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4章 江水情深 (2)(3 / 3)

當然,當我從人民大會堂《中國治水史詩》發布會回到賓館的時候,我開始翻閱這本大書。首先跳入我眼簾的是,這本大書的總顧問葉選平先生,他是國家領導人哪,這足見國家對這本大書的重視程度。封麵上還印著這本書的總策劃楊欽歡,主編程賢章、何建明先生,這本大書一共分為7卷,黃淮卷、長江卷、珠江卷、海河卷、鬆遼卷、西部卷、東部卷,這裏有許多全國人民熟悉的大作家:陳世旭、鄧剛、張笑天、譚談、彭見明、何申、蔣子龍、關仁山、葉延濱、劉兆林、王炳銀、葉兆言、韓作榮、趙麗宏、繆俊傑、李存葆、程樹榛、商震,等等,他們幾乎把中國所有的大江大河全部都寫到了,重要的是,不僅是寫,而且這些大江大河都是他們賴以生存的,伴著他們整個生命流程的母親江。他們從各個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感受,闡述了對中國治水史獨特的見解,其洞察力之敏銳,史料價值之高,思索之深,都令人歎為觀止。這的確是一部有質量,有分量,有影響,有傳承力的曆史巨著。這本書的問世不僅體現了集體的智慧,也集中展示了中國作家高度的社會責任感,體現了當代中國企業家寬闊的胸懷和曆史的擔當。這部書將在中國的文化史上,世界的文化史上留下輝煌的一頁。我能作為其中的一個參與者,感到特別的榮幸,也特別的光榮。

鬥轉星移,我也常常在早晚晨昏時節,獨自在鬆花江邊或者黑龍江邊散步,我看見那些在江邊晨練的人們,或舞蹈,或擊劍,或做操,或輪滑,或者幾個人一起在手風琴的伴奏下引吭高歌,或者幹脆坐在長椅上看著眼前從容逝去的大江之水,就會感到生命的安詳與平靜,它會讓人之心境更加寬廣,它像一隻無形的手輕輕地洗淨靈魂上的塵埃。在清明時節,我看到漂浮在江麵上一盞盞豔麗的河燈,它不僅表達了對故人的追思,其實,也無形中祭奠了這條有情有義的大江。有時候,我看到某個人站在江邊,望著落日深思的時候,便能感覺到這江提供給生命、提供給人類的東西真的是太多了。它不僅讓人在閑暇之中放飛自己的思緒,也能在俯視當中追逐自己甜美的夢想。這一切,都是江水給人們提供了這樣一個神奇的平台。當我走過防洪大堤、防洪紀念塔,無論是在哈爾濱,還是在佳木斯,或者牡丹江,或者在遼遠的撫遠,處處都能感受到偉大的江和英雄的人民,他們是好騎手和烈馬的關係,他們將永遠結伴同行,創造美好的前程。

的確,寫這本書的過程,也是一種自我完善的過程,更是一次向兩江學習的過程,向兩江敬禮的過程。如果說,過去寫鬆花江和黑龍江的時候,僅僅是出於一種回憶和情感,那麼現在則不同,又增加了一份理性和尊敬,增加了一些深層的思考,這就是源自於這兩篇文章寫作之後的結果。每當我站在冰封的鬆花江麵上,看漁民們鑿冰捕魚,或者坐著船順流而下,觀看飛逝而去的兩岸風光的時候,或者站在岸邊,看夕陽西下或旭日東升的時候,看著在江上泛舟或者遊泳的人們,或者站在自家的涼台上,遠眺鬆花江,在茫茫的夜色中,聽那憨憨的船的汽笛聲,總會把我的思緒引向更遙遠的深處。或者兩篇文章寫完之後會有許多的安慰,許多的遺憾,或者因為當時對兩江的讚美不足,心中有些糾結,但是,當看到案頭上這氣吞山河,波瀾壯闊的,同人們在楊欽歡和程賢章先生的倡導下,僅用短短的一年時間就編撰出當代文學界不可複製的大製作、大手筆之《中國治水史詩》時,不禁又平添了幾多自豪與自信。

我願意在此祝福黑龍江和鬆花江兩岸的人們幸福安康,祝願葉選平先生幸福安康,也深深地向楊欽歡先生、程賢章先生和他的助手們,向中國作家協會和作家出版社的同誌表達我深沉的謝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