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報·將軍,敵追兵出現在後方三十裏。
一位身穿黑甲四十來歲的將軍,抱起剛滿四歲的七王子李辰,帶著部下一路向北逃亡,身後幾十裏外,塵土飛揚,萬燕國騎兵精銳緊追不舍。報··將軍,追兵距離我們不到十裏了···報··追兵已經與我後軍交戰···報··後軍已經被擊潰,報~後軍統領李方已經殉國····
一道道令人焦心的消息不斷的向黑甲軍主將李察傳遞,李察環顧一下周圍的地形道,命令左軍在前方三裏的山口迅速布防,前軍護送王子繼續向北進發,右軍隨我來,軍紀嚴明的黑甲軍迅速分成三支,前軍一千餘人護送四歲的七王子李辰繼續向北逃跑,左、右、後軍五千餘迅速在山口布下防禦軍陣,身後三萬燕國精銳騎兵攜著漫天塵土,接踵而至,一場大戰在這隻有百餘米的山口展開。
夕陽西下,黃昏漸至,北方十一月的天氣,已經很涼,千餘名黑甲軍組成的前軍此刻卻是汗流浹背,經過大半天的行軍,已經保護七王子向北逃了三百餘裏,大後方五千餘名軍士分別組成的左、右、後三軍仍然在山口激戰,人聲馬嘶,血流成河。
北方冬季的山脈原本就是光禿禿的,在經曆過整整一天的廝殺後,猩紅遍布山腰,血氣彌漫,一條條鮮血流淌形成的痕跡配合橫七豎八殘缺不全的屍體,顯得猙獰恐怖。在這一整天的廝殺中,燕國三萬精銳騎兵七次衝擊山口,想要突破黑甲軍的阻擋,全都以失敗告終。五千多黑甲軍彌補的防禦陣型,給他們造成了致命的傷害,兩萬餘騎喪生在此。他們士氣喪失,再無心追擊,幾千人調轉馬頭,背馳而去。而來自中山國精銳,五千黑甲軍此時也剩餘不過兩千人,疲憊不堪的黑甲軍殘餘將士隻攜帶兵器與敵軍的戰馬,一路向北···
這樣的激烈的生死阻擊戰,每隔數天就會發生一次,中山王國千年來引以為豪的黑甲軍,也無法承受燕國精銳騎兵的不斷的衝擊,也已是強弩之末。在燕國境內轉戰一年之久,幾次被圍,險些全軍覆沒。然天無絕人之路,黑甲軍大將軍李察,帶領殘餘的百餘名黑甲軍將士,終於保護中山王國七王子李辰從燕國北部邊境逃離。
中原之地已經沒有他們的落腳之處,向東、向西都無法避開強敵的包圍,隻有一路向北,直至極北苦寒之地,才是生路。
中山王國一個方圓千裏的小國,人口不過千萬,能在中原四大帝國虎視眈眈之下,存活千年,已是非常不易。今時,四大帝國兩百萬雄師兵臨中山王城之下,王國滅亡已是定數,徒勞反抗,無疑是以卵擊石。多年來的中山王室曆代君王都以國民為主,依靠國民孜孜不倦的勤勞創造,養民富國,維持這支久經沙場,名聲遠揚的黑甲軍。也唯有這樣,方能在國難來臨之際,有所依靠,而今幾十倍於己大軍,從四麵圍困中山王城,任憑黑甲軍生出三頭六臂,也是無用。中山王國君王李靖正是想到這裏,才解散了各地駐軍,自殺而亡。但忠心耿耿的黑甲軍將士確不想放下武器忍受滅國之痛,不想看著存在千年中山王國李氏江山就這樣徹底滅亡。大將軍李察命令黑甲軍,不惜代價,護送王室後代突破敵軍包圍,分成數路,分別逃離中山國,盼望能夠逃過此劫,待他日東山再起。這樣五萬黑甲軍護送十幾位王子、公主分成十幾支,開啟了長達數十年的逃亡。
北部燕國,東部大漢國兩個超級帝國派出三十萬精銳,追擊圍殲黑甲軍,這一場追擊戰足足持續數十年,一直將黑甲軍追殺至殘餘百人,並進入遠離大陸幾萬裏的極北之地,才算結束。
十年間,黑甲軍幾乎全軍覆沒,中山王國王室後代隻剩七王子李辰一人。根據燕國與大漢的統計,黑甲軍總數五萬一千七百零四人,十年間,陣亡五萬一千六百零一人,在逃一百零三人,中山王之後,除七王子李辰外,其餘王子、公主全部被殺;這十年的追擊之戰,同樣也讓兩大帝國損失慘重,燕國為了追擊中山王之後,十年間先後派兵十六萬,陣亡十一萬,大漢先後出兵十四萬,陣亡八萬,昔日輝煌的黑甲軍再一次向世人證明自己至強的戰鬥力,但這可能是最後一次值得炫耀的戰鬥了。
十年後的今日,他們也不過是強龍之末,隻有百餘人存活,隻怕再難掀起什麼浪花。不僅如此,四大帝國聯合對中山國皇室後人和黑甲軍殘餘的百人在整個大陸發布了通緝令,有發現蹤跡者,賞金幣一千,有生擒者,賞金幣十萬。
中山王國覆滅前夕,中山王城,車水馬龍、摩肩接踵、十裏長街、華燈璀璨。然此刻隨著西晉、南魏、東漢、北燕四國超過二百萬大軍的到來而變得慌亂不堪,街上人丁稀少,悲情蔓延。這導致中山國滅亡的原因,就是中山王國中部這座延綿不過千裏的山脈。
多年來,中山國鐵器一直匱乏,軍中半數都無金屬兵器,中山王每年花費重金從鄰國購買鐵器,但這隻是杯水車薪,近年來,鐵器之慌蔓延,已然影響到了百姓的生產,軍隊的兵器更是無法補充。三年前,中山靖王為了尋找新的鐵礦礦源,派出多支挖礦隊,遍布整個王國尋找稀缺的鐵礦,很快,在王城城南不足百裏中山之中,就找到了礦源,挖礦隊順藤摸瓜,沿著相連的群山一直挖下去,向東向西各自三百餘裏的山脈中,遍布鐵礦,隻是鐵礦埋藏較深,開采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