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5章 突尼斯——“海妖”島卷走了我們所有疲倦與恐懼(1 / 3)

外交部給我駐突尼斯使館的任務比較早,是因為突尼斯距離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最近。“我們建議,傑爾巴島可以成為理想的中轉點。”大使火正德第一時間向國內提出把傑爾巴島作為撤離集結安置地的建議,這個建議得到了外交部和國家撤離應急總指揮部的認可。

當地時間22日傍晚19時左右,火正德大使派出的由武官楊旭和經商處參讚周兆明及使館其他兩名工作人員組成的第一工作組,已經抵達傑爾巴島。他們一到那裏,就開始部署和聯絡安置撤離公民的事宜,同時在突尼斯有關部門的幫助協調下,籌備辦理入境手續、人員安全和醫療救助等工作。可以說,由於使館的“早下手”,為日後從利比亞撤離過去的一萬多人的龐大隊伍提供了絕對保障,這讓聯合國難民署官員驚歎不已。聯合國難民署也在那裏設了難民點,但兩處人們的境遇則有天壤之別。

傑爾巴島位於北非突尼斯的東南部,距首都突尼斯市513公裏,素有“旅遊者的天堂”之美譽,遊客眾多,即使是一個幾十人的旅遊團想到那裏,也不是那麼簡單的事。“我們曾經安排過團隊,但每次要想擠上島,總需要幾個月才能實現。”北京國旅的一位官員這樣告訴過我。

傑爾巴島太美了,但接待設施有限,現在要一下子安置一萬多名從戰亂中逃離的中國人,火正德大使和使館同事可是費盡了心思。他們用兩天時間就把所有安置接待事宜全部搞定,並且提出整整一天在突利邊境等候撤離同胞過境。

“這得感謝突尼斯政府。”曾在五個駐外使館工作過的火正德大使感慨說,“他們是小國,又剛剛經曆政權更迭,但不管新老政府,他們對我們中國都非常友好。當我們提出租用傑爾巴島作為撤離中轉點時,他們爽快地說沒問題,並全力以赴、竭盡所能地在為我們服務。”

多數中國人或許還不太了解突尼斯的傑爾巴島,這個離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直線距離僅有240公裏的地中海南岸島嶼,卻是人類文明最早的發源地之一。那裏有一條將傑爾巴島與陸地相連的公路,可謂是曆史的見證。它始建於公元前2世紀,並且有一個響亮名字——“羅馬大道”,堪稱世界最早的陸海公路。

島上除了讓人樂不思蜀的風光外,最大的特色就是島上的建築風格。整個島內的建築都不高,一般都高不過點綴其中的那些椰林。構思獨特的度假村沒有常見的酒店式建築,隻有獨門獨院的整體院落。走進小院裏的屋內,房間是一般酒店標準間格局。整個傑爾巴島建築的外壁皆是純白色的,戶門窗欄是藍色的,再加上院落中或高或低的椰林以及垂掛其上的黃色果實,一切無不體現著當地人對色彩調和的獨特理解。

傑爾巴島屬於猶太人的家園,這裏住著一千多名猶太人。據說他們的祖先很早就在這裏,使這裏成為全世界最早的猶太人定居點。島上有一座著名的格雷巴教堂,是為紀念一位公元前6世紀移民到此的猶太婦女在一場大火中不幸遇難而建的。

傳說這個著名的旅遊天堂接待的第一位遊客,就是那位大名鼎鼎的尤利西斯(奧德修斯)。在《荷馬史詩》中,傑爾巴島是食蓮者居住之處。荷馬曾這樣描述過:傑爾巴島女妖引誘尤利西斯一行人食用蓮花,食用者無不貪戀蓮花味道而不願回到船上返航,結果都成為女妖的仆人。故傑爾巴島有“地中海海妖”之稱。我們中國人知道傑爾巴島,除了從荷馬的《奧德賽》中讀到外,多數可能是從一部叫《露西亞的情人》的電影中認識這個“地中海海妖”的。筆者還沒有機會去過傑爾巴島,卻與許多電影愛好者一樣,很早就聽過影片中小說家羅倫素對傑爾巴島的描述:“這座小島其實是漂浮在海上的,隻是人們並不知情。它的底部是由有很多空洞的熔岩組成的,當海潮湧來時,會發出微微的震顫。”

“雖然我們的同胞可能沒有在意羅倫素描述的那種‘微微的震顫’,但他們無論如何沒想到在逃離死亡威脅之後,竟然會住上四星級賓館,來到世界著名的旅遊勝地。”一位新華社記者寫下這樣的觀感,“我駐突尼斯使館的安排可謂周到備至,他們讓同胞們住進傑爾巴島後,第一件事就是發給每個人一張手機通話卡,這是數天來與家人失去聯係的同胞們最需要的東西;然後就把他們領進賓館的房間讓其痛痛快快洗上一個熱水澡,這也是同胞們迫不及待需要做的事;之後就讓他們飽飽地吃上一頓香噴噴的熱湯熱飯。我看到同胞們有的吃了三四碗還不放手……午後,我特意到同胞們住的房間走廊裏看看,結果一扇扇房門緊閉著,裏麵傳出的鼾聲卻此起彼伏,如雷轟鳴。我看到幾位突尼斯服務員捂著嘴在朝我笑,我也笑了,笑我們的同胞睡得太香了!”

與高曉林同在中南院、網名“小娟”的女士在博客上寫道:

在傑爾巴島的幾天,隻去過附近的一個小鎮,叫不上這個小鎮的名字。小鎮的道路很幹淨,商店裏全是進口貨,營業員聽不懂英語,但都能講法語。我們買的鱷魚牌T恤衫,一件約90元人民幣,相信不是假貨。在小鎮上無論孩子、年輕人還是老人,他們都顯得有禮貌、有教養,阿語翻譯與他們交談,他們說話聲音不高,很文雅。回酒店時我們多給了出租車司機一突尼斯第納爾,他一定要退還給我們。小鎮的人們給我們留下了良好的印象。

賓館打掃客房的清潔女工都穿著帶條紋的工作服,和利比亞的勞動婦女一樣。她們對我們這些來自中國的客人很好奇,聽不懂英語,隻能比比畫畫地與我交流。

有一次,幾個女服務員從隔壁房間裏拿著一個瓶子跑到我麵前,指了指瓶子上貼的蝦子圖案,又打開聞了聞,幾個人都苦著臉捂上了鼻子,表示非常難聞。這東西還能吃嗎?幹什麼用的?我沒有辦法告訴她們,這是我國浙江沿海地區的人們喜歡吃的蝦醬。這位浙江的工友在撤離時居然還不忘帶上一瓶家鄉產的蝦醬。

還有一次,女服務員舉著我的不鏽鋼保溫杯問我:“這是什麼?”我做出喝水的樣子,她明白了。看她滿心喜歡的樣子,我就把杯子送給了她。其實她們從來不喝熱水,也不需要保溫杯,她們隻是好奇……常常說,讓世界了解中國,讓中國了解世界,和突尼斯傑爾巴島有了這幾天的緣分,我們對這個遙遠的北非國家增加了幾分了解,點點滴滴都記錄在我的博客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