的快速發展。在長株潭城市群“兩型”社會建設過程中,如何妥善解決資源、環境與區域經濟協調發展等問題,韓國的廣域圈開發戰略思想可資借鑒。
第一節基本概況及主要特征
一、引進背景與概念
(一)引進背景與原因
自1960年以來,伴隨工業化和城市化的快速發展,韓國的地區差距逐漸加大,這在以首都特別市為中心的圈域地區表現得尤為突出。根據韓國國家統計局的資料,在1970~1995年的25年間,在韓國國內每年地區間的人口遷移中,約有一半人口遷往了以首爾為中心的首都圈區域。由於人口的大量流入,到20世紀90年代,僅占韓國國土麵積11.8%的首都圈(包括首爾特別市、仁川廣域市以及京畿道內的25市8郡),集中了全國近一半的人口和產業,韓國500家大企業集團的總部將近80%都位於首都圈內。韓國這種極不均衡的國土空間結構,導致落後地區的單個城市在穩定與吸納資金、技術、人才等方麵難以和首都圈相競爭,更難以積累起獨立自主發展的基礎。為了緩解人口、產業過度集中於首都圈,促進落後地區開發,韓國政府在1992年製定的《第三次國土綜合開發規劃(1992-2001)》首次提出了“大城市廣域管理”的地方分散性國土開發戰略思想。1994年韓國政府製定《地域均衡開發及中小企業育成法》,在此“法律”中要求不論行政區歸屬如何,以地方大城市和其周邊地區或大規模產業開發預定地區為對象,指定廣域圈,通過具有相關聯係的城市組成城市群進行聯合開發使之具有區域競爭力,正式確立了“廣域圈開發戰略”並具備了法律基礎。
韓國政府在區域(城市)發展政策中引進廣域圈發展政策的主要原因在於:(1)在韓國早期經濟高速發展過程的經濟布局過分集中,造成了一係列資源、環境以及區域發展協調的問題。而第二次國土綜合規劃(1982-1991)提出的單個地方大城市為中心的成長據點培育戰略,由於地方城市在規模經濟基礎上的競爭劣勢,無法很好地解決地方城市與大城市,尤其是與首都圈發展上的區域差異問題。(2)隨著全球化的發展,早期推行的對首都圈的人口或產業實施抑製,而對地方采取相對優惠措施等的資源再分配政策,由於資源國際間流動性的增強,在國內其他區域在國際競爭中處於劣勢地位的情形下,國內部分受抑製區域的產業和經濟活動並不一定會轉移到國內其他的區域,這樣就導致了旨在推進區域均衡發展的政策目的不能得到有效實現。(3)在促進區域開發計劃時,通過把具有職能聯係的城市捆綁在一起即以廣域圈為單位進行開發,互補單一成長據點職能上的不足,就可以互補職能上的不足,可以提高投資效率,更為重要的是可以獲得開發共生效果,從而能夠發展成為可與首都圈相競爭的、與國際社會直接接軌的城市圈(區域)。
(二)廣域圈的概念
“廣域圈”是指在職能上具有聯係的城市及其周圍地區所構成的空間單位。與一般成長據點相比,一般成長據點為單一城市,而廣域圈不僅僅是一個城市或產業地帶,而是把周邊的成長據點係為一體的廣域性成長據點。而所謂“廣域圈開發戰略”,是指以城市群理念為指導,通過國土規劃,將在職能上具有聯係的城市及其周圍地區整合為一個空間單元(即“廣域圈”),實施以提高區域競爭力為核心的整體開發,推動落後地區的發展,最終形成大規模的、相互密切聯係的、具有國際和國內競爭力的城市群。“廣域圈”作為一種規劃開發的計劃區域,是由政府通過行政程序設定的一種區域類型。一個區域要成為地方廣域圈必須具備以下條件:(1)必須擁有承擔中心職能的一個或多個城市,具有一定的開發潛力;(2)在城市之間,以及城市與周邊地區之間職能上要具有初始的職能聯係和產業聯係,具有網絡開發的可能。
在廣域圈圈域的指定和計劃的製訂程序上,廣域圈主要是根據廣域市、中心城市或工業園地的特征,兼顧人口分布、就業圈、通勤距離等因素來決定的。由於廣域圈是國家的空間政策手段,因此建設交通部長官掌管圈域的指定和計劃的製訂;廣域地方政府認為對區域發展有必要的情況下,可要求中央政府指定廣域圈。這些計劃得到中央政府關聯部門與地方政府的協商認可後,經國土綜合計劃審議會的審議後最後確定。計劃的主要內容有:(1)產業區位、居住、娛樂園地等與土地利用有關的事業;(2)交通、用水、下水道等廣域公共設施;(3)旅遊及環境保護;(4)人口及產業結構調整;(5)招引民間資本事業及方法的具體事業計劃。
韓國廣域圈開發戰略的宗旨在於:(1)利用地域內不同空間單元之間職能上的互補,提高投資效率,獲得開發提升效益;(2)促進形成較大的人口規模,建設大型、優質、高效運行的生產和生活設施,增強圈域對人口、產業的吸引力;(3)以人口、產業規模,利用國際機場、港口等國際交流設施為依托,直接參與國際間的競爭與合作,進而促進落後地區的快速發展。
二、發展概況
自從1994年製定《地域均衡開發及中小企業育成法》以後,韓國政府在廣域圈戰略的規劃、設置和實施上采取了一係列的措施。20世紀90年代,韓國政府先後設定了包括釜山—慶南圈、牙山灣圈、群山—長項圈、大丘—蒲項圈、大田—清州圈、光州—木浦圈、光陽灣圈和江原東海岸圈在內的八個廣域圈。根據新的《第四次國土綜合規劃(2000-2020)》,韓國政府將在這一規劃期內追加中部內陸圈、濟州島廣域圈兩大廣域圈。在這一過程中,韓國政府提出的廣域圈開發計劃陸續得以規劃設置,並通過審議批準,如牙山灣圈、釜山—慶南圈於1994年12月,大田—清州圈、光州—木浦圈於1998年12月,大丘—浦項圈、群山—長項圈、光陽灣—晉州圈、江原—東海岸圈於1999年12月,濟州島於2003年2月先後完成了開發計劃。韓國的廣域圈計劃的開發期限大都在10年以上,牙山灣圈和釜山—慶南圈開發期甚至達到17年,充分顯示出韓國政府對於廣域圈開發的耐心和決心。
上述十大廣域圈依據其區位、職能特征可劃分為大城市中心型、新產業地帶中心型和旅遊資源中心型三種類型。江原—東海岸圈為連綿城市型。大城市中心型廣域圈以廣域市為中心,具有較大的人口規模(一般在200萬人以上)和空間規模(大多在5000平方公裏以上),具備發展成為主導區域發展中心地的潛力,例如,釜山—慶南圈、大田—清州圈、光州—木浦圈、大丘—浦項圈為大城市中心型廣域圈。新產業地帶中心型廣域圈以大規模產業地帶為中心,內含4~5個“一般城市”,人口規模在100萬以上,空間規模在3000平方公裏以上,具備發展成為國際性生產與貿易中心地的潛力,例如,牙山灣圈、群山—長項圈、光陽灣—晉州圈屬於產業地帶中心型廣域圈。旅遊資源中心型廣域圈人口規模不大,但地域麵積廣闊,旅遊資源稟賦豐厚,具備發展旅遊產業的巨大潛力,像江原—東海岸圈就屬於旅遊資源中心型廣域圈。韓國的大城市中心型廣域圈在人口、空間範圍等方麵比其他類型廣域圈規模大,已具備一定的競爭規模,其他類型的廣域圈的發展則還需要加快趕上。
隨著國際國內形勢的發展變化,韓國政府於2008年2月對廣域圈的內容進行了新的調整。韓國總統職務委員會24日提出新的“5+2廣域經濟圈”方案,其具體方案為:將首都經濟圈打造成國際金融商業和尖端產業中心區;將湖南圈打造成連接新萬金和光陽、麗水、西南海岸旅遊休閑企業城市(J計劃)的“三角計劃”地區;將忠清圈打造成科學技術、教育、研發(R&D)、生物工程地帶;大慶圈很有可能被培養成能源、電子、纖維產業中心地帶;東南圈可能被培養成造船、機械、海洋、文化產業中心地帶;江原圈將被打造成旅遊和醫療中心區;濟州將被打造成旅遊中心區。
三、主要特征
1.集中化的分散化戰略開發模式
廣域圈以地方大城市和中心城市以及今後在產業發展過程中有望成為起據點作用的新產業地帶作為其對象,其開發方式屬於集中化的分散化戰略。通過廣域圈戰略,實現了職能上相互聯係的成長據點城市的協調發展,同時在區域開發又有利於增進經濟社會發展的區域均衡。廣域圈開發把多個成長據點作為一個空間單位來開發的出發點在於:(1)克服一個地方大城市為中心的成長據點在規模經濟方麵難以與首都圈之巨大的集聚經濟相競爭的弊端,(2)通過廣域圈計劃的實施,通過在職能上聯係、互補開發臨近的成長據點的區域開發提高開發效率和共升效果。區域政策上的廣域圈把地方的成長據點捆綁在一起,使其能夠聯係和互補,從而謀求開發效果的極大化和區域均衡發展。
2.以職能聯係為基礎的區域劃分
韓國的廣域圈開發實行以道為基準,並考慮到職能的廣域整合性,同時並舉捆綁道與鄰近特別市和直轄市為一體的原則,在全國設置若幹個廣域圈。廣域圈作為把周邊的成長據點係為一體的廣域性成長據點,一般都涉及到兩個道級行政區,有的道、市還被納入到兩個不同的廣域圈。如全羅南道的木浦市和麗水市被分別納入進了光州—木浦圈和光陽灣圈;論山市市域麵積隻有554平方公裏,卻被分劃到大田—清州圈和群山—長項圈中。
3.廣域圈類型的差異性
與具有城市性特征的帶有強烈區域特性的大城市圈相比,地方廣域圈包含中心城市和周邊農村地區,因此不同的廣域圈具有明顯的差異性。根據其類型和對象區域的特征的不同,廣域圈可劃分為大城市中心型、產業地帶中心型、旅遊城市中心型等不同類型,在城市開發、產業定位等方麵各不相同。
第二節發展的戰略重點
一、職能集中化與產業差異化有機結合
廣域圈作為一種以職能聯係為基礎的計劃區域,要求城市間及城市與周邊地區之間職能關聯性,強調職能的集中化。廣域圈開發旨在通過培育特定區域職能、特定產業的規模經濟以提高區域的競爭力。為此,各廣域圈均重點選擇發展一個或幾個較為具體的專門化區域職能,實行集中化發展戰略。廣域圈的區域職能一般定位於國際製造中心、貿易中心、物流中心或者旅遊休閑中心。例如江原—東海岸圈開發方向為培育成為國際性休養、旅遊中心,成為統一大業的南北經濟、文化交流中心;而釜山—慶南圈則要培育成為東北亞港口、物流和國際貿易中樞城市,通過既有產業的知識基礎化以及結構優化,複活雄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