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文 第一章 常見症狀(1 / 3)

學習要點

本章主要介紹了常見症狀的概念、病因、發生機製和臨床表現特點。要求掌握常見症狀的基本概念、臨床表現特點,熟悉常見症狀的病因,了解常見症狀的發病機製。

症狀是指患者主觀感受到不適或痛苦的異常感覺或某些客觀的病態改變,如發熱、疼痛、黃疸等,通過問診獲得。

第一節 發熱

發熱是常見症狀,是機體異常反應的表現,很多原因均可引起發熱。當機體體溫升高超過正常範圍上限時,稱為發熱。

【病因】引起發熱的病因很多,臨床上可分為感染性發熱和非感染性發熱兩大類。

1.感染性發熱

是引起發熱的最常見原因,各種病原體如細菌、病毒、支原體等均可引起。

2.非感染性發熱

(1)無菌性組織損傷或壞死:如大手術、嚴重創傷和外傷、內出血、各種惡性腫瘤等。

(2)抗原抗體反應:如風濕熱、結締組織病、血清病等。

(3)內分泌代謝疾病:如甲狀腺功能亢進症、大量脫水等。

(4)皮膚散熱減少:如廣泛性皮炎、魚鱗病等。

(5)體溫調節中樞功能失常:如中暑、腦出血、腦外傷、顱內腫瘤等。

(6)自主神經功能紊亂:屬功能性發熱,如感染後低熱、夏季發熱等。

【發病機製】正常人在體溫中樞的調節下,產熱和散熱保持著動態平衡。在患某些疾病時,外源性致熱原如細菌毒素、抗原抗體複合物等大分子物質刺激機體的白細胞特別是中性粒細胞和單核細胞,使其合成、釋放內源性致熱原,後者通過血腦屏障直接作用於體溫調節中樞的體溫調定點,使調定點上升,產熱增加、散熱減少導致發熱。

【臨床表現】

1.發熱的分度

以口腔溫度為標準可分為:

(1)低熱:37.3~38℃。

(2)中等度發熱:38.1~39℃。

(3)高熱:39.1~41℃。

(4)超高熱:>41℃。

2.發熱的臨床過程

發熱可分為體溫上升期、高熱期、體溫下降期3個階段。

(1)體溫上升期:體溫上升的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驟升型:體溫數小時內上升高達39~40℃或以上,見於肺炎球菌性肺炎、敗血症等。

2)緩升型:體溫緩慢上升在數天內達高峰,見於結核病、傷寒等。

(2)高熱期:體溫上升後可在高位持續一段時間,其時間長短因引起發熱的病因不同而異,如傷寒可持續數周、瘧疾可持續數小時。

(3)體溫下降期:體溫下降的方式常見的有以下幾種。

1)驟降型:體溫在數小時內降至正常水平,常伴大汗淋漓,常見於肺炎球菌性肺炎、瘧疾等。

2)緩降型:體溫數天內降至正常水平,常見於肺結核、風濕熱。

3.熱型

熱型是指根據常規方法測量發熱患者的體溫繪製的具有一定特殊形態的曲線。有些疾病常出現一定的熱型,對診斷有一定意義。

(1)稽留熱:體溫恒定在39~40℃或以上,持續數天或數周,24h內體溫波動範圍不超過1℃。見於傷寒、肺炎球菌性肺炎高熱期。

(2)弛張熱:體溫在39℃以上,24h內體溫波動範圍超過2℃,但都在正常水平以上。見於敗血症、重症肺結核及風濕熱等。

(3)間歇熱:體溫驟升達高峰後持續數小時,又驟然降至正常,無熱期(間歇期)可持續1d至數天,如此高熱期與無熱期反複交替出現。見於瘧疾、急性腎盂腎炎等。

(4)其他:還有波狀熱、回歸熱、不規則熱等。

【伴隨症狀】

1.發熱伴寒戰、咳嗽、咳痰

見於呼吸道感染性疾病,如肺炎球菌肺炎。

2.發熱伴尿頻、尿急、尿痛

見於泌尿係感染性疾病,如急性腎盂腎炎。

3.發熱伴惡心、嘔吐、腹痛、腹瀉

見於腸道感染。

4.發熱伴肝脾腫大、淋巴結腫大、皮膚黏膜出血

見於急性白血病。

5.發熱伴昏迷

見於中樞神經係統感染、腦出血、巴比妥類中毒。

第二節 咯血

咯血指喉及喉部以下的呼吸道出血,經口腔咯出。小量咯血僅表現痰中帶血,大量咯血時血液自口鼻湧出可引起窒息死亡。經口排出的血還可來自口腔、鼻咽部出血,明確咯血前需仔細檢查口腔及鼻咽部。另外咯血需與消化道出血引起的嘔血相鑒別。

【病因】

1.支氣管疾病

如支氣管擴張、支氣管肺癌、慢性支氣管炎等。

2.肺部疾病

如肺結核、肺炎、肺膿腫等。

3.心血管疾病

較常見於二尖瓣狹窄。

4.其他

如鉤端螺旋體肺出血、血小板減少性紫癜。

【臨床表現】

1.年齡

青壯年咯血常見於肺結核、支氣管擴張、二尖瓣狹窄等;40歲以上有長期吸煙史者咯血,應高度注意支氣管肺癌的可能性。

2.咯血量

24h咯血量在100mL以內為小量咯血;100~500mL為中等量咯血;達500mL以上,或單次咯血達300mL以上為大量咯血。大量咯血主要見於支氣管擴張症、慢性纖維空洞性肺結核。支氣管肺癌少有大量咯血,主要為持續或間斷痰中帶血。

3.顏色和性狀

肺結核、支氣管擴張所致咯血,顏色為鮮紅色;鐵鏽色血痰見於典型的肺炎球菌性肺炎;磚紅色膠凍樣痰見於克雷白杆菌肺炎;粉紅色泡沫樣痰見於急性左心衰竭。

【伴隨症狀】

1.咯血伴發熱

見於肺結核、肺炎、肺膿腫等。

2.咯血伴胸痛

見於肺炎球菌性肺炎、支氣管肺癌、肺結核等。

3.咯血伴杵狀指(趾)

見於支氣管擴張、肺膿腫、支氣管肺癌。

第三節 疼痛

疼痛指由各種損傷性刺激(如化學、機械、溫度、生物等因素)作用於痛覺感受器,由感覺神經傳入中樞而引起痛苦感受。疼痛根據發生部位及傳導途徑不同可分為皮膚痛、內髒痛、牽涉痛、深部痛等4種類型。根據疼痛發生的部位、性質、強度、誘發因素及緩解方式,可初步判斷疼痛的原因。

一、胸痛

胸痛主要由胸部疾病所致,胸痛的程度因個體痛閾的差異而不同,與病情輕重程度不完全一致。

【病因】

1.胸壁疾病

急性皮炎、皮下蜂窩織炎、帶狀皰疹、肋間神經炎、肋軟骨炎等。

2.心血管疾病

冠狀動脈粥樣硬化性心髒病(心絞痛、心肌梗死)、心肌病、二尖瓣或主動脈瓣病變、急性心包炎等。

3.呼吸係統疾病

胸膜炎、氣胸、支氣管炎、支氣管肺癌等。

4.縱隔疾病

縱隔炎、縱隔氣腫、縱隔腫瘤等。

5.其他

痛風、食管炎、食管癌、肝膿腫等。

【臨床表現】

1.發病年齡

青壯年胸痛多見於結核性胸膜炎、氣胸、心肌炎、心肌病等,40歲以上多見於心絞痛、心肌梗死和支氣管肺癌。

2.胸痛部位

胸壁疾病所致的胸痛常固定在病變部位,且局部有壓痛;帶狀皰疹所致的胸痛,可見成簇的水皰沿一側肋間神經分布伴劇痛,且皰疹不超過體表中線;心絞痛及心肌梗死的疼痛多在胸骨後方和心前區或劍突下,可向左肩和左臂內側放射,甚至達環指與小指;胸膜炎引起的疼痛多在胸側部。

3.胸痛性質

胸痛的性質可有多種多樣。帶狀皰疹呈刀割樣或灼熱樣劇痛;心絞痛呈絞榨樣痛並有重壓窒息感,心肌梗死則疼痛更為劇烈並有恐懼、瀕死感;食管炎的胸痛多呈燒灼痛。

4.疼痛持續時間

平滑肌痙攣或血管狹窄缺血所致的疼痛為陣發性,炎症、腫瘤、栓塞或梗死所致的疼痛為持續性。心絞痛疼痛持續時間多為1~5min,心肌梗死疼痛持續時間多為數小時或更長,且不易緩解。

5.影響疼痛因素

主要為疼痛發生的誘因、加重與緩解因素。如心絞痛可在勞力或精神緊張時誘發,休息或含服硝酸甘油後緩解,而心肌梗死所致疼痛服硝酸甘油無效。

【伴隨症狀】

1.胸痛伴吞咽困難

見於食道疾病。

2.胸痛伴咳嗽

見於氣管、支氣管或肺髒疾病。

3.胸痛伴咯血

見於肺栓塞、肺癌等。

4.胸痛伴呼吸困難

見於氣胸、大量胸腔積液、肺栓塞等。

5.胸痛伴休克

見於急性心肌梗死、主動脈夾層、大麵積肺栓塞等。

二、腹痛

腹痛多由腹部髒器疾病引起,但腹腔外疾病及全身性疾病也可引起。腹痛的性質和程度,既受病變性質和刺激程度的影響,也受神經和心理因素的影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