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6章 :瘦黃花—春色深深,惶恐切切(1 / 2)

——浣溪沙·春景(小院閑窗春色深)

小院閑窗春色深,重簾未卷影沉沉。倚樓無語理瑤琴。

遠岫出雲催薄暮,細風吹雨弄輕陰。梨花欲謝恐難禁。

初見這詞,語言清麗,別致幽雅,偏偏讀出了“山雨欲來風滿樓”的壓抑,還有什麼難以名狀的情緒堵在胸口,積悶難耐。

翻遍辭書典籍,前人多說這詞要抒發的不過是年輕詞人的一腔閨情、春怨。若以“惜春”二字煉其精髓,總有幾分意猶未盡縈繞不去。

“小、閑、深”三字一出,空間寂寥、心情落寞之感頓現,詞人獨處小院,對窗觀望隻見遲遲春色,萋萋卉木。屋內重簾未卷,半遮半掩間陰影洞洞沉沉。

倘若屋外陽光璀璨,光線穿過邊邊角角的縫隙擠進室內,浮動跳躍,或許還能為沉寂的人與景添些靈動。但從下闕可知,這一天不但沒有陽光,還下著小雨。春雨本來金貴,人常讚其“知時節,乃發生”,顯然詞人的心情與此並不合拍,細風陰雨讓她的惆悵又深了一層。

淅瀝瀝的雨聲傳來,反倒襯得周圍越發寂靜。光線越來越暗,她倚在廊邊出了會兒神,眉頭微皺神情認真,不知在思人還是想事。末了,她輕歎一聲,垂首撥弄手邊琴弦,像是無心又似有意。伴著時有時斷的琴聲,遠山處雲出雲歸,暮色漸漸深了。

正惆悵,抬眼又見院中梨樹正與風雨相抗,那一樹潔白的梨花,終是留不住了。

不知為何,總覺得這句“梨花欲謝恐難禁”虐得緊。大概是詞人營造的愁緒太濃重,又或是這短短幾字本就包含過於強烈的無奈。花將凋謝,人欲挽留,明知不能又不甘心。反複玩味,苦意更濃。

忽然醒發現:那個活潑嬌俏的少女,究竟是從何時開始變得安靜了?弄扁舟、喝小酒、蕩秋千,昔日俏皮的少女如今靜坐不語,恍然多了幾分成熟。當一個好動的少女開始沉默,多半是邂逅了愛情,抑或遭遇了打擊。我們的女詞人屬於哪一種?

“此首亦當作於李清照待字汴京之時,且屬少女懷春之什”,若按這種常見的說法,詞人當屬前者。愛情讓人沉默,也讓人變得成熟。愛情無師自通,懵懂的年紀初嚐相思,不知不覺就變得沉靜,或在心裏默默勾勒那人的影子,或憧憬夫唱婦隨、舉案齊眉的將來。

這個階段,愛情的味道多半是甜的,即使偶有憂傷,也斷然不該像詞中這樣“影沉沉”。從現有的資料來看,李清照出嫁前顯然沒經曆過什麼驚天動地、蕩氣回腸的愛情,不該把懷春的情愫表達得如此壓抑。

那麼,便有可能是後者了。

按《李清照集箋注》中的推斷,這首詞完成於李清照結婚之後、屏居青州時期。下闕中有一句“遠岫出雲催薄暮”,全詞通篇都在寫實情實景,並無思緒飄渺、天馬行空的跡象,這意味著李清照在家中能看到遠山。汴京地處平原,而青州西南卻有座仰天山,根據明代《臨胊縣誌》記載,“仰天山在縣南七十裏……山麓有洞,深可五七丈許,上有通竅天雲。”所以,“遠岫出雲”描寫的可能是仰天山羅漢洞的景色,時間大概是“大觀某年之春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