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東是植物王國,當然也是藥草王國,主因是黑潮、海溝、東北季風及太平洋暖流等天然氣候的優良條件,植物非常繁茂。這裏有國家森林公園。台東沿路有許多黑色塑料網大棚,陪同我們的台灣朋友說是栽種的老藤。台灣人愛嚼檳榔,因為檳榔屬涼性,吃多後會泄,必須加入老藤和石膏等溫性的東西中和。這裏種的全是一片片檳榔樹,檳榔樹高高的,形如椰子樹,但細高,葉子向上翻,如一把把倒著的條帚。
這時海麵上隱約出現了一座島,問後才知是綠島,關政治犯的。現在也成為了旅遊好去處。綠島離海岸約18海裏,島有16平方公裏,不小,住人3000。有大量景觀,有燈塔、機場,和一座阿眉山。這次隻能遠觀了。
車行至三仙台,但見海邊礁石聳立,形狀奇崛。此地是東海岸一大景觀,位於台東縣成功鎮,由離岸小島和珊瑚礁組成。八仙中的何仙姑、李鐵拐、呂洞賓在此留下仙跡。島上三個小山是他們的化身。就為了這一個礁島,修了一座紅色的高高的長長的八拱橋相連,也算是沒破壞景致倒增添了新的情趣,使景觀更加緊湊也有了好的色彩。不過因怕台風忽來,影響遊客生命安全,橋已關閉。這些大礁石是受黑潮的影響而致珊瑚繁衍,但滿眼卻是千萬年海蝕的殘酷景像,這些石頭形同鬼魅,麵目猙獰,遍布海灘,大孔小窟窿。特別是這些礁石的顏色,深黑色,仿佛遭受了一場萬年大火。現在大火熄滅冷卻了,大海卻依然驚恐萬狀,憤怒萬端,瘋狂地撲向這些石頭,要把它們掀翻。這就是太平洋與三仙台的景色。
坐在海邊,聽濤。海像一個巨人心髒的搏動,濤聲來時,轟——,是一種強擄而來的亢奮,但浪退去是“沙——”的聲音,仿佛是一種呢喃的欠疚,且很纏綿。
吹這樣的海風,一個人坐著,總有一種百死無憾的感覺。世界有時候就是這麼平淡慵懶中的幸福。人活著本來應該如此吧。撿了些石頭,珊瑚石。本不能撿的,但是……是花紋特別奇特的幾塊。太平洋的禮物。
再上路就是“水往上流”奇觀和北回歸線標誌碑。水往上流好像不是眼睛的錯覺,是實實在在的。北回歸線標誌碑建於1908年(清光緒三十四年),高約20米,為一塔型石碑建築。北回歸線大約在北緯23.5度,是熱帶和亞熱帶的分界線。所謂北回歸線,就是太陽光直射在地球上最北的界線,說白一點也就是每年農曆夏至(6月22日左右)這一天太陽垂直照射頭頂沒有影子的地方。台灣有,大陸也有,這個緯度很漫長。這是鄉間,秧苗長得格外青翠。
之後,我們即晚住花蓮縣花蓮市。而花東公路就結束了,即從台東到花蓮的這段景觀路,主線貫穿整個花蓮縣與台東縣的精華地段。準備次日再走蘇花公路。
花蓮市城依然沒有多少高層建築,但也依然美觀整潔。住中信大飯店,在“三國一”餐廳吃曼波魚。這可是花蓮最有名的餐廳。“三國一”是一個留學日本的年輕人設計並取名。設計不說了,很有特色,曼波魚的大標本掛在門口,取名是指日本、台灣、中國料理合一的意思。女老板見我們是大陸來的,把“台灣”改口成“歐洲”。曼波魚這麼好的名字咋沒聽見過?再一打聽,就是翻車魚。原來如此。翻車魚不吉利倒是,吃了翻車?改得好。這魚很怪,好像一條魚沒尾,隻有半截似的,遺傳如此,世界上就有這麼怪的魚。老板說這魚過去吃法隻吃一條腸子,俗稱龍腸,其餘部分全丟到大海裏了。過去漁民不會煮,這魚煮出水後肉就會變硬,味同嚼蠟,不好吃。再者魚本身會出水,過去捕此魚,要在魚身上打個三角充水,不然會馬上變黑。此魚沒有魚腥味,是吃水母的魚,深海魚,隨太平洋到花蓮的黑潮流來的,打不到的,出海無用。隻在三四月、十一二月最多。此魚的肝是金黃色的,無油質,大學教授試驗過,肝給患肝癌的老鼠吃後,肝會變軟,對人肝髒有大好處。不知是否有科學根據,如是,開發出新藥來不就造福人類了?此魚打上來用手摸一下就不會活了,碰一下網也會死,不知是何原因。那麼現在呢?老板還說,此魚大腦很小,體積很大,沒有智慧,在水裏翻來翻去,肚皮朝上也會遊,所以叫翻車魚,又叫炮彈魚,含有豐富的膠原蛋白,是最佳的美容聖品。現在人將曼波魚的吃法發揮得淋漓盡致,沒有不能吃的部位,有101道曼波魚菜,如曼波魚海陸總彙、佛跳牆定食、曼波魚生魚片、火鍋、活力曼波果汁、曼波燕窩,還有天下一絕曼波魚棒冰,說去說來,台灣人聰明,可把任何事情做到極致。其實,我宣傳了這魚大半天,卻不喜此味。我的觀點是老土的,大陸流行的一魚三吃我都嫌多了,一條魚,一鍋煮,辣一點,就很好了。吃完了再喝湯,喝完了再丟箸,收拾,打嗝。齒頰留香。飲食這玩意,越簡單越好,簡單就是美。合口味最美。吃暢快吃出汗更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