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3月18日
《人民日報》發表了繆俊傑老師為《中國治水史詩》寫的文章:
要知功效在踐行
日前,讀到周克玉同誌發表在《文藝報》上的一首詩:《賀中國治水史詩出版》,詩雲:“百位詩仙著水經,程門楊將領旗旌。戎禹蜀郡驚夢喜,大呂黃鍾遺世傾。疏鑿貫通利萬眾,道遵勢順循者榮。古來經驗堪珍貴,要知功效在踐行。”周詩深邃鏗鏘,發人深思。我因參加了編撰《中國治水史詩》的一點工作,本書總策劃和主編在《序言》和《後記》中多次提到,因而也想附驥說點感想。
一部200多萬字的大書出版耗資甚巨,事關重大,成功與否首先取決於策劃是否得當。我覺得“治水史詩”取得今天的效果,有賴於策劃者的“前瞻性”。周詩所說的“程門楊將領旗旌”,指的就是本書的總策劃楊欽歡和主編之一程賢章。這裏想就楊、程二位說幾句話。楊欽歡是廣東梅州的一位企業家,長期從事水利研究和水利工程方麵的項目開發。他積多年經驗,深感水利是國家、民族和人民生存的命脈,興水利,除水害,事關人類生存、經濟發展、社會進步,也是曆朝曆代主政者治國安邦的大事。於是他向老朋友、廣東作家程賢章谘詢,問能否編一本中國治水曆史方麵的書,作為曆史殷鑒,教育後人。長期寫小說和報告文學的老作家程賢章毅然“接招”,說隻要楊總注資,他就是拚掉老命也要把這件事幹成。他說到做到。於是,程老以年近80的孱弱之軀,帶領幾個助手冒著嚴寒酷暑,西進川蜀,北上天山,南下廣西,東進黃河口,還走東北,赴江浙,考察中國曆代著名水利工程,多方聯絡著名作家、新聞界朋友,下定決心,快馬加鞭,幹這件大事,並表示一定要把這件事幹成。
書是作家寫出來的。一部書的成敗關鍵還取決於撰寫者的思想文化素質和文學功力修養。程門、楊將旌旗一舉,立即得到國內實力派作家的加盟。在水利戰線工作過的何建明一馬當先,他以多年采訪積累的素材,首先寫出了《百年夢想——中國幾代偉人與三峽工程》發到了程老的電子郵箱。接著蔣子龍、李存葆、譚談、張煒、陳世旭、張笑天、焦祖堯等70多位實力派作家詩人加盟其中。
這是一部中國治水史詩,也是一部“適合時宜”的書。黨和政府關心水利,人民群眾關心水利。2011年一號文件《中共中央國務院關於加快水利改革發展的決定》昭示國人:“促進經濟長期平穩較快發展和社會和諧穩定,奪取全麵建設小康社會新勝利,必須下決心加快水利發展,切實增強水利支撐保障能力,實現水資源可持續利用。”在《中國治水史詩》中,眾多作家詩人,以磅礴的氣勢、犀利的筆鋒和詩意盎然的語言,描繪中國曆史上大禹治水,李冰父子修建都江堰,秦代建設靈渠,隋煬帝開鑿運河,唐代治理長安滻、灞,贛南修建福壽溝,以及近百年來開發長江,治理黃河、淮河、海河、黑龍江、遼河,及至南水北調,香港、澳門、台灣等地的大型水利工程,都寫得有史有據,充滿詩情畫意,給人以曆史殷鑒,令人動容。可以說這是一部“適合時宜”的水利教科書式的作品。
“要知功效在踐行”,我們應該感謝為這部書付出艱辛勞動的策劃者、寫作者、編輯者、出版者和各方麵的支持者。這是他們“踐行”的實際功效。
2011年3月20日
《中國治水史詩》的圓滿、成功出版、發行,得到黨委、政府和社會的廣泛認同,充分體現了楊總策劃《中國治水史詩》的遠見卓識。楊總又囑咐我們再接再厲,努力做好《〈中國治水史詩〉後記》(暫定名)的組稿工作。我們一定要全身心投入,不辜負楊總的囑托。
附記:《紀事》文稿由程勇芳、羅煒新撰寫,因此,對領導、作家、畫家等的稱呼均用民間稱呼。其中有幾篇直接摘自程老日記。